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盐酸与碳酸钠反应是有气泡产生, (6)在提纯过程中生成了氯化钠。 【详解】
(1)海水晾晒得到的粗盐是固体,要进行提纯,需要先加水配成溶液
(2)分离固体与溶液的方法是过滤,I、II都是分离出沉淀的过程。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滤纸对折再对折然后打开,不能有缝隙,故选D
(3)在蒸发操作中容易造成食盐固体飞溅,为尽量减少飞溅,可连续搅拌,还可采取玻璃棒不断搅拌或间歇加热或来回移动酒精灯的方法。
(4)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氢氧根离子可以和镁离子转化为氢氧化镁沉淀而将镁离子除去。 (5)此步是除掉多余的碳酸钠,而盐酸与碳酸钠反应是有气泡产生,从现象即可判断。
(6)在粗盐提纯的过程中,在提纯过程中生成了氯化钠。所以实验所得精盐的质量大于粗盐中NaCl的质量。 【点睛】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除杂的有关问题,难度比较大,特别的除去食盐中的多种杂质,要根据除杂的原理深入思考,按照最优化的顺序添加除杂剂。 八、综合题
26.钛酸钡粉体是电子陶瓷元器件的重要基础原料。工业以草酸盐共沉淀法获得草酸氧钛钡晶体[BaTiO(C2O4)2.4H2O],煅烧可获得钛酸钡粉体。
(1)BaTiO3中Ti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
(2)“酸浸”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操作A”的名称是_____。
(4)“绿色化学”理念提倡循环利用,流程中能循环使用的物质是_____。
(5)现有394kg BaCO3,理论上可以制备BaTiO3的质量为_____kg.( BaTi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33,BaC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97)
解析:+4 BaCO3+2HCl=BaCl2+H2O+CO2↑ 蒸发结晶 HCl 233 【解析】 【详解】
(1)钡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Ti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2+x+(-2)×3=0,x=+4,故填+4。
(2)“酸浸”过程中碳酸钡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BaCO3+2HCl=BaCl2+H2O+CO2↑。
(3)利用“操作A”将草酸氧钛钡晶体和盐酸进行了分离,该操作应为蒸发结晶,故填蒸发结晶。 (4)由流程图可知,流程中能循环使用的物质是HCl,故填HCl。 (5)解:设可以制备 BaTiO3的质量为x 394kg×
137137?100%?x××100% 197233x=233kg
答:以制备 BaTiO3的质量为233kg。 【点睛】
流程中能循环使用的物质要既是流程中的反应物,还是流程中的生成物。
中考化学模拟试卷(解析版)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单选题
1.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 A.铁丝伸入稀盐酸中:2Fe+6HCl=2FeCl3+3H2↑ B.硝酸银溶液与盐酸混合:AgNO3+HCl=AgCl↓+HNO3 C.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CO2+Ca(OH)2=CaCO3↓+H2O D.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混合:Ba(OH)2+H2SO4=BaSO4↓+2H2O 解析:A 【解析】 【详解】
A. 铁丝伸入稀盐酸中,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反应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选项错误;
B. 硝酸银溶液与盐酸混合,生成氯化银沉淀和和硝酸,反应方程式为:AgNO3+HCl=AgCl↓+HNO3,选项正确;
C. 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选项正确;
D. 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混合,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反应方程式为:Ba(OH)2+H2SO4=BaSO4↓+2H2O,选项正确。 【点睛】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一般有四步:1.根据实验事实,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分别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在式子的左、右两边之间画一条短线;当反应物或生成物有多种时,中间用加号(即“+”)连接起来。2.配平化学方程式,并检查后,将刚才画的短线改写成等号(表示式子左、右两边每一种元素原子的总数相等)。3.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因为化学反应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如
点燃、加热(常用“△”号表示)、催化剂、通电等。并且,一般都写在等号的上面,若有两个条件,等号上面写一个下面写一个。4.注明生成物中气体或固体的状态符号(即“↑”、“↓”);一般标注在气体或固体生成物的化学式的右边。但是,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或固体时,其状态符号就不用标注了。
2.食物的酸碱性与化学上所指的溶液的酸碱性是不同的概念,富含蛋白质、脂防和糖类的食物多为酸性食物。下列不属于酸性食物的是( ) A.鸡蛋 解析:C 【解析】
A、鸡蛋中富含蛋白质,属于酸性食物,错误;B、猪肉中含有油脂和蛋白质,属于酸性食物,错误;C、菠菜中富含维生素,不属于酸性食物,正确;D、大米中富含糖类,属于酸性食物,错误。故选C。 3.下列四个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B.猪肉
C.菠菜
D.大米
A.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A.A 解析:B 【解析】 【详解】
B.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大理石 C.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铁粉 D.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B.B C.C D.D
A、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随着反应进行,氯化钠质量分数增大,完全反应后,氯化钠质量不再增大,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氯化钠质量分数减小,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B、稀盐酸能和大理石中的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为:
CaCO3+2HCl=CaCl2+H2O+CO2?10044,由以上质量关系可知,当有100份质量的碳酸钙形成溶液的
一部分时,逸出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质量不断增大,当稀盐酸完全反应后溶液质量不再变化,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C、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铁粉,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随着铁粉的加入,溶液中铁元素的质量增加,当盐酸完全参与反应后,再加铁粉,溶液中铁元素的质量也不再改变,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D、高锰酸钾分解产生了氧气,使固体的总质量减少,所以虽然锰元素的质量不变,但是反应前后锰元素
的质量分数要改变,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故选B。
4.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先”与“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用托盘天平称量10g固体药品时,先放砝码,后放药品 C.用滴管取细口瓶内的液体时,先将其伸入液体内,后挤压取液
D.加热KMnO4并用排水法收集O2的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管 解析:B 【解析】 【详解】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会收集不到所制取的气体,造成药品浪费;故A错误;
B、用托盘天平称量10g固体药品时,先放砝码,后放药品,直到天平平衡为止;故B正确;
C、用滴管取细口瓶内的液体时,应先在外面挤压橡胶乳头,赶净空气后再将其伸入液体内;故C错误; D、先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再把导管移出水槽.这样随着试管的温度越来越低,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就越来越小,内部大气压变小,在外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槽内的水就会被顺着导管压到试管内,可能使试管由于受热不均从而炸裂;故D错误; 故选B.
5.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下列欲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原来2倍的方法,最可行的是( ) A.将20 g硝酸钾饱和溶液蒸发掉10 g水 B.将20 g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蒸发掉10 g水
C.在10 g 10%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 g 40%的硝酸钾溶液 D.在10 g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加入10 g硝酸钾固体 解析:C 【解析】
试题分析:A、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溶解度不变,故将20g硝酸钾饱和溶液蒸发掉10g水,仍然是同温下的饱和溶液,故溶质的质量分数也不变,错误,B、由于不饱和溶液在蒸发掉10g水的过程中,有可能变为饱和溶液而析出晶体,故有可能不会变为原来2倍,错误,C、根据浓稀溶液混合稀释时,溶液质量增加为15g,溶质质量也增加为10g×10﹪+5g×40﹪=3g,故混合后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15g×100%=20%,变为了原来2倍,正确,D、根据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表达式,将10g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加入10g硝酸钾固体,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会变为原来2倍,故选C 考点: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6.如图所示,集气瓶中盛有少量澄清石灰水和一氧化碳,当插入灼热的薄铜片,一会后再用燃着的木条检验剩余气体。有关该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