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的感知——以云南省通海县兴蒙乡田野调查报告为例
作者:李西贝
来源:《大经贸》 2019年第9期
李西贝
一、田野前的准备
(一)查阅兴蒙乡的村落语境
1.兴蒙蒙古族乡是云南省唯一的蒙古族聚居乡,于1988年建乡,全乡辖区面积4.77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北阁村距通海县城13公里,海拔1800米。乡辖五个自然村、六个村民小组,共有1760户、5657人。
2.全乡辖区面积4.77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北阁村距县城13公里,海拔1800米。兴蒙乡年平均气温15.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种植烤烟、水稻、蔬菜、花卉、甜瓜等农作物。玉通公路穿乡而过,属通海县西大门。
3.兴蒙蒙古族乡地处通海湖盆区,属中亚热带半湿润凉冬高原季风气候。常年四季温和,年平均气温15.4℃。主要自然灾害为旱灾、涝灾、冰雹、地震。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涝灾最为严重。地形以坝区盆地为主,兼有小面积丘陵,土壤为赤红色,植被为次生针阔林叶混交林。全乡自然资源比较贫乏,石灰岩是主要矿产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稀缺,但水资源较为丰富,乡内的中河及小海塘与杞麓湖相连。
4.全乡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收、经济发展“的总目标,以“强基础、调结构、建支柱、抓流通、治环境、树形象”为总体发展思路,突出以“设施农业、非公经济、民族文化旅游和畜牧养殖”为四个产业化发展重点,经济和社会事业连年快速发展。现在以暖棚种植甜瓜为主的设施农业已形成产业化发展,保证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和经济总量的提升;以特色商饮服务业为主的非公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促进了群众致富、财政增收,树立了民族对外的商业品牌;逐步启动开发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通过规划、基础项目启动以及节庆活动开展相结合,旅游经济价值的潜力有了初步的体现,以蒙古族、汉族、彝族和哈尼族等民族融为一体的多元特色民族文化不断得到开发和展示,“南方高原上的蒙古族”、“歌舞之乡”、“建筑之乡”、“甜瓜之乡”已成为大家向往的地方。
5.乡镇后面是凤凰山,镇中心有一座“三圣宫”,内供成吉思汗、忽必烈、蒙哥缩象,并有元、明、清时期碑刻10块。三圣宫始建于清同治十三年。还有蒙古族祠堂建筑(普家祠堂、期家祠堂、华家祠堂)
6.兴蒙蒙古族是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军南征,后落籍云南的蒙古骑兵后裔。750多年来,这个马背民族的后裔群体,在通海杞麓湖上撑船捕鱼,围湖垦田,虽然历经艰难岁月的荡涤,风雨的洗礼,生产和生活方式几经变迁,但仍传承并发扬着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在与其他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民风民俗。其语言、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忆祖节”、“蒙族歌舞”、“三杯杯酒”、“太极黄鳝”、“烤鸭”和“蒙家婚礼”等传统风俗和饮食习惯,已被外界熟知和称道。兴蒙蒙古族在始终保持着勤劳、勇敢、诚实、善良、好客的民族传统的同时,正融入时代发展的潮流,在与其他各民族的交往和交流中,增进了民族的团结,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二、田野记录
兴蒙以前的话交通没有这么便利,通讯没有这么发达,很难像现在这样的联系。在五十年代的时候,建立了交往交流的机制,然后才密切联系起来。这边就是派学生过去那边学习,那边派老师过来支教,八十年代时,兴蒙派了建筑队伍去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建筑了一个大楼。因为兴蒙乡是一个建筑之乡,建筑活特别厉害。有一个历史变迁的过程,以前的话是马背上的民族,后来来到这边,为了适应生存环境,慢慢变成了以农耕为主的农民。然后与周边民族,汉族通婚,形成了一种自己独特的语言,还有服饰,还有饮食文化。这些的话,和内蒙那边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这边的喀卓语有北方的蒙古族的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的北方蒙古族语。它还有汉族的语言,彝族的语言,傈僳族的语言等,它是多种民族语言融合的结晶。就说蒙古人来到云南的这片土地上跟其他的少数民族交往形成了一种独特的。
兴蒙婚俗,丧葬等仪式和内蒙古也有所不同。女子出嫁的时候,舅舅要帮她穿最外面的那个小褂,然后也要来迎亲,内蒙古的鄂尔多斯有点相似。然后丧葬,可能就有点不一样了,丧葬的话因为来到这边,就受这边的影响,以前是土葬,现在是由于殡葬改革,都是火化。然后它有一些仪式要念经啊,祭文等。
建筑风格在装饰装修上有北方的特色。比如说在屋檐上的雕刻,会有马。然后房子上的彩绘,是一些彩云祥云的图案。还有那些石雕会有一些蒙古族的图案。装修的时候会有。但是房子的话,以前南方的建筑,三间式,三间两耳的话,有个小院子的,像是现在新农村建设,也都是这种。现在不是蒙古包了,因为这个气候不行,包括这个内蒙那边,也是它只有草原上有蒙古包了,城里就没有。
三、对于田野的思考
(一)当地资料
在当地搜集到的资料有: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兴蒙乡乡志》、《兴蒙蒙古族乡民间故事》、《兴蒙蒙古族乡喀卓服饰》、《兴蒙蒙古族乡传统建筑》。
在整理以上资料的时候,参观兴蒙小学后有感想:传统文化融入基础教育中,由此,检索知网关键词教育 兴蒙乡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入校园这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过程,文化传承是人类学研究的范畴。知网检索:传承 兴蒙乡
四、自我反思
在去兴蒙乡之前还是资料搜集的不够多,对于兴蒙乡的认识不够深,自己的发现问题的眼光不够,需要多读专业书,挖掘问题。
设想:了解到兴蒙小学有专设马头琴学习、摔跤等课程,是否可以以之为载体,研究兴蒙乡蒙古族的民族文化传承问题和族群认同呢?
作者简介:李西贝,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云南艺术学院,研究方向:艺术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