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农业冰火两重天
在有机食品行业迎来新发展机遇之时,受限于种种因素,供应和市场不稳定,造假和退出者频频出现,折射出行业复杂的困境。有机食品企业不同的发展模式,代表了不同的发展思路,但也各有其短板。能否沿着既定模式走下去,克服短板制约,不仅考验资本实力,更考验进入者的耐心和良心。
安全意识催逼 有机农业再迎扩容潮
在日益觉醒的环保意识和食品安全催逼下,有机农业正在经历新一轮扩容。
“我们最近刚在西藏和三门峡布局了新的农业生产基地,以扩容和完善既有的有机产品线。”3月8日,君源有机农场总经理助理梁卫星透露说。
这家君和投资旗下近年在河南有机市场风头正劲的企业,此前已在新郑观沟现代农业示范园、济源王屋竹泉、济源王屋五里桥现代农业示范园、海南三亚现代农业园等布局多个生产基地。其旗下涉及的数千亩基地,以有机蔬菜及生态养殖为主。
在梁卫星看来,经过多年市场培育,消费者对于有机食品的接受度正在逐步提高。“在春节前夕,公司产品一度出现短缺现象。今年我们的中心工作,便是完善产品线,在扩充生鲜蔬菜的基础上,加速进入肉蛋禽和米面油领域。”梁卫星说。
2015年2月6日,双汇集团在郑州集中发布、展示2015年的新春新产品,包括15个肉制品、10个生鲜预制产品。其中,“非尝系列”将优质鲜肉与花生、酥梨、杏仁等有机食材跨界融合,开打有机食品概念。
本报记者注意到,不仅部分企业扩张和加码有机食品,不少资本更跃跃欲试,新近踏入了“舌尖上的有机”领域。
2014年12月,一家名为绿坊源有机食品连锁机构的企业在郑州正式开业。这家号称要做有机食品行业的“国美”和“苏宁”的连锁机构,同步在郑州开了其展示性商场。
部分国内大资本,同样跨界踏入这一领域。去年以来,恒大、联想等涉足有机食品的消息震动业界。其中,恒大更是在去年9月宣布,将投资70亿元,并购22个生产基地,锁定3大产业,进入有机大米、绿色大豆油等领域。而河南,将成为其重要市场布局区域。
此前有数据显示,近年来,河南省有机产业蓬勃发展,截至目前我省发放有机产品认证证书246张。“据不完全统计,河南省目前从事有机食品的企业超过350家,涉及水产养殖、生鲜蔬菜、杂粮大米等。”绿坊源总经理魏光伟告诉记者。
多模式推进 资本掘金“舌尖上的安全”
本报记者注意到,目前河南市场的有机农业企业发展商业模式,大致有三种。一种是自己生产种植、自建物流配送和营销渠道的全封闭模式,另外一种是以种植为主,最后一种则
以整合有机食品厂家资源的对外销售的纯平台型企业为主。
上文提及的君源有机农场属于第一种模式。
梁卫星告诉记者,君源模式的核心,是拥有极强的产品控制力、自建物流体系以及成熟的品牌营销能力,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生产种植、严密的品质控制、快捷的流通控制等七大体系,并通过公司自主研发的产供销网络信息平台,实现有机蔬菜的新鲜供应—新鲜采摘、直供入户。
“比如,君源有机农场开门种菜,新郑基地成为企业透明化的窗口,不仅增加了消费者信任度,更发展了观光休闲农业。在目前品牌和模式日趋成熟的背景下,我们将进入资本市场,支撑企业更稳健发展。”梁卫星说。
第二种模式,立足上游环节,以种植、养殖为主,营销则借助自建和第三方平台等。比如,位于叶县的河南春畦有机农业有限公司,部分蔬菜通过全程冷链运输直供香港。再比如,一些规模较小的有机食品生产者,由于产量有限,通过部分圈子即可实现销售。
最后一种模式则以平台型为主。魏光伟告诉记者,目前中国国内有机食品生产商家共有3081家,其中通过有关论证机构认证的731家,河南有近400家,但这些厂家大都是以专卖店的形式零星分布各地,各自品类单一,很难满足消费者一站式购物需求。绿坊源将整合采购全国乃至全球有机食品,产品涵盖了日常生活所需的米面杂粮、肉禽蛋奶、海鲜水产、粮油副食、酒水茶饮、干果零食等上万种产品,通过会员制量身定制消费需求,发挥线上线下网络优势和规模效应,实行品牌化运作,走向产业化、规模化、资本化之路。
造假、退出者频现 有机农业现“冰火两重天”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在有机食品行业迎来新发展机遇之时,造假和退出者的频频出现,再度折射行业困境。
去年以来,一家名为瑞阳粮食有限公司的企业,通过各种宣传和渠道进入人们视野。这家宣称“全面通过瑞士通用公证行和隶属于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中国标准技术开发公司共同组建的SGS通标标准机构的203项品质检测,被誉为让人放心的安全健康的家用面粉专家”的企业,却在最近被曝有机面粉涉嫌造假。
记者注意到,郑州瑞阳粮食有限公司曾经自称,瑞阳公司生态农业产品—有机小麦面粉,已顺利通过中国杭州万泰认证有限公司承办的有机转换产品认证,“种植和加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有机小麦的生产标准运作,不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加工中按照有机产品作业流程组织生产,不添加化学原料,是纯天然的绿色有机产品”。
但是,3月6日,本报记者从杭州万泰认证有限公司获悉,郑州瑞阳的有机面粉认证已被暂停。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记者从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查询获悉,郑州瑞阳粮食有限公司的有机小麦和有机小麦粉认证,均被暂停。
不过,这家公司“瑞阳有机饺子粉”的宣传,迄今依然出现在不少居民小区户外广告上。
出现在有机市场的另一家企业,河南柳江生态牧业以“依山依林”“柳江虫草蛋”等品牌在市场上颇具知名度。该公司宣称开创中国蛋鸡“别墅式”生态牧养,鸡吃天然虫草、五谷杂粮,听音乐、住五星级别墅。
但是,该企业近年来却频遭媒体曝光。按照有关媒体调查,柳江生态牧业宣传的所谓“有机”、“纯天然”的高档鸡蛋实为养殖场人工圈养的“饲料鸡”所产,直指其涉嫌虚假宣传“绿色”食品。
造假,无疑增加了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不信任感,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
一。
有机农业或许就像围城,一方面不少资本正在进驻,但另一方面也有企业正在退出。本报记者注意到,一批曾经雄心进入有机食品领域的企业,早已折戟。比如河南国粮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灵宝市圣泰菌业、方城县博望永丰面粉厂等30多家企业,大多由于销售渠道不畅等原因,被迫告别有机领域。
在国内,已经吸引了两轮风险投资的百年栗园也把自己卖给了首农集团。
高投入长回报 盈利能力考验资本激情
柳传志曾表示,在食品安全备受关注的当下,中国有很大一部分人愿意溢价吃到安全食品,因此投资现代农业有很大的盈利空间。但潜力极大的朝阳产业,缘何出现种种问题?
事实上,有机农业产业链上的任何一环,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如生产环节需要引进良种,包装环节需要绿色包装,储存环节要求苛刻温度湿度,运输环节要求低温甚至冷冻。这个产供销链条不是一般的中小企业所能应付的,微小的规模与产业链上的巨额成本存在矛盾,能扛得住的资本很少。
更关键的是有机农产品的产量往往较低,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甚至不浇水,收成自然也差。
“难以形成规模优势,供应也不会很稳定。超市是不愿意与走量少供应还不稳定的企业建立长期关系的。”一位业内人士分析道。
“更麻烦的是,有机产品对当地的气候、环境、土地、水源都有严格要求,而且很多的土地拿来以后不能直接投入使用,会有一段土壤改良期,这需要付出不小的时间成本。”联想控股高级副总裁陈绍鹏曾经介绍,盈利上,投资农业至少是10年一个周期。一开始的3到5年都是投入期,5年后或许才慢慢有回报。
很多资本进入有机农业后才发现,他们面临着尴尬的现实: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市场环境中,不少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丧失了信任。“所以有机农产品利用圈子营销很普遍,但圈子营销,毕竟难以实现规模效益。规模做不大,盈利就非常难。”一位浸淫农业行业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