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针灸学重点知识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针灸学重点知识

18、四天穴:天窗,天容,天牖,天鼎 19、四弯穴:曲泽,委中伤寒, 20、三小胆:耳门,听宫,听会

21、治疗中风后遗症:天柱,完骨,风池 22、治疗面神经麻痹:翳风,完骨,风池

23、孕妇禁穴:除小腹部诸穴还有三阴交,合谷,次髎,中极,昆仑、至阴。 24、三合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25、前发迹上0、5寸6穴:神庭,眉冲,头临泣,曲差,本神,头维

26、任脉上特定穴:(木)中极膀胱募穴,关元小肠募穴,气海肓之原穴,石门三焦募穴,中脘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巨阙心募穴,膻中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鸠尾络穴膏之原穴。 一、腧穴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就是穴三类

1)十四经穴:具有固定的名称与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与任脉、督脉的腧穴。(361穴)

2)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这类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的疗效。又称为“经外奇穴”。

3)阿就是穴:就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就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或其她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 二、腧穴的主治作用特点:

1近治作用:就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这就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2远治作用:就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病证的作用。十四经穴,尤其就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为突出。

3特殊作用,就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与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主治规律:四肢部经穴以分经主治为主,头身部经穴以分部主治为主。

三、特定穴 意义: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与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分类: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背俞穴、募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 a、五输穴: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为经气初出。荥穴——分布于掌指或柘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输穴——分布于掌指或柘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渐盛。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冲盛且合于脏腑。 b、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与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十二原穴多分布与腕踝关节的附近。

c、络穴:十五络穴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个腧穴,又称“十五络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c、郄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中的阴蹻、阳蹻、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郄穴共有16个,除胃经的梁丘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d、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共12个 背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并分为冠以脏腑之名。

e、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为“腹募穴”,共有12个。募穴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e、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又称“六腑下合穴”共有6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d、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8个腧穴。八会穴分散在躯干与四肢部,其中脏、腑、气、血、骨之会穴位于躯干部;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 e、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均位于腕踝关节的上下。 f、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

针灸学重点知识

四、腧穴的定位方法:骨度分寸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手指同身定违法、简便定位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主要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度,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五、毫针刺法

1、提插捻转的补泻:

①捻转:补,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指向前、食指向后;泻,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大指向后、食指向前。

②提插:补,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泻,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以上提为主。

2、双手进针的种类:指切进针法,挟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

3、晕针表现及定义:就是指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恶心欲吐、精神萎倦、四肢厥冷。

4、三棱针又称锋针;刺法4种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 5、豹纹刺:(散刺法)就是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

6、行针:又名运针,就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与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7、得气:就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又名针感。

8、侯气:将针留置于所刺腧穴之内,安静地较长时间的留针,也可间歇的运针,施以提插、捻转等催气手法,直待气之所至之谓。

9、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针灸治疗原则: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三因制宜

七、拔罐方法:闪罐,走罐,留罐,刺血拔罐,留针拔罐

几种火罐法(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架火法、滴酒法),水罐法,抽气罐法

拔罐注意事项:1)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与肌肉丰满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宜拔罐。2)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具。操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吸附有力。3)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泡勿需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4)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与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与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八、常用灸法

1、艾灸:⑴艾炷灸→直接灸→①瘢痕灸;②无瘢痕灸

间接灸→①隔姜灸;②隔蒜灸;③隔盐灸;④隔附子饼灸 ⑵艾条灸:悬起灸→①温与灸;②雀啄灸;③回旋灸 实按灸→①太乙针灸;②雷火针灸 ⑶温针灸:针与灸并用,不属于艾条灸 ⑷温灸器灸

隔蒜灸作用(不治呕):治疗肺结核、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疡等 太乙神针:雷火神针属实按灸 施灸注意事项:

1、 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适宜灸疗

2、 对颜面、五官与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一般不适宜用瘢痕灸 3、 孕妇的腹部与腰骶部也不适宜施灸 *

灸法的作用: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散瘀消肿、防病保健

针灸学重点知识

隔姜、蒜、盐、附子饼灸的作用及适应症:

1)姜、适用于因寒引起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2)蒜:适用于瘰疬、肺痨、初起的肿疡。3)盐:适用于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4)附子:适用于命门火衰所致的阳痿、早泄、遗精、宫寒不孕、以及疮疡久溃不敛。

一、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尺,孔最列缺就是;太渊经鱼际,少商经中使。

肺系疾患,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她病证。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联系胃及肺系;从肺系出来,外形线起于侧胸上部,循行于上肢内侧前缘,经过寸口,止于拇指桡侧端;分支从腕后分出,止于食指桡侧端。

1、尺泽(合穴)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肺系实热病;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2、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纺上1、5寸

主治: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3、太渊 (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肺系疾患;无脉症;腕臂痛。 4、鱼际(荥穴)

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折肉际处 主治:肺系热性病(失音);小儿疳积。 5、少商(井穴)

拇指桡侧指甲根解旁0、1寸

主治:肺系实热证(热病、昏迷);癫狂。

二、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商阳合溪,偏历下廉手三里;曲池臂臑与肩髃,天扶禾髎迎香取。 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她病证。起于食指桡侧端,循行于上肢外侧的前缘,上走肩,入缺盆,络肺属大肠;从缺盆入下齿,过人中沟,止于对侧鼻旁。 1、商阳 (井穴)

食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五官疾患;热病、昏迷等热证、急证。 2、合谷 (原穴)

主治:头面五官诸疾;外感;热病;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 3、手三里

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主治:上肢病证;腹痛、腹泻;齿痛,颊肿。 4、曲池 (合穴)

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上肢病证;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胃肠病;五官热性病;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 5、臂臑

曲池与肩髃连线,曲池上7寸,三角肌止点处 主治:肩臂颈病;瘰疬;目疾 6、迎香

主治:鼻塞,鼻衄,口眼歪斜;胆道蛔虫症。

针灸学重点知识

三、足阳明胃经→足阳承四颊下迎,头气缺屋乳不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 起于鼻旁,沿着鼻外侧下行,入上齿,环绕口唇,交汇承浆,循行过下颌、耳前,止头角;主干线从颈下胸,内行部分入缺盆,属胃络脾;外形部分循行于胸腹第2侧线,抵腹股沟处,下循下肢外侧前缘,止于第2趾外侧端;分支从膝下3寸与足背分出,分别到中趾与足大趾。 1、地仓

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局部病证 2、颊车

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

主治: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歪等局部病 3、下关

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闭口取穴。 主治:面口病;耳部疾病。 4、头维

额角发际上0、5寸。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 5、天枢 (大肠之募穴)` 脐中旁开2寸。

主治:腹痛,腹胀,便秘,泄泻,痢疾;妇科病。 6、归来

脐中下4圤,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小腹痛,疝气;妇科病。 7、足三里 (合穴;胃下合穴)

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棘外1横指。

主治:胃肠病;下肢痿痹;癫狂;乳痈肠痈;虚劳 8、上巨虚 (大肠下合穴)

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 肠鸣,腹痛,泄泻,便秘,肠痈;下肢痿痹。 9、丰隆 (络穴)

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 头痛,眩晕;癫狂;痰饮病;腹胀,便秘;下肢痿痹。 10、内庭 (荥穴) 足背第2、3趾间伤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鼻衄五官热性病;热病;吐酸,泄泻,痢疾,便秘;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四、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循行于小腿内侧的中间,至内髁上8寸后循行于小腿内侧的前缘,经膝股部内侧前缘,入腹属脾络胃,上膈,经过咽,止于舌;分支从胃注心中;另有一条分布于胸腹部第3侧线,经锁骨下,至于腋下大包穴 脾胃病,妇科,前阴病 1、隐白 (井穴)

伤寒,金匮,张仲景 足大趾内侧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出血证;癫狂、多梦;慢惊风;腹满;暴泄。 2、公孙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脾胃肠腑病;心烦失眠,发狂等神志病;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

针灸学重点知识

3、三阴交

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脾胃虚弱诸证;妇产科病;泌尿系统病;高血压;中风;下肢痿痹;阴虚诸证。 4、阴陵泉 (合穴)

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主治:水湿: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膝痛。 5、血海

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

主治:月经病;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

五、手少阴心经 起于心中,联系心系、肺、咽及目系,属心络小肠,从肺部浅出腋下,循行于上肢内侧后缘,至掌后豌豆骨部,入掌内,止于小指桡侧端 心,胸病;神志病 1、少海 (合穴)

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心病,神志病;头项痛,腋胁部痛;瘰疬;肘臂病。 2、通里 (络穴)

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

主治:心悸、怔忡等心病;舌强不语,暴喑;腕臂痛。 3、阴郄 (郄穴)

腕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主治:心痛、惊悸等心病;骨蒸盗汗;吐血衄血等血证。 4、神门 (原穴,输穴)

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心与神志病;高血压;胸胁痛。 5、少冲 (井穴)

小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热病;心及神志病;胸胁痛。

六、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尺侧端,循行于上肢外侧的后缘,绕行肩胛部,内行线从缺盆进入,下行络心,属小肠,联系胃、咽;上行线从缺盆至目外眦、耳,分支从面颊抵鼻,至于目内眦 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 1、少泽 (井穴)

小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乳痈、乳汁少等乳疾;急症热证;头痛、目翳、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病。 2、后溪 (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

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主治:耳聋,目赤;癫狂痫;疟疾;头项强痛,腰背、手痛 3、养老 (郄穴)

尺骨茎突桡侧骨缝凹陷中。 主治:目视不明;肩背肘臂酸痛。 4、天宗

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

主治:肩胛痛、肩背部损伤;气喘。 5、听宫

针灸学重点知识

针灸学重点知识18、四天穴:天窗,天容,天牖,天鼎19、四弯穴:曲泽,委中伤寒,20、三小胆:耳门,听宫,听会21、治疗中风后遗症:天柱,完骨,风池22、治疗面神经麻痹:翳风,完骨,风池23、孕妇禁穴:除小腹部诸穴还有三阴交,合谷,次髎,中极,昆仑、至阴。24、三合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25、前发迹上0、5寸6穴:神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ehxb6fx7s77t6k14pg60zn011oo6h01ajh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