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美学概论作业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浙江财经大学美学概论课程作业

《美学概论》课程期末作业

题目:浅谈“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学生姓名 王博 学 号 140107100232 学 院 经济与国际贸易学院 专业名称 经济学 班 级 14经济(2)

2015年12月

浙江财经大学美学概论课程作业

浅谈“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摘要:“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提出的一个涉及审美活动本质的极其重要的美学命题。这个命题的提出,既承认了美的客观存在,又强调了人的主观感受,对我们现在的美学研究仍有很大的启示作用。“美”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纵观中西方美学史,对“美是什么”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叶朗将“美”归结为审美意象,这为中国现代美学体系做出了杰出的理论贡献。本文以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为命题作为理论切入点,具体分析对 “美”的理解

关键词:柳宗元;叶朗;审美意象;主观感受;

唐代柳宗元有一句话:“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修竹,不遭右军,则芜没于空山矣!”。北大叶朗先生对这句话十分推崇。认为这短短的几个字,深刻揭示了审美活动的本质,胜过厚厚一大本美学书。与这句话的精神相类似的,就是王阳明的那一段话:“你未见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方知此花与汝同在。”这观点,与西方现象学美学的观点十分相似,认为,是人的生命将没有生命的物照亮了,使其获得了生命,这个照亮过程,就是审美活动,这是一个意向性构建过程,这个照亮活动没有发生之前,没有美,这个过程发生结束,美也结束了。美不自美,而是你把它照亮了。自然景物要成为审美对象,要成为美,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去唤醒它,去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即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这与当代美的概念迥然不同,当代美,只是孕育在一个或多个实在物中,认为美是客观的,并没有人的审美体验。

对于柳宗元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这个命题,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当代人之所以认为美是客观的、实在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看到物是客观的,因此他们觉得物的美也是客观的。这里 的错误在于把“象”与“物”混淆了。“物”是实在的世界,“象”是知觉的世界。“象”是“物”向人的知觉的显现,也是人对“物”的形式和意蕴的揭示。

浙江财经大学美学概论课程作业

欣赏美的前提

具有审美性质的“象”是我们欣赏美的前提之一。为什么我们欣赏自然美会选择花朵、月亮,欣赏社会美会选择飞机、摩天大楼,欣赏人体美会选择身材高挑的美女呢?这是因为这些事物本身具有客观的审美性质。李斯托维尔曾说:“审美的对立面和反面,也就是广义的美的对立面和反面,不是丑,而是审美上的冷淡,那种太单调、太平常、太陈腐或者令人太厌恶的东西,它们不能在我们的身上唤醒沉睡的艺术同情和形式欣赏的能力。”他认为,主体的“情”和“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交融、契合沟通的。那些平凡的、陈腐的、令人厌恶的“象”,根本不可能激起主体的美感,因而主体不可能进入审美活动,当然也就不可能产生“意象”。也就是说,审美主体选择的“象”不仅不是遏止消解美感的产生,而是会促使美感的发生,那么这就使得“象”要具有审美的性质。

存在于社会文化环境语境下的主体之“意”是我们欣赏美的另一重要前提。不仅同一对象,不同的审美主体的审美存在个别差异,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也会存在审美差异。杜甫“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馀,乔木上参天”,而以后对竹子的描写又有“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这些都说明了个人的审美经验的内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审美心理结构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历史的产物,它所构成的审美经验是来自社会文化的,由这种审美经验提炼而成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更直接地与一定的社会生活、一定的社会价值意识相联系,因而渗透着这种审美价值意识的审美心理经验,必然随着社会生活、文化心理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民族、阶级的情调和色彩。”因此,在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下,当具有审美性质的“象”符合主体之“意”,且主体对之进行审美观照并达到了景中含情、情中见景的完整的、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时,便形成了“意象”。在中国美学界,曾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美”是客观的。例如,黄山的迎客松是种客观存在,那么它的美也是一种客观存在。这是错误的。它否定了在历史环境下生成的审美情感的丰富性和差异性。不同时代、阶级、民族的人们对美的看法是千差万别的,这就使得人们无从考证“美”。而叶朗提出的“美在意象”则解决了这一问题。

浙江财经大学美学概论课程作业

叶朗对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理解及其观点 1.叶朗

叶朗,浙江衢州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兼任宗教学系、艺术学系主任。同时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兼高校美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市哲学会会长,全国政协常委。

个人作品《中国小说美学》、《中国美学史大纲》、《现代美学体系》、《世界诗学大词典》、《中国美学史》、《胸中之竹--走向现代之中国美学》、《中国文

化导读》、《中国文化读本》(与朱良志合著)、《美学原理》、《美在意象》《美学的双峰—朱光潜、宗白华与中国现代美学》(主编)。

2.主要观点

1.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 叶朗认为,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美在意象。这个意象世界不是一种物理实在,也不是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用宗白华先生的话就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不难看出,叶朗将自然界存在的物理之“象”(物)与情景交融形成在主体头脑中的抽象的“意象”之“象”做了严格的区别。“?象?是?物?向人的知觉的显现,也是人对?物?的形式和意蕴的揭示。当人把自己的生命存在灌注到实在中去时,实在就有可能升华为非实在的形式——象”。

2.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

叶朗认为,美是客观的,美没有变化,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观点是错误的。这说明不同的观赏者由于个体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的差异,即使面对同一“象”时,也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意象”。同样是秋天的枫叶,在不同人的眼里,则有着不一样的情怀。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不难想象,杜牧以一种悠然闲适的心情欣赏这随风飘洒的枫叶时,心中的枫叶早已变了模样,比那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呢!此时的枫叶在杜牧眼里,是一个充满着收获与欢乐的意象世界。而在西厢记中则有“晓来谁染

浙江财经大学美学概论课程作业

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秋天来了,万物凋落,莺莺因爱而感伤,在她的眼里,秋天的枫叶像是被泪水染过一般,是一个充满伤感心碎的意象世界。而在戚继光那里则是“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这又是另一种意象世界。

3.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级,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不同文化教养的人,不同格调和趣味的人,不同心境的人,在同样的事物面前会产生不同的美感,如果再扩大一点,不同时代的人,不同民族的人,不同阶级的人,美感的差异更大。很多人只看到美感的普遍性、共同性,并从美感的普遍性、共同性推出美的客观性。其实,只要把我们观察的范围扩大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到,美感不仅有普遍性、共同性,而且有特殊性、差异性。

我眼中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我的看法是,如果承认神是存在的,神造万物,赋予万物以美,那么,人就不是美的创造者,而只是发现者,人在万物中发现了上帝之光。而“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观点则是:人不仅仅是美的发现者,而且是创造者、照亮者,人取代了上帝的位置。这样一来,如果假设神是存在的,其实又回到了柏拉图,普罗丁,奥古斯丁,黑格尔。若要承认“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是合理的,首先要宣判上帝的死亡。肯定上帝的不存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理论假设,否则后面的理论无法进行。

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尼采的重要了。这也是把尼采作为西方现代美学开山鼻祖的原因。他的一句“上帝死了”,给后便的海德格尔,萨特等打造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提。

但尼采又觉得,上帝不在了,谁来统一标准呢?总不能大家都说了算吧?于是,超人出现。超人是比常人超凡的人。这些人为世界制定各种规则和标准,包括审美活动。但尼采过高估计了人类的善良,过低估计了人类的邪恶。尼采可能没想到,希特勒这样的人会利用尼采的理论,把自己树为超人,来为世界规定法则。当然,不止是希特勒。

结语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当我们如此欣赏这句话的时候,其实证明了我们对这句话背后的假设是毫无怀疑的。我们潜在地就认为:神是不存在的。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传统。这是否说明,当我们如此地肯定一个哲学观点的时候,并不是这个观点有多合理,而是我们多么坚定地在信仰某个东西,这种坚定程度是深入骨髓,是我们很难意识到的。但是,当我们开始反思这些前提的时候,也是我们思维开始飞跃的时候们只有以史为鉴,吸取历史中有利于现实生活的东西,才能真正发挥历史的价值。

美学概论作业

浙江财经大学美学概论课程作业《美学概论》课程期末作业题目:浅谈“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学生姓名王博学号140107100232学院经济与国际贸易学院专业名称经济学班级14经济(2)<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e6mm5f7cc2xc786bdmw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