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说课
一、 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1、 课程标准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必修3”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内容要求中提出: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条标准是要求学生通过实例的分析认识:产业的转移和资源的跨区域统配,对产业迁出区和移入区及对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地理环境不同的影响。本条“课标”的重点不是讲资源是如何跨区域调配或为什么要这样调配等问题。当然,在讲到资源跨区域调配是很自然的要涉及上述问题,但必须抓住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个核心问题。这种影响,包括好的和不良的两个方面,也就是必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观点的教育。
2、 教材分析
“地理1”和“地理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和人类活动对环境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地理3”则是在上述的基础上,以区域为研究对象,使学生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学习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因此,从“地理1”、“地理2”到“地理3”,是一个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地理3”前四章内容分别讲述了“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这四章都主要是以单一地理区域的发展为主要内容,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是区域间的动态联系为内容。第五章内容是前四章内容的总结、递进、深化。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主要讲述两个问题:一、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二、产业转移。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与社会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目前,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最显著的有两个例子:一是水资源的跨流域调配——南水北调,另一是能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本节内容就以“西气东输”为例,让学生认识到资源跨区域调配,不仅要关注对资源调出区或调入区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且还应关注资源调配中所涉及到的有关区域的影响。
1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 3、 学情分析
(1)从知识掌握程度看,一方面学生在初中及高中“必修1” 、“地理2”、“地理3”中已学习了我国资源分布状况、我国区域经济状况等知识,对我国资源的调配已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或者有部分学生家庭所住小区已使用来自西气东输的天然气,学生对西气东输工程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此工程的认识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另外,学生有一定的节约地球资源的意识,但并没有自律于自身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也没有担负起对他人、社会进行宣传的职责。
(2)从学习能力看,高中学生对网络并不陌生,也懂得如何从互联网中获取部分有用信息,但大部分学生上网时主要是以娱乐为主,对网络信息的分析、归纳能力较薄弱,对如何将网络信息与课堂学习进行有机的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
(3)从心理特点看,高中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快,但由于处于青春期,他们普遍比较羞涩,课堂发言的主动性、积极性要比初中生、小学生差,传统的教师主导型课堂教学效果在减弱,新型的自主式、合作式、互动式、探究式课堂教学方法有待推广。
4、 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拟订了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状况,以及对区域经济建设带来的影响;通过西气东输实例,能够运用有关文字、图表和多媒体等资料,综合分析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通过对西气东输的输出地和输入地发展的影响的分析,进一步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间协调发展的关系,树立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过程与方法:借助于网络媒体辅助教学,采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即综合采用读图分析法、问题解决法和合作学习法等方法,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搜索、处理、交流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用全面、辨证、发展的观点认识事物;使学生深入了解国情,建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同时对学生进行国家方针、政策教育;使学生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观点,以及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并培养学生从自身做起和对外宣传节约资源的新风尚。 5、重点、难点
重点:西气东输工程对输出地和输入地发展的影响;中国的资源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
难点:西气东输工程对输出地和输入地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二、教法分析
1、 教学手段采用自主式、互动式、探究式的网络多媒体教学
目前,高中地理教学常用的传统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各有优缺点,但都缺乏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互动。
(1)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针对性、目的性很强,学生也较习惯,总体教学效果也不错。但学生大多被动接受教师和教材,缺乏积极的思考,课堂气氛也不太活跃,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灵活应用知识能力不强。
(2)多媒体教学方法生动、形象、直观,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由于完全按教师课前设计好的程序进行教学,课堂缺乏互动性,也一定程度限定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网络多媒体教学融合了传统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两者的优势,克服了两者的不足,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惯性”,促进了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互动,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 2、教学过程采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
“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不再是以一般知识的掌握为单纯的目的,而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让学生处于一个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根据问题搜集信息、讨论分析资料,寻求问题结论,最后交流展示。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2、 学法指导
1、利用网络多媒体辅助“问题解决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2、引导学生读图、观看多媒体课件,查阅网上资料,从中发现问题。 3、指导学生通过合作,共同解决难点问题。
3、 结合乡土地理,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生活体验,联系已有的知识,促进积极
思维。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