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重点
法硕考试 ——————
《中国法制史》重点、难点与易错点 一、《中国法制史》重点
由于中国法制史研究包括中国奴隶制法律制度、封建制法律制度、清末及中华民国法律制度、革命根据地法律制度在内的上下几千年的法制发展历史,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多,记忆难度很大。在复习时要理清历史脉络,把握各个时期的重点法律制度和重要法律事件,形成自己的法制史学习框架,根据法制史的框架体系清点自己的重点学习成果,再补充和完善次要的知识内容。
中国法制史以历史发展为纵线,分为奴隶制法律制度、封建制前期法律制度、封建制中期法律制度、封建制后期法律制度、清末及中华民国法律制度、革命根据地法律制度等六个大的时期;以各个时期的法律制度为横线,包括法制指导思想、立法活动、刑事法律制度、民事经济法律制度、司法制度等五个方面。考试主要考查法律思想的内容、立法的时间和特点、具体法律和司法制度发展的内容和特征。应试准备要重点掌握以下内容:
一、应对选择题和判断题,重点掌握基本概念和常识:
(1)禹刑和汤刑;(2)周公制礼;(3)以德配天;(4)殷彝;(5)铸刑书、竹刑、铸刑鼎;(6)五刑;(7)法经;(8)五听;(9)七出三不去;(10)读鞠与乞鞠;(11)三刺;(12)公罪与私罪;(13)十恶;(14)八议、官当、准五服以制罪;(15)重罪十条;(16)录囚;(17)永徽律疏;(18)唐六典;(19)宋刑统;(20)至元新格;(21)大明律;(22)明大诰;(23)大清律例;(24)大清会典;(25)贪墨罪;(26)都察院;(27)厂卫;(28)十九信条;(29)临时约法;(30)六法全书。
二、应对分析题,重点掌握法制指导思想和有特色的司法制度:
(1)春秋决狱;(2)唐律的自首和类推原则;(3)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原则;(4)明代会审制度;(5)清代会审制度;(6)清末修律的意义;(7)领事裁判权的内容和后果;(8)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内容、特点及意义;(9)人民调解的原则、内容和意义;(10)中国婚姻家庭与继承法律制度的发展。
1 法硕考试 ——————
二、《中国法制史》难点
中国法制史课程所涉及的是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与法学领域中的其他课程,特别是与现代部门法课程相比,其难度不是制度本身的思辩性、技术性,而是对历史环境的认识、对历史上法律制度及其社会土壤的理解。可以说,如果考生不能进人到历史的环境之中,在对历史上法制发展有一个基本的、整体的把握基础上去学习、理解,而是仅仅就局部问题去死记硬背,就会感到处处是难点、处处有障碍,其效果肯定是事倍功半。所以,如果考生能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把握好各项制度的历史渊源与发展演变的线索,清楚地了解该项制度或问题在历史源流中的位置,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从以往的教学和考试情况看,以下一些问题相对有一定的难度: 1(中国法的起源问题; 2(西周的礼刑关系问题;
3(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的原因与历史意义; 4(《法经》的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5(汉朝法律指导思想的转变; 6(“春秋决狱”的特点及影响;
7(魏晋南北朝时期“名例律”的演变与立法技术的进步; 8(唐律规定的类推制度; 9(唐律的特点及历史地位;
10(北宋时期的“重法地法”与“盗贼重法”; 11(两宋的编救活动; 12(《明大诰》的内容与特点; 13(清律中的民族统治特色; 14(清朝的会审组织与会审制度; 15(清末预备立宪活动及其评价;
16(清末修律的内容、成果、特点及意义;
17(《中华民团临时约法》的制定背景、性质、特点; 18(国民党政权的六法体系; 19(“马锡五审判方式”。
以上内容在《考试指南》中都有详细的论述说明。考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仔细思考,疑难之处是可以完全解决的。
2 法硕考试 ——————
二、《中国法制史》考试易错点
从近年中国法制史教学和考试情况看,本课程易出错点大致集中在容易产生记忆混淆的地方。因为,在历史上法律制度的演进是渐进式、螺旋式的上升,许多制度相互间存在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一个名词经常会在数个朝代中出现。这样,考生对历史上有渊源关系的法律制度、法典名称等,经常产生记忆颠倒,或是解释错误。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