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堂教案的有效性研究》课题
一、课题提出 (一)提出背景
21世纪初,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教师教案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按照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然而,审视目前的课堂教案,我们不难发现:低效、无效的现象依然存在,传统的被动、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在教案中仍居主导地位。呆读死记、题海战术、机械操练、反复练习的做法依然制约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搀一步,挪一步,教师是辛辛苦苦工作,不敢放松一步。学生是“容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占据讲台滔滔不绝,充分扮演“演员”的角色,学生则充当忠实的“听众”和“看客”。这种一个教师牵着几十个学生鼻子走,也不管学生是否听懂,是否愿意听的“填鸭式”教法,严重忽视了天真活泼的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扼杀了学生智力潜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往往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在新形势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思想的提出,教育工作者们纷纷投身到课改的洪流中,我校经过几年的实践,发现有些教师仅注重“表”,而不注重“里”。一堂课上,大量的师生互动,眼花缭乱的学生活动,让我们质疑课堂教案
1 / 11
的有效性。难道方法、手段多了,有效性就高了?如何真正做到有效教案,找到有效的教案策略,还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话题。 当前的历史教案中,仍然有些教师停留在“我怎样能讲请楚”、“我如何完成教案任务”的阶段,没有从根本上思考历史课堂的教案策略,这使得历史课堂教案的有效性离新课程标准相差甚远。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它最关键的几个词是“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这样的理念,无疑是丰富的。在短短一堂历史课上,如何最大程度体现这样的理念,这就对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教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我们研究历史课堂教案有效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教案现状分析
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广大教师的观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案资源等因素的影响,教案过程中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用旧方法教新教材,课堂教案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得不到落实,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新课程理念与教师传统教案方式的矛盾,影响了课程改革的逐步有效的推进。
因此,进行中学课堂有效性教案策略的研究,对提高教案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深化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 11
从我校的现状来看,我们是农村学校,学生家庭教育薄弱。他们大部分都是
留守儿童,教育落后,在上初中以前都没有接触过英语。他们的父母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家庭教育环境跟不上。他们相对于城市孩子在起点上就落后。如何让这样的“二等苗同样能结出一等果”,能和其他学生一样成才,提高教案质量是关键,而教案质量来自课堂的高效率。在我们这样的学校进行历史课堂教案有效性的研究是势在必行 (三)课题研究现状
为了了解这一课题在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发展趋势,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专著、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从中发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进行有效的学习,如何组织、实施有效的课堂教案的研究。但从总体上看,有效的课堂教案的成功模式还远没有建立起来,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虽然,许多学校和教师接爱了课改新理念,改革了传统的教案模式和方法,但教和学的有效性还不高。特别是缺少成功的有效课堂教案的案例研究,而且只有教师自己才适合于做这种研究,当然专业人员的参与不可或缺。也需要提炼总结出有效性教案的一套策略。 有效性教案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案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案才是有效的?”“我的教案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案?”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有效教案,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发展学
3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