不能增加反而下降,即增产不增收。请自己作图分析 2、均衡价格的形成与变动(注意分析两个变动的区别) (略,参考书本)
3、分析正常品、低档品、吉芬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可以分解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替代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引起的商品需求量变动。
正常物品:作图分析,图略。对正常物品来说,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均与价格变化成反方向变动,因此需求曲线必定为右下方倾斜的。 低档品和吉芬物品:可以参照正常品的图示分析,此处略去。这两类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正常品一样,都于价格成反方向变化,但是收入效应却和价格成同方向变化。一般低档品的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因此需求曲线依然右下倾斜,但是吉芬物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品,其特殊在于其收入效应非常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因此导致了向右上方倾斜的异常需求曲线。
4、用消费者的收入-消费曲线推导恩格尔曲线。 (图及推导过程略)
5、用价格-消费曲线推导消费者需求曲线。 (图及推导过程略)
6、分析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各种产量的变化。 (略,参考书本)
7、分析各类短期成本曲线之间,以及短期成本曲线与短期产量曲线之间的联系。 (略,参考书本)
8、用短期成本曲线推导出相应的长期成本曲线,并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 (图及推导过程略)
9、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都呈U型,请分析他们形成原因的不同之处。
虽然SAC和LAC都呈“U”型,但两者形成“U”型的原因是不同的。SAC先下降后上升是因为一开始随着可变要素的投入和产量的增加,固定要素生产效能的发挥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边际产量增加,SAC表现为下降。但当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SAC曲线必将上升;而LAC呈“U”型是由规模的经济和不经济所决定的。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得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这叫规模经济。当生产扩大到一定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这叫做规模不经济。一般来说,在企业的生产规模由小变大的扩张过程中,会先后出现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正是由于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作用,决定了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的”U”型特征。
10、分析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的实现和特点,指出厂商对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和厂商进出一个行业的条件。
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的实现过程如下: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决定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条件。各厂商根据市场的均衡价格调整厂房设备规模,于此同时,不断有新的厂商进入和亏损厂商退出该行业,当该商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在某价格水平上达到均衡时,此时若价格P等于长期平均水平,则市场供给量和厂商数量不再变化。因为每个厂商既没有超额利润又没有亏损,所以将不存在厂商的进入和退出,从而使得该行业处于长期稳定。
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状态的特点是:(1)在行业达到长期均衡时生存下来的厂商都具有最高的经济效率,实现了最低成本。(2)在行业达到长期均衡时生存下来的厂商只能获得正常利润。如果有超额利润,新的厂商就会进入。(3)在行业达到长期均衡时,每个厂商提供的产量不仅必然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对应的产量,而且必然是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对应的产量。 11、简述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都不存在具有规律性的厂商的供给曲线的原因。
所谓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反映商品的价格和供给数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它是向右上方倾斜的。也可以这样说,供给曲线所对应的供给函数的斜率为正。因此,很清楚,供给曲线或供给函数必须体现价格与供给量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即商品的一个价格水平只能够对应一个供给量,或者说,一个价格水平只能对应一个能够带来利润最大化的最优产量。
在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分析中,之所以能够推导出厂商的供给曲线,其原因在于每一个价格水平只对应一个利润最大化的最优产量。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完全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在非完全竞争市场上,包括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由于单个厂商对价格有或多或少的垄断力量,所以,单个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只是倾斜程度有所不同而已。也正因为如此,在商品的一个价格水平上可能会对应几个不同的供给量,或者,在商品的一个供给量上可能会对应几个不同的价格水平。也正是从这个意思上讲,在所有的非完全竞争市场上,单个厂商都不存在价格和供给量之间为一一对应关系的这种具有规律性的供给曲线。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在非完全竞争市场上单个厂商不存在供给曲线,但我们任然可以说,在某一个价格水平上某厂商提供了多少产量,
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只不过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价格及相对应的产量之间的关系无法构成一条光滑的、连续的、且斜率为正的供给曲线。
12、简述对垄断的政府管制。 (参考书本)
13、用图说明垄断厂商短期和长期均衡的形成及其条件。 (略)
14、弯曲的需求曲线模型是如何解释寡头市场上的价格刚性现象的?
(1)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主要是用来解释寡头市场上的价格刚性的。该模型的基本假定条件是:若行业中的一个寡头厂商提高价格,则其他厂商都不会跟着提价,这便使得单独提价的厂商的销售量大幅度地减少;相反,若行业中的一个寡头厂商降低价格,则其他的厂商都会将价格降低到同一水平,这使得首先单独降价的厂商的销售量的增加幅度是有限的。
(2)由以上的假定条件,便可以推导出单个寡头厂商的需求曲线;在这条弯折的需求曲线上,对应于单个厂商的单独提价部分,是该厂商的主观的d需求曲线的一部分;对应于单个厂商首先降价而后其他厂商都降价的部分,则是该厂商的实际D需求曲线。于是,在d需求曲线和D需求曲线的交界处存在一个折点,这便形成了一条弯折的需求曲线。在折点以上的部分是d需求曲线,其较平坦即弹性较大;在折点以下的部分是D需求曲线,其较陡峭即弹性较小
(3)与弯折的需求曲线想适应,便得到间断的边际收益曲线。换言之,在需求曲线的折点所对应的产量上,边际收益曲线是间断的,边际收益值存在一个在上限与下限之间波动的范围。
(4)正是由于(3),所以,在需求曲线的折点所对应的产量上,只要边际成本曲线的位置移动的范围在边际收益曲线的间断范围内,厂商始终可以实现边际收益等于边际等于边际成本的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这也就是说,如果厂商在上单过程中因技术、成本等因素导致边际成本发生变化,但只要这种变化使得边际成本曲线的波动不超过间断的边际收益曲线的上下界限,那就始终可以在相同的产量和相同的价格水平上实现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至此,弯折的需求曲线便解释了寡头市场上的价格刚性问题。 15、试述厂商及市场在完全竞争和垄断、存在和不存在行业调整等各种情况下的要素需求曲线。 (1)厂商在要素及产品都为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的要素需求曲线 ①行业调整不存在
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根据厂商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得厂商要素需求曲线VMP(L)=W,这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随着要素价格的上升,各厂商对要素的需求量将下降。
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在上述条件下,由于不存在行业调整,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即为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就是市场上所有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的假单加总。 ②行业调整存在
因为存在行业调整,那么要素价格的变化引起所有其他厂商的要素需求量和要素使用量和产量的变动。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由于单个厂商产量变化不会影响产品价格,但全体厂商的产量变动将改变产品的市场价格。产品价格使厂商n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发生改变,从而厂商n的要素需求曲线也不再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 厂商的要素使用曲线dn,图略。
市场的需求曲线:假定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中包含有n个厂商,每个厂商经过行业调整后的要素需求曲线分别为d1、d2、d3、d4…..dn,整个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D可以看成是所有这些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的简单水平相加。 (2)卖方垄断对要素的需求曲线
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根据厂商对生产要素的使用原则MRP(L)=W,随着要素价格的下降,要素的需求量将上升。要素需求曲线的向右下方倾斜。同时要素的需求曲线与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完美重合。 行业调整存在
卖方垄断条件下,要素价格的变化不会改变厂商所面临的产品需求曲线,则无论是否考虑行业的调整,卖方垄断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都等于其边际收益产品曲线MRP。
我们假定要素市场包括n个厂商,其中有一个厂商m,如果其他各厂商都和m一样,是产品市场上的垄断者,那么他们的行业调整曲线就等于各自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这时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是n个卖方垄断者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的简单水平相加。如果除了厂商m以外,其余厂商并非全是垄断者,那么整个要素市场的需求曲线就不等于所有厂商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的简单水平相加,为了得到市场要素需求曲线,就必须求得每一个厂商的在各自行业调整情况下的要素需求曲线,然后把它们相加,从而得到买方垄断厂商的要素市场曲线。
(3)在买方垄断情况下要素的需求曲线不存在。
16、为什么当工会具有要素市场的卖方垄断势力,厂商具有要素买方垄断势力时,工资和就业水平是不确定的?
工会具有要素市场的卖方垄断势力,厂商具有要素市场的买方垄断势力,这种情况属于要劳动市场的双边垄断,在这种情况下,工资和
就业水平必须由双方垄断势力进行讨价还价还确定,最终的工资和就业水平取决于双方垄断势力的强弱对比,因此,是不确定的。 17、试述瓦尔拉斯的拍卖者假定。
如果现行价格恰好为均衡价格,则经济体系处于一般均衡状态而不再发生变化。但如果现行价格并不是均衡价格,交易就可能在“错误”的价格水平上进行,这将导致整个经济体系无法实现一般均衡。为避免上述困难,瓦尔拉斯假定,在市场上存在一个“拍卖人”,该拍卖人的任务是寻找并确定能使市场供求一致的均衡价格。
瓦尔拉斯均衡论和现在的一般均衡论的偶偶依赖于这一假设,才能保证均衡价格的存在。其原因之一是:这一假设条件意味着,在拍卖人最终喊出能使市场供求相等的价格以前,当他喊出能使供求逐步趋向于相等的调解价格时,参与交易的人只能报出他们愿意出售和购买的数量,但不据此而进行实际的交易。这一限制是必要的,因为,一般均衡论要求一切市场在同一时间达到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 18、生产可能性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为什么向右上方突出?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其原因如下:从生产的契约曲线可知,当沿着该曲线运动时,一种产出的增加必然伴随着另一种产出的减少,即在最优产出量中,两种最优产出量的变化是相反的。这种反方向变化说明两种最优产出之间的一种“转换”关系,即可以通过减少某种产出数量来增加另一种产出的数量。这也正是之所以从生产可能性曲线到产品转换曲线的原因。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向右上方凸出的原因在于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 19、什么是“外部性”?经济学中认为应当如何解决外部性问题?
外部影响即指外部性,指的是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或决策对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强加了成本或赋予利益的情况。如果某人的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了危害,但他自己却不为此而支付足够抵偿这种危害的成本,此时这个人为某种活动付出的私人成本小于该活动造成的社会成本,就称为外部不经济,如一个工厂的生产活动对周围环境的污染;相反,如果某人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了好处,但它自己却不能由此而获得补偿,此时,这个人得到的私人利益小于该活动带来的社会利益,就称为外部经济。 解决外部性的途径有:
(l)使用税收和津贴。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国家应该征税,其数额应该等于该企业给社会其他成员造成的损失,从而使该企业的私人成本恰好等于社会成本。
(2)使用企业合并的方法。把产生外部经济影响的经济单位与受到外部影响的经济单位合并在一起,则外部影响就变成为一个单位的内部问题了。合并后的单个企业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进行生产,将会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边际成本等于社会边际收益决定的量,即此时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3)使用规定财产权的办法。在许多情况下,外部影响之所以导致资源配置失当,是由于财产权不明确。如果财产权是完全确定的并得到充分保障,则有些外部影响就可能会通过产权的交易得到解决。这一思想体现在科斯定理之中:只要产权明晰,那么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条件下,无论初始产权的规定如何,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这样,对外在性问题,只要规定产生外在性的经济单位有权制造它,或者规定受到外在性影响的单位有权拒绝它,则通过这项权利的自由交换,经济当事人会以最低的成本寻求解决方案。以上纠正外在性的方法在实践中针对不同的情况加以使用。
20、从微观角度论述市场机制的效率以及市场机制的局限性。
从对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机制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上具有效率的结论。
(1)出于利己动机的消费者购买商品并支付商品的价格。他们从消费的商品中获得最大的满足。从消费者消费最终产品来看,对于任意消费者而言,在既定的商品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得到最大效用时必然使得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商品的价格之比。因此,在交换上符合帕累托最优条件。这些价格通过市场供求均衡转换为厂商的收益。
(2)出于利己动机的厂商,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必然使产量达到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之点。这时,厂商以最低的成本向社会提供最优的数量。厂商之间的竞争使得厂商在使用资源方面符合帕累托最优,即获得最大利润的厂商必然使得生产要素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要素的价格之比。这就保证了生产符合帕累托最优。平均成本是厂商支付给生产要素的报酬,以便补偿生产要素的边际贡献。它恰好等于所有生产要素的单位收入之和。
(3)从生产和消费的两个方面来看。产品的转换率等于产品的边际成本之比,而当厂商处于均衡时,产品的边际成本等于相应产品的价格,所以既定资源生产的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产品的价格比,从而等于消费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即MRTXY=PX/PY=MRSXY 通过市场价格的自发波动,经济系统能以最低的成本进行生产来使消费者得到最大效用、厂商获得最大利润、社会达到理想状态。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经济系统内的各种资源均得到了最优的利用,社会实现了最大的福利水平。
以上分析表明完全竞争市场的市场机制是有效率的,但是,完全竞争条件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出现市场失灵。针对市场失灵的原因,可以采取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此外,市场机制运行的结果也未必尽如人意。例如,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等,都成为市场机制的局限。收入政策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提高市场机制效率的作用。 21、试述GDP、GNP、NNP、NI、PI、DPI之间的关系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总额,是一个地域的概念;而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总额,是一个国民的概念。两者之间的关系是GNP=GDP+本国居民在国外的收入
-外国居民在本国的收入。
国民生产净值NNP是指国民生产总值扣除折旧后的余额,即NNP=GDP-折旧;而国民收入NI指一国生产要素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从生产中所获得的全部收入,狭义上NI=NNP-间接税。
个人收入PI,是指经过收入再分配后的国民收入,PI=NI-公司留存利润-公司所得税+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指个人收入扣除个人所得税之后的余额,即DPI=PI-个人所得税。 22、论述凯恩斯的边际消费递减规律与经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凯恩斯的收入决定理论假设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的增加而逐渐递减。他认为经济在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下仍可以处于一种稳定状态,这种稳定状态的存在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有关。具体而论,当社会的实际收入下降,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消费量不会同比例减少,这样就不会使得经济进一步衰退,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事实上起到了一种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是经济不会过度衰退,同理不会过度繁荣。
23、简述IS-LM模型的内容和意义。
IS-LM模型是说明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决定的模型。IS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是商品市场的均衡,即投资=储蓄,产品市场均衡方程为r=(α+e)/d-(1-β)y/d.由于利率上升通过减少投资支出降低总需求,所以IS曲线是向下倾斜的。LM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是货币市场的均衡,即货币供给=货币需求,货币市场均衡方程为r=ky/h-m/h..由于货币实际需求随收入上升而增加,随利率上升而减少,当货币供给量给定时,LM曲线是向上倾斜的。两条曲线的交点即为均衡点。 24、结合图形说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从失衡到均衡的调整。 (参考书本)
25、财政政策对抵消各种干扰对经济运行的冲击有显著的作用,请问有哪些具体的财政政策?并简要说明它们的运用。
财政政策是政府根据既定目标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变动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政府通常使用的财政政策工具有:政府采购、转移支付和税率。
首先,政府采购。在总需求不足、经济衰退和失业增多时,政府要扩大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提高购买水平,以抑制衰退;相反,在总需求过旺、价格水平不断上升时,政府要减少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降低购买水平,以抑制通货膨胀。
其次,转移支付。在总需求不足、失业持续增加时,政府要减少社会福利,提高转移支付水平;在总需求过旺,价格水平持续上升时,政府要减少社会福利水平,降低转移支付水平。
最后,改变税率。主要是改变所得税税率。在总需求不足、失业增加时,政府应采取减税措施,以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避免经济的衰退和失业上升;在总需求过旺,价格水平持续上升时,政府应采取增税措施,以抑制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26、你认为应当如何正确认识西方经济学家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的理论?这些理论对制定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有哪些借鉴意义?
西方经济家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意见不一,普遍认可的宏观经济的局限性主要有:(1)货币政策对于严重萧条时的无能为力。当严重的经济萧条出现时,人们对经济前景的信心异常低下,这时,即使采用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资本家仍然不愿意投资,而消费者仍然不愿意消费。(2)货币流通速度是可变的。如果增加货币发行量,但同时货币流通速度减慢的话,对货币的实际供给量来说变化不大,因而就无法影响利率从而刺激投资。(3)经济政策在时间上的滞后性。从发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到针对问题的政策全部产生效果之间存在一系列的步骤,是一段较长的时间。由于时滞性的存在,往往使得经济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效果大打折扣。(4)在全球一体化趋势下,国际资金流动使得一国的货币政策日渐丧失独立性。(5)政策实施的力度和时机难以选择。
尽管宏观经济政策在理论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也确实能部分反映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对政府的宏观调控的要求。因此,对我国还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以往,我国宏观经济中缺少内在的、灵活机动的调节机制,企业生产经营由政府直接安排,对社会反映不灵敏。而且我国宏观调控手段也比较落后,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和分析西方国家宏观调控的经验,以建立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利于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27、简述关于相机抉择的争论。
“相机抉择”的争论又称规则与斟酌使用的争论,这是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关于是否需要,以及何时需要进行需求管理的争论。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认为,市场经济具有内在稳定性,国家干预的需求管理只会加剧经济的不稳定性,因此政府只采取简单规则的货币政策,即按照一定比率增加货币供给即可,这样就能稳定币值和物价水平,为市场正常运行创造良好的环境,消除严重的失业和通货膨胀。同样,政府开支也应该被限定在国民收入一个固定的比例上,这样就可以消除经济中的不确定根源。
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无法用自身的力量迅速实现自我调整保持充分就业,因此政府有必要也有能力为稳定经济发挥积极作用,因而应该采取斟酌使用政策:萧条时期扩大总需求;过热时期紧缩总需求。他们认为与政策变化相联系的不确定性实际上是不可能消除的,即使政府承诺不变规则,经济情况也会迫使政府放弃承诺。
28、怎样运用货币政策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并阐述中央银行作用。
中央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国家的银行和银行的银行,代表政府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和银行体系,是货币政策的实施者。其主要政策工
具有:
(1)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者卖出政府债券,从而改变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工具。例如,萧条时期买进,一方面企业和家庭得到货币,存入银行后作为存款可以通过货币创造乘数增加货币供给量,从而使得利率降低;另一方面,央行买进政府债券,还会导致债券价格的上升,使利率降低。利率的下降刺激投资,从而引致收入和就业的增加。
(2)再贴现率。指中央银行调整它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例如:经济衰退时期,央行可以降低再贴现率,鼓励商业银行扩大贷款刺激投资需求
(3)法定准备金率。是法律规定的商业银行准备金对存款的比例。经济衰退时降低法定准备金可以扩大货币乘数,创造更多的货币供应量,从而达到降低利率,刺激总需求增加收入的作用,但处于稳定考虑,央行一般不轻易变动法定准备金率。 (4)其他,如道义劝告等。
29、导致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在一个特定的价格水平下,任何引起总支出变动的因素都将导致总需求曲线的移动。总支出增加,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总支出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具体地说,在三部门经济中引起总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是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
第一,消费者的需求增加,每一价格水平对应的总支出增加,从而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需求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在既定的收入条件下,由于消费与储蓄成反方向变动,因而储蓄增加使得总需求下降,从而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而储蓄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第二,投资增加导致总支出增加,从而使得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另一方面,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利息率下降,从而投资增加,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货币供给量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第三,政府购买增加和国外需求增加,经济中的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政府购买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
(2)在一个特定的价格水平上,生产能力的提高或降低都会导致厂商愿意供给的某种产出数量的变化,从而引起总供给曲线发生移动。导致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然和人为的灾祸。例如,地震或战争会极大地减少经济的总供给,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第二,技术变动。引起总供给曲线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技术的变化。技术变化通常是正向,即技术水平倾向于提高,所以技术变动的影响一般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第三,工资率等要素价格的变动。当工资下降时,对于任一给定的价格总水平,厂商愿意供给更多的产品,因而降低工资将使总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反之,工资上升,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此外,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也会引起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如果厂商以进口商品作为原料,那么进口商品的价格变化时,厂商的成本就会发生变动,从而愿意生产的数量也会变动。 30、请阐述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并说明其异同。 (略)亚当斯密认为。。。。 李嘉图认为。。。。。 两者比较:
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都认定对外贸易可以使一国的产品销售市场得以迅速扩张,因而十分强调对外贸易对促进一国增加生产扩大出口供给的重要作用。
但对两者进行比较,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一国是否拥有绝对低成本的优势商品,只要存在相互间的比较优势,国际间的自由贸易就可以使贸易双方都获得贸易利益。这就是说,实际上,从理论分析的角度考察,比较有事理论分析研究的经济现象涵盖了绝对有事理论分析研究的经济现象,而不是相反。这说明,绝对有事不过是比较优势贸易模型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一个特例。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比较优势将只适用于某种特殊的贸易模型推广至对普通存在的一般经济现象的理论分析。 31、请阐述郝克歇尔-俄林理论。 (略)
32、试析一国资本流动、通货膨胀、利率变动对本国汇率的影响。
资本流动会影响汇率。当外国资本流入本国(如外国人购买本国债券)时,在外汇市场上表现为外汇供给扩大,对本国货币需求会增加,从而汇率会朝着本国货币升值的方向变动。
通货膨胀会影响汇率。如果美国发生通货膨胀,外国对美国的出口会增加,减少从美国的进口,于是外汇市场上美元供给会增加,需求会减少,于是汇率会朝着美元贬值的方向调整。
利率变化也会影响利率,如果本国利率上升,外国资金就会流入本国,购买本国资本,对本国货币需求增加,本国将会升值。 33、简述政府可以如何采取措施对经济波动实行控制。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虽然在乘数与加速数的相互作用下,经济会自发形成周期性波动,但是政府在这种经济波动面前仍然可以有所作为。政府可以根据对经济活动变化的预测,采取预防性措施,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以维持长期的经济稳定。而政府的措施主要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来实现。
(1)调节投资。经济波动是在政府支出及自发性投资不变的情况下发生的,如果政府即使变更政府支出或采取影响私人投资的政策,
就可以使经济的变动比较接近政府的意图,从而实现控制经济波动的目的。例如,在行政投资下降时,政府可以增加公共工程的投资,增加社会福利的转移支付,或采取减税、降低利率及银行储备率等措施鼓励私人投资,从而使总需求水平不至因行政投资的下降而降低,进一步引发经济陷入衰退,这样政府可以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增长。
(2)影响加速系数。如果不考虑收益递减问题,加速系数v与资本-产量比率是一致的。政府可以采取措施影响加速数以影响投资的经济效果。例如,政府可以采取适当措施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同样的投资能够增加更多的产量,从而对收入的增加产生积极的作用。 (3)影响边际消费倾向。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政策影响人们的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从而影响下一期的收入。例如,当经济将要下降时,政府可以采取鼓励消费的政策,提高边际消费倾向、增加消费,从而增加投资,进而促进下期收入的增加。 34、阐述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代表性理论之一。该理论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第一,技术冲击是经济波动之源。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技术冲击能够引起产出、消费、投资和就业等实际变量的波动。在种种实际冲击中,由于技术冲击对经济活动最持久,因此技术冲击是经济周期之源。
第二,经济周期所产生的产出波动不是实际GDP对潜在GDP的背离,而是潜在GDP本身的变动。 第三,即使在短期,货币也是中性的。货币量的变化,不能引起产出和实际就业量等实际变量的变化。 35、阐述内生增长理论。 (略,参考书本)
36、阐述新古典增长理论。 (略,参考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