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D错误。故选B。
12.有关打火机的主要燃料丁烷(C4H10)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具有可燃性 B.完全燃烧只生成水
C.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24︰5
D.一个分子由4个碳原子和10个氢原子构成 解析:B
【解析】A、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丁烷是打火机的主要燃料,可见它定能燃烧放热,正确;B、丁烷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丁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错误;C、丁烷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12×4):(1×10)=24:5,正确;D、丁烷是由丁烷分子构成的,每个丁烷分子是由4个碳原子、10个氢原子构成,正确。 故选B。
13.下列有关能源、生活、环境、资源问题叙述错误的是 A.加速石油、煤炭的开采,快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B.pH<5.6的雨水称为酸雨
C.“温室效应”主要是由CO2等气体所引起的 D.生活中为降低水的硬度,常用的方法是煮沸 解析:A
【解析】A、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空气污染物,如粉尘、有害气体等,所以加大石油、煤炭的开采速度,增加化石燃料的供应量,会增大对环境的影响,错误;B、目前一般把pH<5.6的雨水称为酸雨,正确;C、二氧化碳具有保温的作用,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散失,从而使全球变暖,CO2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正确;D、硬水是含有较多钙镁离子的水,加热煮沸水时,水中的钙离子、镁离子能够以碳酸钙沉淀、氢氧化镁沉淀的形式从水中析出,从而可以降低水的硬度,正确。故选A。 14.有X、Y、Z三种金属,把足量X放入Y(NO3)2和Z(NO3)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渣中只有X、Z。据此判断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A.Y>X>Z 解析:A 【解析】 【详解】
X、Y、Z三种金属,把足量X放入Y(NO3)2和Z(NO3)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渣中只有X、Z,说明X的活动性大于Z小于Y。故选A。 1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B.Y>Z>X
C.X>Y>Z
D.X>Z>Y
A.塞紧橡皮塞 B.加热液体
C.取用液体 D.读出液体的体积
解析:D 【解析】 【详解】
A、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在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取液后的胶头滴管不能倒置,以防止腐蚀胶头,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16.化学离不开生活。请回答:
(1)下列用品中,主要利用金属导电性的是_____(填字母)。 A 铂金饰品 B 铁锅 C 铝导线
(2)为了验证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下列四种方案,其中可行的是_____(填序号)。
①将铝、银分别浸入到硫酸铜溶液中 ②将银分别浸入到硫酸铝、硫酸铜溶液中 ③将铜、银分别浸入到硫酸铝溶液中 ④将铜分别浸入到硫酸铝、硝酸银溶液中
(3)成语“釜底抽薪”运用的灭火原理是_____。
(4)人体由50多种元素组成,人们常饮用富硒茶,其中硒元素属于_____(填“常量”或“微量”)元素。
解析:C ①④ 清除可燃物 微量
【解析】 【详解】
(1)铝制成导线是利用了铝的导电性;故填:C;
(2)①将铝、银分别浸入到硫酸铜溶液中,由于铝能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银不能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所以,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铝>铜>银;
②将银分别浸入到硫酸铝、硫酸铜溶液中,由于银不能置换出溶液中的锌、铜,银金属活动性最弱,但不能比较铝、铜的活动性;
③将铜、银分别浸入到硫酸铝溶液中。由于铜、银都不能置换出硫酸铝溶液中的铝,铝金属活动性最强,但不能比较铝、铜的活动性;
④将铜分别浸入到硫酸铝、硝酸银溶液中,由于铜不能置换出硫酸铝溶液中的铝,铜能置换出硝酸银溶液中的银,所以,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铝>铜>银。 故填:①④;
(3)釜底抽薪体现的是一种常用的灭火方法,它利用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将锅底的柴火抽走,就没有了可燃物,起到灭火的作用。故填:清除可燃物; (4)硒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故填:微量。
17.近年来,合肥为了加速滨湖特大城市建设,新建多座高架立交桥(如图).请你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使用石油炼制的产品是_____(填序号);
(2)混凝土构造石柱中的钢筋属于_____材料;灯饰外壳由高级塑料制成,塑料属于_____材料.(填“合成”或“金属”)
(3)铁制防护栏刷涂油漆,目的是_____;
(4)不锈钢属于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请用一个化学方程式证明铁比铜的金属活动性强_____.
解析:① 金属 合成 隔绝氧气和水,防止铁生锈 混合物 Fe+CuSO4═FeSO4+Cu 【解析】 【详解】
(1)石油属于混合物,石油中含有多种成分,这些成分的沸点不同,根据沸点不同将它们加热分离可得到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石蜡、溶剂油、沥青等产品,图中使用石油炼制的产品是①; (2)钢筋属于金属材料;塑料属于合成材料;
(3)铁制防护栏刷涂油漆,能够把铁制护栏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隔绝,起到防锈作用;
(4)不锈钢是铁的合金,属于混合物;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铁能够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说明铁比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反应的方程式是Fe+CuSO4═FeSO4+Cu; 【点睛】
此题考查石油的成分、合金、合成材料、金属的锈蚀、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知识点较多,但难度不大. 18.将100 g Na2CO3溶液和153.7 g BaCl2溶液混合后,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得滤液的质 量为234 g。求:
(1)反应后生成的沉淀的质量____________。 (2)过滤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 解析:19.7 g 5% 【解析】 【分析】
(1)分析题意可知,滤液减少的质量就是生成沉淀的质量;
(2)利用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生成沉淀的质量,列出比例式,就可计算出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然后根据“溶质质量分数=【详解】
(1)反应后生成的沉淀的质量=100g+153.7g-234g=19.7g.故答案为19.7g; (2)设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x, Na2CO3+BaCl2=2NaCl+BaCO3↓ 117 197 x 19.7g
溶质质量×100%”计算即可.
溶液质量x117= 19719.7gx=
19.7g?117=11.7g;
19711.7g过滤所得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5%.
234g答:过滤所得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 19.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1)下列生活中的用品,用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______(填序号); A 铝合金门窗 B 塑料面盆 C 纯棉纱布 D 陶瓷餐具 (2)洗涤剂可用来洗碗,是因为它对油污具有______功能;
(3)奶制品、豆类等含有丰富的钙,是常见的补钙食物.青少年缺钙会导致______;
(4)吸烟有害健康.在公共场所,公众会因少数人吸烟而被动吸烟.从分子的性质解释被动吸烟的原因______;
(5)碳酸氢钠是发酵粉的成分之一,其俗称是______;
(6)人们习惯上把“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统称为“五金”,在“五金”顺序中把金属______的位置移到最后,正好符合由弱到强的顺序;
(7)下列生活垃圾通常不回收的是______(填序号). A 易拉罐 B 包装纸盒 C 烂菜叶 D 矿泉水瓶. 解析:B乳化佝偻病分子在不断运动小苏打铁C 【解析】
(1)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B.塑料面盆。A.铝合金门窗是由合金制成。C.纯棉纱布由天然高分子制成。D.陶瓷餐具是由无机材料制成的。(2)洗涤剂可用来洗碗,是因为它对油污具有乳化功能;(3)奶制品、豆类等含有丰富的钙,是常见的补钙食物。青少年缺钙会导致佝偻病。(4)吸烟有害健康。在公共场所,公众会因少数人吸烟而被动吸烟。从分子的性质解释被动吸烟的原因是分子在不断运动;5)碳酸氢钠是发酵粉的成分之一,其俗称是小苏打。(6)人们习惯上把“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统称为“五金”,在“五金”顺序中把金属铁的位置移到最后,正好符合由弱到强的顺序;(7)生活垃圾通常不回收的是C.烂菜叶。A.易拉罐, B.包装纸盒,D.矿泉水瓶,均可回收利用。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日常生活中与化学知识相关的知识。
20.小明同学对下列四个实验都设计了两种方案,其中两种方案均合理的是( ) 选项 A B C D A.A 解析:D 【解析】 【分析】
除杂要求:不引入新的杂质,不和原物质反应。 【详解】
A、除去氢氧化钠中少量的碳酸钠,加水溶解,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均易溶于水,不能除去,加稀硫酸,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引入杂质,故A不正确;
B、清洗铁制品表面的铁锈,加稀盐酸,铁锈和稀盐酸反应,可以除去铁锈,加水铁锈不溶于水,不能除
实验目的 除去氢氧化钠中少量的碳酸钠 清洗铁制品表面的铁锈 检验一氧化碳中是否混有少量二氧化碳 鉴别氯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B.B
C.C
方案1 加水溶解 加稀盐酸 点燃 加锌粒 D.D
方案2 加稀硫酸 用水洗涤 通入澄清石灰水 加石蕊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