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马哲复习2016(2)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与意义 内容:

① 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② 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亦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③ 如果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它们是如何同一的。

意义:

①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一元论、二元论) ②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划分标准 ③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划分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它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古希腊哲学特别是原子论(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就是以它为论题)、亚里斯多德学说等,对马克思哲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美国历史学家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发现了阶级社会以前的特殊的生产方式,婚姻制度和历史分期。

东方的社会理论,为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立论奠定了基础。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

① 强烈的实践性 ② 鲜明的党性 ③ 高度的科学性 ④ 彻底的革命性

4. 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与观点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 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从世界的“本原”“基质”“统一性”问题上,引出了物质问题。把“物质”理解为自然界中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金、木、水、火、土、气)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原子 理论特点: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混淆共性与个性) 分子论:培根原子论:(法国)伽桑狄

③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是各种具体实物的共性,物质范畴是从各种具体实物抽象概括出的普遍的哲学概念

(在人类哲学史上,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式,即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 (1)古代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形态。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试图在某些具体的有形物体中,在某些特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但是,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它总是把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如古希腊的泰利斯认为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这些都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古代欧洲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中国古代的气一元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些具体物质形态的局限性,但仍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范畴。

(2)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首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基本特征是:它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

释世界,看不到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其次,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第二个局限性是机械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学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地收集、整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善的形态。这种状况反映到哲学中来,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它造成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第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另一个局限性就是它的不彻底性,这主要表现在它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的,而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则是唯心主义的。17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19世纪40年代德国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就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几个主要流派。) (3)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中最彻底、最科学的形态,是唯物主义历史上的第三种形态。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总结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遗产,特别是批判地吸取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有机地统一起来,构成了十分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不仅重视理论地解释世界,而且强调实践地改造世界,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这是迄今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最具有科学性又最具有革命性的哲学形态。 5.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区别

客观唯心主义:本体论上以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为本体,客观精神第一性,物质世界第二性。如柏拉图的“理念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主观唯心主义:以人的心灵、意识、观念为本体。如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王阳明的“天下无心外之物”。

6.区分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的标准

一元论是把世界万物归结为一种本原的哲学学说,凡肯定这种本原是物质的,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凡肯定这种本原是精神的,是唯心主义的一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强调物质第一、是根本存在的,而精神其次,物质不存在那精神也不存在。“一元论”一词是18世纪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唯心主义哲学家C.沃尔夫创造的,19世纪末德国动物学家、哲学家E.H.海克尔开始将它作为哲学用语。

二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和物质两个实体,强调物质和精神是同等公平地存在的。试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但二元论实质上坚持意识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归根结底还是唯心的。柏拉图就为二元论者,哲学史上典型的二元论者是17世纪法国哲学家R.笛卡尔,他认为意识和物质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意识的本质在于思想,物质的本质在于广袤;物质不能思想,意识不会广袤;二者彼此完全独立,不能由一个决定或派生另一个。

多元论主张世界是由多种本原构成的哲学学说,凡是把世界归结为多种物质本原的学说是唯物主义的多元论;凡是把世界归结为多种精神本原的学说,是唯心主义的多元论。古希腊恩培多克勒以“四根”即水、火、土、气的结合与分离说明万物的产生和消灭;中国古代哲学家将万物的本原归结为“五行”,即金、木、水、火、土,这些都是唯物主义的多元论。近代德国的G.W.莱布尼茨认为世界由无数独立的精神性的“单子”所组成,是无数单子的和谐的体系,这是唯心主义的多元论。 7. 运动与发展的关系

① 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包括发展和倒退,分为前进、上升、曲折、倒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 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

物。

③ 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但运动变化不一定就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和变化才是发展。运动的范围比发展的范围广泛,而发展比运动更深刻,它表明了事物运动变化的总方向和总趋势。 8.原因和结果范畴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书本160-161)

①原因是指引起某一种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②原因和结果是相互转化、互为因果的。

③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是唯物主义决定论原则的内在依据。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与普遍性,也就坚持了唯物主义决定论原则。

④必然性和偶然性范畴是对原因和结果范畴的深化。 9.偶然性和必然性范畴

是对原因和结果范畴的深化 (书本161-162)

① 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某种偏摆、偏离,是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

现的、不确定的趋势;(守株待兔)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和确定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② 偶然性和必然性辩证关系的意义:

A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反对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有力武器。 B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原理,使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立足于客观必然性的可靠基础之上。(“守株待兔”告诉我们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侥幸的偶然事件上)

C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原理,也要重视并善于利用偶然性因素的作用。 D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原理,也要重视并善于利用机遇。

(弗莱发现的青霉素、伦琴发现的X射线,都与善于利用偶然性因素紧密相关)

10.可能性与现实性范畴(运用唯物辩证法可能性与现实性范畴理解黑格尔哲学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①可能性与现实性范畴揭示的是可能的事物和现实的事物的本质联系和转化过程,要求我们要立足现实性,分析可能性。

②可能性是指现实事物所包含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③可能性与现实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首先,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对立。现实性是已实现了的、当下的客观实在,可能性则是目前尚不存在的、以后才会出现(或并不一定能出现)的东西;其次,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一方面,二者相互依赖,不可分离;另一方面,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可能性与现实性的方法论意义: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性。 11. 现象和本质,真象与假象

现象和本质:①现象是指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是个别的、具

体的东西;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②本质决定现象,本质是现象的根据,现象是由本质产生的,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现象,任何本质都是现象的本质。世界上既没有离开现象单独存在的本质,也没有脱离本质的纯粹的现象。只有通过现象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真象和假象:①真象是从正面表现和反映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和反映本

质的现象。

②真象与假象都属于客观范畴,都是客观的东西,是本质的表现形式。

【本质可以通过真象与假象表现出来,本质决定真象与假象】

12. 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

矛盾指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和实质内容。

矛盾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方法论:看问题既要看对立,又要看统一,要把二者结合起来。 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矛盾的三对特性四大理论:即:矛盾的统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的不平衡性,即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13. “扬弃”的含义

哲学上指事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发扬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抛弃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扬弃是通过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联系的环节体现了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发扬、保留和继承,这是“扬”的过程,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发展的环节体现了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抛弃、克服,这是“弃”的过程,是事物发展中的非连续性。如对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要去其糟粕,也要取其精华,要有批判,也要有继承。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观截然不同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它要求对任何事物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不能犯片面性和绝对化的错误。 14.为什么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第一、相对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尽管有其特殊性,但它们本质上都是客观的物质体系.

第二、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相似,都是由其内部固有的矛盾推动,存在一个辩证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三、对人类社会同样可以用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精确地进行考察和研究 最后、社会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同是客观发展过程,但也有区别.特殊形式,作为主体的人的实践性和自觉创造性.社会历史的自然历史过程和人的自觉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15.主客体的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

① 主客体之间的实践关系是指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② 主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③ 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通俗的说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即需要与满足需要或使用与被使用的关系;价值关系的最高境界就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对人的自由的肯定,即审美关系。 16.生产方式、社会形态 (1)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人们一般把物质资料生产的物质内容称作是生产力,把其社会形式称作是生产关系,这两者都是生产方式的建设性内容--物质生产方式(物质谋得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经济活动方式)。换言之,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能动统一。

(2)社会形态指社会经济与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与社会活动这二者同时构成的社会模式。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社会形态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特有的范畴。 1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2.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4.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5.社会意识能动的反映社会存在 18.国家的实质

①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 。

② 国家在本质上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是阶级统治和压迫 的工具,其本质是一个政治范畴。

③ 与原始氏族组织相比较,国家具有这样几个本质的特征: 第一,它是按照地域而不是按血缘为标志来划分和组织居民;

第二,它设有特殊权力机关,即常任官吏、特殊的武装队伍,以及各种强制性的机关; 第三,它拥有征收赋税以维持自身存在的特征。 19.真理的本质属性

(1) 真理是指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 真理的本质属性是它的客观性。1)内容的客观性,在真理性的认识中都包含着不以人

意志为转移的内容。真理不能含有同客观实际相违背的主观成份;2)检验标准的客观性3)真理发展的规律性也是客观的。 (3) 要批判唯心主义真理观

(4) 真理客观性的方法论意义:承认和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不会因人而异。 2)取得真理的资格人人平等。

3)判别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没有任何特殊人物的例外。 4)真理功能的严肃性以客观规律的必然性平等待人。 20、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

第一,实践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客观标准,此外再没有另外的标准。 第二,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出认识的真理性。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第一,实践过程具有局限性

第二,实践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具有局限性。一定结合状态的主客体关系不能作为判别所有理性认识真理性的依据。

第三,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接受实践的检验。 3)实践标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由于社会实践是一个历史的具体过程,它对真理的检验具有局限性。但 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使它能突破这一局限性。

也就是说,历史的局限性使社会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带有一定的不确定 性,历史的发展又使社会实践确定无疑地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21、主体和客体的内涵,主体与主观,客体的客观的关系

内涵:①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包括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

体和人类主体。【主体=人≠主体】

②客体:是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

客体。【客体=客观事物≠客体】

关系:①主体是具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而人既有精神生活,又有意识,同时也是客观

存在的自然生命体。也就是说,主体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是主客观的统一。 ②客体一定是客观存在,但客观存在不一定是客体。 22、实事求是的哲学基础

实事求是的哲学基础:物质世界统一性原理

①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包括三个基本观点,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②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从物质和意识、统一性和多样性(或共相和殊相)辩证关系的高度对世界本质的根本理解,它是指多样的世界万物是有统一性本质的,这个统一性本质是物质,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在时间和空间中有规律地永恒运动着的客观实在。

③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人们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从一般和个别关系的角度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也就是说,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包含着两种基本关系,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一般和个别(或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23、真理的内涵、特点、属性

①内涵:是一个认识论概念,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特点: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具体性。 ③属性: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2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与理论相比较的优点

实践之所以能成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①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相符合的程度。因此,其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将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②从实践的特点看,它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人们遵循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并可以将客观结果与主观认识两相对照。

③所以,只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途径、根本标准。 25、实践:对象性活动 实践就是“对象性活动”、“感性活动”。

对象性:主观愿望、认识把客观规律等“物化”到对象,使物按人的方式同人发生 关系。是一种“主客体活动”

26、唯物辩证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

“两点论”要求在分析任何事物的任何矛盾的时候,不仅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二者之间的统一;不仅要看到矛盾体系中存在着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次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等。同时,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不是均衡的“两点论”,而是有重点的“两点论”。它要求把握矛盾的不平衡性并把它贯彻于对矛盾的分析之中,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首先要抓住重点,即抓住根本矛盾、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并把他它们作为解决一切矛盾的根本点和出发点。

27、理解马克思的话:“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①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②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取决于内容,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每一种现实的生产关系都是建立在特定的生产力基础之上的。

28.理解马克思的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己。”

①意识和观念就其内容而言,它来自外部物质世界。所谓“移入人的头脑”就是指通过感觉和思维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把物质的东西变成人脑中观念的东西,也就是达到对物质世界的观念的把握。

②人脑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不是机械地照映外物,而是人脑对客观物质进行加工改造,人才产生出观念,实现对客观物质的观念把握。人脑改造物质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感性现象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加以改造,从而观念地把握客观物质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观念的东西也就是意识。这句话的意思是: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即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但有了人脑不等于有了意识。因为,意识的内容不是来源于人脑,而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先有各种各样的物质现象,然后在实践中人脑才能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它们,成为不同的意识现象。所以,“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句话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9.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①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这一特殊机体的物质担当者。 ②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③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30.阶级的产生及其实质

①产生: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特定时代的生产方式的产物。

②实质:是一个经济范畴,是基于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而形成的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

31.社会基本矛盾的内涵与理论意义

①内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②理论意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③社会基本矛盾是由历史规律决定的。

马哲复习2016(2)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与意义内容:①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②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亦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③如果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它们是如何同一的。意义: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一元论、二元论)②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划分标准③辩证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es714qfc70a0pl1szsm0n19a8hrgx00gy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