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14%,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提高5.1个百分点。其中,人身险累计实现收入6.8亿元,同比增长5.4%;财产险实现保费收入3.5亿元,同比增长35%。
表4 我市近三年保险业发展情况表
年度 2005 2006 2007 保费收入财产险保费人身险保费收入(万元) 收入(万元) (万元) 79932 96253 107079 23188 27782 35500 56744 69471 71579 从业人数(个) 4518 4756 4828 3、保险功能不断显现。2007年,全市保险业赔款与给付支出累计3.1亿元,同比增长21.6%。其中,人身险支出1.4亿元,同比增长33.5%;财产险支出1.7亿元,同比增长13.5%。据统计,2007年全市保险业为近60万人次、8万多各类机动车,3025家企业提供了保险保障。保险行业全市上交地方税款约25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5000多个。
(四)担保业
截至08年6月底,我市现有注册中小企业担保企业67户,注册资本总额12.27亿元,其中注册资本在4亿元的1户,1-4亿元的企业5户,在1000万元-1亿元的有36户。2007年,全市担保机构累计提供贷款担保55.5亿元,07年度当年贷款担保额14.8亿元,2008年上半年新增贷款担保额9.2亿元。
目前,我市担保企业主要开展的担保品种有贷款担保、信用担保、出口担保、大型设备贷款担保、个人房贷担保、船舶贷款担保、民间借贷担保等业务。根据对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的31户担保企业的调查,主要从事中小企业贷款的有11户,占被调查企业的35.5%;从事房地产贷款、船舶贷款的有8户,占被调查企业的25.8%;未开展贷款担保业务的企业有12户,占被调查企业的38.7%。截止2007年7月底,31户调查企业累计担保金额52.06亿元,在保金额14.45亿元,其中市区企业累计担保总额为47.46亿元,在保金额11.75亿元。其中,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46.61亿元,在保金额12.79亿元;为房贷担保、船舶贷款担保、汽车消费贷款担保等5.45亿元,在保金额1.65亿元。政府通过市、县(区)建投公司参股的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有9家,注册资本合计6.88亿元,政府参股资金为3.0亿元,
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政府参股8000多万元,08年上半年新增贷款担保5.1亿元,为企业短期融资2.4亿元。政府参股的担保企业在累计担保金额、在保金额上均超过50%,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五)典当业
截止2007年底,全市经商务部审批设立的典当公司8家,其中国有控股(或参股)的公司4家;分布在镜湖区6家,弋江区2家;总营业面积约5000平方米,总注册资本1.25亿元;总从业人员66人,取得从业证书的10人。我市典当行业的经营范围主要是房产和地产的当金业务,这部分占到全部业务的八、九成,民品典当业务较少,其他质押、抵押典当业务流动性良好,无一笔绝当业务。
参加2007年年审的6家典当企业资产总额18942万元,比年初增长32.5%,注册资本1亿元。6家典当企业全年总贷款805笔,总当金额26281万元,年底当金余额14321万元,比年初增长了83.5%,实现税后利润543万元。行业总体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六)金融环境
1、融资结构明显改善,企业融资渠道不断拓宽。
从正规融资渠道看,除本地银行贷款外,辖区企业其它融资渠道也不断拓宽:一是异地银行信贷资金继续稳步增加,据调查,2007年末异地银行在芜湖市的信贷投放约为80.6亿元,较2004年末增加27.1亿元,年均增长14.6%。二是委托贷款迅猛增长,2007年末,全市各类委托贷款余额35.1亿元,较2004年末增加25.6亿元,年均增长54.6%,其中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余额16.5亿元,较2004年增加12.2亿元,年初增长56.6%。三是债券收益贷款实现“零”的突破,2006年,国际金融公司(IFC)向海螺水泥贷款6.5亿元,期限长达10年,该笔贷款资金来源于IFC发行的11.3亿元熊猫债券收益,主要用于更新设备、发展节能环保产品和改善公司财务结构。四是企业债券发行重返历史“舞台”,2006年,海螺型材短期融资券5.0亿元在银行间货币市场顺利发行,2007年到期后再次滚动发行;2007年,市建投公司成功发行企业债券10.0亿。五是股票融资取得重大进展,本地企业通
过股票市场融通资金的功能得以恢复。据统计,2007年芜湖市非金融机构部门以贷款、股票、债券三种方式新增融入的资金总计为105.3亿元,非金融机构部门贷款、股票、债券融资的比例由2005年的96.5∶3.5∶0演变为85.9∶10.2∶3.9,银行间接融资压力明显减轻。
表5 2005 -2007年芜湖市非金融机构融资结构表 年度 2005 2006 2007 融资量 (亿元人民币) 60.1 60.5 105.3 比重(%) 贷款 债券(含债券收益贷款) 96.5 90.8 85.9 3.5 9.2 10.2 股票 0.0 0.0 3.9 2、票据市场交易活跃,区域票据中心地位初步确立
近年来,芜湖市票据业务迅猛发展,承兑和贴现环节均出现大幅增长。据统计,2007年银行业机构累计签发银行承兑汇票183.4亿元,较2004年增长149.9%,期末余额78.9亿元,较2004年末增加49.0亿元,年均增长38.2%,在一定程度上对银行信贷资金产生较强的替代作用;累计办理商业汇票贴现309.4亿元,较2004年增长68.4%。辖区票据业务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企业出于降低融资成本的考虑,热衷于票据融资;二是票据资产具有低风险权重、流动性强、安全性高的优点,受到金融机构青睐;三是上级行大力支持,如省农行为支持市农行做大票据业务,向其提供大量低息票据专项资金。但随着货币政策不断趋紧,票据融资又因其具有易放易收,流动性强的特点,成为商业银行应对宏观调控的首选工具,从近几年数据看,票据融资发生额在2006年达到峰值,2007年因部分行暂停同业转贴现等因素影响,同比下降了16.8%;票据融资余额自2005年达到峰值以后,呈逐年下降趋势,2007年末余额45.1亿元,较2004年末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净减少11.3亿元。
表6 2004-2007年芜湖市金融机构票据业务量统计表 单位:亿元 年度 银行承兑汇票承兑 余额 2004 2005 2006 2007 29.9 46.4 63.3 78.9 累计发生额 73.4 95.9 136.4 183.4 贴现(含转贴现) 银行承兑汇票 余额 56.4 84.0 51.2 44.5 累计发生额 183.7 293.4 358.9 298.5 商业承兑汇票 余额 0.0 1.4 0.7 0.6 累计发生额 0.0 5.0 12.2 10.9 3、外汇收支同步增长,银行结售汇持续顺差
近年来,芜湖市外汇结汇收入迅猛增长,售汇支出稳步增加,2007年,全辖结汇11.1亿美元,较2005年增长2.4倍;售汇3.4亿美元,较2005年增长47.8%;结汇售顺差大幅增加,2007年实现7.7亿美元,顺差额分别比2006年、2005年增加5.1和6.7亿美元。分类看,在辖区汽车、电器产品出口快速增长的拉动下,贸易项目结售汇顺差由2005年的1.0亿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6.8亿美元;受益于全市实际利用外资较快增长,资本项目结售汇顺差由2005年的0.3亿美元提高至2007年的1.2亿美元;非贸易结售则由于咨询费和专利使用特许费支出较多等原因,连续数年呈现逆差。
表7 2005 -2007年芜湖市商业银行结售汇统计表 单位:亿美元 年 度 贸易 结汇 收入 3.7 9.0 非贸易 结汇 收入 0.2 0.2 0.4 资本 结汇 收入 0.9 0.7 1.7 结汇 收入 合计 3.3 4.6 11.1 贸易 售汇 支出 1.2 1.1 2.2 非贸易 售汇 支出 0.5 0.5 0.8 资本 售汇 支出 0.6 0.4 0.5 售汇 支出 合计 2.3 2.0 3.4 2005 2.2 2006 2007 4、民间借贷交易活跃,融资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随着国家采取一系列从紧的宏观调控措施,使金融机构信贷投入受到限制,企业、居民特别中小企业从银行取得融资的难度加大,进而资金更趋向于采用民间融资的方式。据测算,2007年全市民间融资规模约为40.6亿元,分别较2006年、2005年增长20.8%和45.0%。根据人行芜湖市中支对120户农户、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跟踪监测显示,辖区民间融资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民间融资手续简便,借贷方式上,信用借贷占绝大多数;二是生产经营性融资占主导;三是融资期限较短,一年以内的占八成以上;四是利息支付方式多样化,到期后一次性支付和按季支付的占比较高。
5、“信用芜湖”稳步推进,金融生态环境日趋好转
近年来,芜湖市金融机构紧紧依靠地方政府,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与“信用芜湖”系统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在征信体系建设、金融债权维护和金融稳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信用环境和投资环境得到显著改善。2005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发布《中国城市
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报告》,对全国50个大中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芜湖市排名第37位。
二、我市金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市金融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金融辐射能力不强
与周边城市相比,芜湖金融竞争力有待提高。南京市银行业机构数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四,各类证券营业部70多家,上市公司42家,保险机构数量和保费收入居江苏省首位。合肥市具有总部性质的金融机构已达7家,金融企业省一级分支机构约30家,各类金融网点超过1000家,金融资产占全省的比重近30%。我市的金融辐射力度受到周边金融发达城市的影响。同时我市的金融机构多为基层组织,在信贷决策、产品创新等方面受上级政策限制较多,这也严重制约了我市金融辐射能力的提高。
(二)金融业发展不平衡
一是融资结构不合理,直接融资发展缓慢。 2005-2007年,全市直接融资总额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4.3%、3.6%和6.1%,远低于全市GDP在全省的占比;全市直接融资占全部融资的比重也分别较全省比重低6.0、10.3和3.9个百分点。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加明显。如无锡市目前共有上市公司45家,境内上市公司22家,境外上市公司23家,2007年全年新增上市公司10家,首发募集资金折合人民币106亿元。二是保险业发展相对滞后,按保费收入度量,表现为增幅低,规模小。2007年芜湖市保费收入同比增幅低于全省15.45个百分点,保费收入占全省的比重低于生产总值占比2.5个百分点。
(三)高层次金融人才稀缺
我市金融业“人才过剩”和“人才稀缺”同时并存。一方面,一些金融机构为控制成本,较大幅度裁减低层次员工;另一方面,高素质复合金融人才严重稀缺。由于金融业在较长一段时期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当前金融人才从意识、知识结构到技能,普遍具有“单一性”,银行、证券、保险等各自领域人员对其他行业的服务与产品了解甚浅,在混业经营成为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