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⑥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
18.请简要回答选文第⑩段划线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4分)
19.选文中母亲具有坚强、细心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写出依据。(4分)
20.“血红的头巾”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回答。(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A我用母亲的头巾捕鱼B我终于找到来寻找我的母亲。 小题15:承上启下(过渡)
小题16: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叶子繁密的特点。
小题17:“非常快”的意思,表现出母亲找到“我”之后放心和急于继续劳作的心理。 小题18: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担心、寻找孩子的焦急心理,体现出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
小题19:(1)坚强:如坦然接受“我”不能说话的事实。(2)细心:如叮嘱“我”听到呼喊后举起头巾。
小题20:(1)线索。(2)形象地表现母亲对“我”无私的爱。(3)表现“我’对母爱的理解。
五.挑山女人
①漫漫石板路上刻着她坚实的脚印,峭壁岩石上留下她疾走的身影,一个普通的女人,
用生命的“扁担”,挑起生活的“大山”,她就是安徽休宁齐云山下“女挑夫”汪美红。 ②清晨6点,齐云山脚下雾霭萦绕,当大多数村民还在休息时,她家中已经升起了炊烟。吃完早饭后,她又带上一盒饭,然后挑起前一晚准备好的货物开始爬山。陡峭的山路,一趟来回10来公里,汪美红每天要挑两三趟。这样的负重攀爬,别说两三趟,就是一趟,一个成年男子也难以吃得消,但汪美红已经爬了17年。 ③一个女人承受这样的命运,还要从多年前的变故说起。
④1990年的汪美红26岁,是一个美丽淳朴的农村女孩,那年她出嫁了,第二年,汪美红生了一个儿子,但娩出的是一个患先天性白化病的残疾儿!按照国家政策,汪红可以再孕。第二年她又身怀六甲,并产下龙凤双胞胎。双胞胎的降冲淡了这家庭的阴影,年轻的妈妈也对日子充满了美丽的憧憬,
⑤然而1994年3月1日傍晚,汪美红的人生改变了。丈夫在村口的橫江打鱼时不幸溺亡。丈夫突然故去、三个孩子嗷嗽待哺,身处绝境的她开始上山采茶、下田插秧。由于孩子小,她就挑着一双儿女,三人一起出工。大儿子不能见阳光,做母亲的怕他乱跑,只得忍痛将他拴在屋柱或桌腿上。“最对不起的就是大儿子了,他很小的时候常常一个人在家,有时候他哇哇大哭,哭累了就靠在桌腿上睡着了。一个小孩,却比別人多流了多少泪。”亲戚不忍心看着她如此艰辛,私下劝她再嫁,还有人直接劝她远走高飞算了,但当她看到儿女睁大眼望着她这个妈妈时,她下定决心心:“抛弃孩子,天堂我也不去!” ⑥当年10月,齐云山上的道观重建工程启动,大量的砖瓦、沙石、水泥和钢筋等需要妻挑运上山。于是,村里唯一的女高中生汪美红毅然咬牙扛起了扁担,换上了‘解放鞋“,当上了挑山工。通向齐云山的九里盘山道几乎都是台阶,许多地方非常峭,挑货上山谈何容易。“当时是5元钱一百斤挑运费,从山脚爬上山大概五六里,一般男人也就挑100斤,我第一天就挑了180斤沙石,希望能够多赚4元钱。”开始并不觉得很重,但是越爬越累,那天下来,两眼发黑,好几次差点连人带货掉下山。“当她拿到卖命换来的9元钱时,人已经虚脱。但第二天一早,她竟又忍着肩膀的剧痛一步一步走在九里
盘山道上。第一担沙石一过秤,203斤!到下午4点多,她已挑了两个来回,跑了四趟。可这个女子除了两个腿肚子练得结结实实,其实并不健壮,每走几百米,都要用拄棍撑着扁担休息一小会儿,密密的汗珠布在她脸上,而她的补救“秘诀”不过就是:“挑山工一定要吃腌菜,腌菜盐分多,上山淌很汗,也不容易觉得累。”
⑦汪美红挑山,大儿子在家煮饭忙家务,双胞胎从10岁开始,一到双休日和寒暑就帮着妈妈一起挑东西上山,上高中的时候,学习任务非常重,他俩还是坚持要帮妈挑担,从来不喊一声苦。“家里条件差,有一年夏天,邻居吃西瓜,女儿瞟了一眼,知道她想吃。后来我准备买一个,但还是硬被她拉住了,非说自己特别不喜欢吃西,其实当时孩子连西瓜什么味儿都不知道。力那一刻,唯一能安慰汪美红的是,“我此够有这三个懂事的孩子,我也知足了!”如今大儿子已经20岁,学会了按摩,可以自食其力,而双胞胎儿女都很争气,应届高考均达到了重点分数线,女儿还超出重点40多分。考上大学的这个暑假,他俩没有歇着,而是来到了县城开始打工……
⑧这位母亲17年风里来雨里去,踏着4 000多级台阶,往返9 000多次山下山上,行走20多万公里山路,磨破140多双“解放鞋“,加上挑断的70多根扁担,用母爱把一双儿女“挑”进了重点大学。当目送成才的孩子们走出深山老林的那一刻,她的目光里充满了无限的感慨。
19.分析本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2分)
20.简要分析第②段画线句景物描写的作用。(2分)
21.第⑥段“她竟又忍着肩膀的剧痛,一步一步走在九里盘山道上”句中“一步一步”改为“一步步”好吗?为什么?(2分)
22.第6段写汪美红认为“挑山工一定要吃腌莱”,因为这是她“不容易觉得累”的“秘决”。
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说说你的理解。(2分)
23.品析第⑦段中加点“瞟”字的表达效果。(2分)
24.第⑦段集中笔墨写了儿女们的表现,这样写的目的一是 ;二是 。(2分)
25.本文在叙述过程中,多处引用了主人公的原话,除了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外,还有何作用?说说你的理解。(2分)
答案19.(2分)特点:①“挑山”一语双关,明指从事的劳动,暗指“负担”的沉重与人的顽强。 ②“女人”用词毫无修饰,与人物身份相吻合。 ③“山”也是比喻用法,强调的效果更突出。作用:一是交代本文记叙的重点人和事;二是“挑山”与“女人”形成了强烈反差。
20.(2分)既表明人物所处的特殊环境,与前句呼应,也衬托出主人公的勤劳、坚毅。 21.(2分)不好,“一步一步”富有节奏感,写女人公上山时的举步维艰,并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而“一步步”缺少沉重、缓慢、吃力的表达效果。 22.(2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以上得满分) ①生活窘迫 ②吃苦耐劳 ③态度达观
23.(2分)细节(动作)描写,既写出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又写出孩子的懂事,让人怜惜。
24.(2分)一是通过正面描写,写出了孩子们的懂事。(1分)二是通过侧面描写,(1分,答对一个要点即可)①间接写出主人公对儿女们成长的影响。②说明主人公是一个有担当、有追求、有远见的人。③提示了只有好“付出”,才有好“回报”的道理。
25.(2分)①具有变换叙事角度,丰富故事的作用;②使故事更有说服力和震撼力。
一只飞在深秋的蜜蜂
⑴天气骤然变冷了,一只孤独的蜜蜂栖在窗台上。它一动也不动,一副冻僵了的样子。我推开窗户,原想室内的暖意,一定会将它吸引进来。可是它仍无动于衷,只是微微地翘了两下翅膀,而后吃力地朝远方飞去。
⑵我猜想,它应该是一只迷失了方向的流浪蜂。在这个乍暖还寒的季节,它竟拒绝了一丝温暖的慰藉,毅然选择了远行。
⑶一只蜜蜂飞过,竟悄然唤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⑷很多年前,在我居住的村前,有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槐树林。每当到了五月槐花盛开的时节,远远望去,那片槐树林犹如一座座延绵起伏的雪山似的,浓郁的花香,溢满了整个天空。 ⑸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些从异乡赶来的放蜂人,在槐树林旁边搭起一个个小帐篷。那一排排蜂箱的四周,被舞动的群蜂围裹着,宛如一团团漂浮的彩云。那些蜜蜂们总是不知疲倦地飞进飞出,忙碌着采集花蜜。
⑹当时,尽管我对那些蜂箱充满了好奇,可是嗡嗡嘤嘤的蜂群却令我望而生畏,只能远远地观望。有一次,淘气的我为了探究蜜蜂是如何采蜜的,竟然用柳条去扑打那些落在野花上的蜜蜂。我的野蛮举动,被一位放蜂的老人发现了。他疾步赶过来,狠狠地呵斥了我一顿。之后,他蹲下身,捡起一只奄奄一息的蜜蜂放在手心。他的眼神溢满怜惜。过了许久,放蜂老人才把目光从那只蜜蜂的身上移开。他看着我,说话的声音轻了很多,“孩子,你看它们活得多么不容易啊。”我听了之后,惭愧地低下了头。但一直令我感到不解的是,放蜂老人养着数不清的蜜蜂,为什么会因为一只蜜蜂的意外死亡而伤心呢?这个谜,就像放蜂老人那充满怜惜的眼神,在我的内心久久挥之不去。
⑺后来,村前的那片槐树林被人们砍伐殆尽,只剩下一片光秃秃的盐滩和纵横交错的沟壑。从此,再也见不到那些远道而来放蜂的异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