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氨氮慢性中毒的症状:
1.鱼摄食量下降、时间短,或摄食时一会便散开了,在四周漂游喝料沫;
2.遇到阴雨天,上层鱼,如鲢鱼浮头,长时间浮在水面上,底栖鱼,如鲤鱼吃食逐渐减少。
溶氧下降,富营养化,PH值、温度升高,都会引起氨氮增加,加重水体对鱼的毒性。如大量使用高蛋白饲料的精养塘,本来水体中氮含量就很高,受环境因素影响造成浮游植物大面积死亡,水体中的氨氮浓度将会突然升高。
氨氮中毒需要综合防治,主要有:
1.提高饲料质量,降低饲料系数、减少残饵量减少养殖鱼的氮排泄量。
2.严格防控生活、工业下游的“富氮”水体侵入养殖塘,适当种植浮萍,凤眼莲和水葫芦等水生植物,控制和降低富营养化程度。
3.改善水质,增加底层溶氧 合理使用增氧机,加强上下对流;经常清淤、换水、减少水体中浮游生物和有机物数量都增加水体溶氧;使用化学增氧剂,精养塘选用在水中分解缓慢的过氧化钙和过硫酸铵,对改善水质尤其是底层水质效果更加良好。水体溶氧尤其是塘底溶氧充足,可使水体有毒的氨氮被消除,保持水质的pH值稳定。
4.合理施肥。精养塘应少施效果慢、耗氧大的有机肥,高温季节要多施磷肥。
5.使用水质改良剂。精养塘氨氮中毒后风险高、损失大,最好能定期使用水质改良剂,特别是在高温季节。
6.氨氮中毒的救治。先可用盐酸或醋酸调节水体pH值,pH值低于7.0时可解除氨氮毒性,后使用沸石粉、麦饭石、 膨润土、活性炭等都具有吸附作用的矿物质、减少或去除水体中的氨氮含量(每亩200~300kg/1.5米水深),进行底层水体置换,抽去底层老水加注新水。
预防优于救治,养殖人员要密切观察水质、浮游植物、鱼类活动的变化,发现不良苗头及时处置,就能切实控制和减少氨氮中毒的风险。
在水体中以氮气、游离氨、离子铵、亚硝酸盐、硝酸盐和有机氮的形式存在。其中游离氨和离子铵被合称为氨氮。水体中只有以
NH4+、NH2-和NO3-形式存在的氮才能被植物所利用。水体中其它形式的氮不能被浮游生物所利用,并且会对池鱼产生危害。
一、水体氮的来源
鱼池中施入大量畜禽粪肥,分解产生无机氮;注入含有大量氮化合物的生活和工业棍合水;水生生物和鱼类的代谢产物中含有氮。
池塘中氮主要来源于肥料和饲料。进入水体中的氮一般以氨的形式存在。这些氮来源于鱼鳃排泄物和细菌的分解作用。据研究,饲料中的氮有60%~70%被排泄到水体中,因此水产养殖生态中总氮浓度与投饲率及饲料蛋白含量有直接关系,在精养池中经常会出现对鱼类有害的“富氮”。
二、氨氮中毒的机理
水体氨氮增加会抑制鱼类自身氨的排泄,使血液和组织中氨的浓度升高,降低血液载氧能力,血液C02浓度升高。
NH3不带电,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很容易透过细胞膜直接引起鱼类中毒,使鱼群出现呼吸困难,分泌物增多并发生衰竭死亡。NH3会引起鳃表皮细胞损伤而使鱼的免疫力降低。研究表明:鳜鱼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和分子氨浓度呈抛物线变化关系,鲫鱼血清溶菌酶(LSZ).活性随分子氨浓度递增而下降。保持鲫鱼AKP和LSZ活力的NH3临界值为0.70毫克/升(72小时)、0.56毫克/升(96小时),而保持鳜鱼AKP活力的NH3临界值为0.143毫克/升(96小时)。
三、水体中“富氮”对鱼的危害
水体中对鱼有危害作用的主要物质是氨氮和亚硝酸盐,我国水质标准规定氨氮小于0.5毫克/升,亚硝酸盐小于0.2毫克/升。
1.水体氨氮对鱼类毒性
氨氮由NH4+和NH3两部分组成,其中NH3对鱼类有毒性,NH4+对鱼类无毒性。两者在氨氮中所占百分比受pH值、温度、盐度等因素决定。pH值、温度、盐度升高,都会引起氨氮中NH3比例增加,加重水体对负的毒性。
NH3对鲢、鳙鱼苗24小时半致死浓度分别是1.106毫克/升和0.559毫克/升,随着鱼体的生长,氨的致死浓度也逐渐增大。对草鱼生长有抑制作用的NH:3浓度为0.099—0.455毫克/升,草鱼种最大允许NH3浓度为0.054—0.099毫克/升。杂交罗非鱼的最大允许NH3浓度为0.035—0.171毫克/升。NH3浓度超过0.66毫克/升时就会对鲤鱼种产
生毒性作用。 一般而言,同一鱼类的鱼种比成鱼对氨气耐受力弱。不同鱼类对氨氮的耐受力也不同,麦穗鱼耐受力最差,胡子鲶相对较强,因此经常排放“氨水”的河段中以鲶、鳅科等无鳞鱼为优势鱼群。
2.氨氮急性中毒的症状
(1)鱼群出现挣扎、游窜现象,并时而出现下沉、侧卧、痉挛等症状。
(2)呼吸急促,口时而大张。
(3)鳃盖部分张开,鳃丝呈紫黑色,有时出现流血现象。 (4)鳍条舒展,基部出血。 (5)体色变浅,体表粘液增多。 四、水体中氨氮的防治与解决 1.降低饲料系数
饲料是水体氮的主要来源,通过提高饲料质量,降低饲料系数来减少鱼类氮排泄量是防治水体产生“富氮”的主要措施。准确测定鱼的需要量和饲料中可利用氨基酸的含量;以可消化氨基酸含量为基础配制符合鱼类需要的平衡日粮;应用代谢调节剂如酶制剂,有机酸制剂、肉碱等提高氨基酸和磷的利用率;减少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不利影响来提高饲料的转化率、减少氮的排泄率。另外采用科学的投喂标准可减少残饵量,这些都可以降低水体氮的含量。
2.以磷带氮
水体中氮、磷比例严重失调,可引起大量氮不能被浮游植物利用而形成“富氮”,并对鱼产生危害。由于精养池塘中大量使用高蛋白饲料,
使水体中氮含量很高,施用磷肥可使水体中氮、磷比例降至较为适宜的水平,从而使浮游生物数量能够增长近1倍,易消化的藻类也明显增长。但是当浮游植物死亡之后,水体中的氨浓度将会突然升高,因为水中的氨除来自鱼类外,细菌分解死亡的浮游植物也能释放氮,因此浮游植物并不能真正将水体氮去掉。
3.种植水生植物改良水体
在养殖水体中可适当种植浮萍、凤眼莲和水葫芦等水生植物,而且当这些植物收获时被吸收的氮也同时离开水体。
4.增加水体中的溶氧。
池水溶氧尤其是池底溶氧充足,可使水体有毒的氨氮、亚硝酸盐含量下降,硫化氢被消除,水质的pH值稳定。
5.使用药剂
降氨宁有良好的降解氨氮的作用,对水体氨氮浓度急剧加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平时使用EM原露或光合细菌对保持优良水质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
亚硝酸盐对鱼儿的危害
水体中的残饵和鱼类排泄物等有机物,本身是无毒的。有机物被异养性细菌氧化分解后就会产生氨氮;氨氮再被自养性细菌(亚硝化菌)氧化分解变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继续被另一类自养性细菌(硝化菌)氧化分解成硝酸盐。硝酸盐对鱼类是无毒的。反应过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