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了解图中的几个术语“前景深”“后景深”“物距”“弥散圆”“视角”“前焦深”“后焦深”知需要在心中大概有点印象就可以了!
如果对上图有所了解后,请再看网友笨刚转贴色影无忌网站“关于光圈值变化时景深是如何产生的”图片(个人认为这个对于初学者不重要,有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
不知道大家在以往拍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在光圈不变时,当物体靠近镜头和远离镜头,那段在物像(被拍摄的物体叫做物像)平面前方和后方的清晰范围都不一样?这就是影响景深的一个因素——物像距离(简称:物距);当物像不变时,光圈变化,物像平面前方和后方的清晰范围也不一样,这也是影响景深的另一个因素——光圈值;物距不变,光圈值不变,但所使用的镜头焦距改变,物像平面前方和后方的清晰范围都不一样,这个就是第三个影响景深的因素——焦距。
还有一个影响景深的因素——弥散圆直径,在成像焦点前后,光线开始聚集和扩散,点的影象变成模糊的,形成一个扩大的圆,这个圆就叫做弥散圆。不同面积的胶卷所用的相机镜头就会有不同的弥散圆直径。弥散圆对于使用者来说不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解因素,所以在基础教学中就暂时不作解说。只要大家知道影响景深的那三大因素(物距、关圈值、焦距)就可以了。 那么,上述的三要素对景深是如何改变的呢?有没有一个规律呢?
我们可以这样粗略作一个归纳,便于理解。物体距离越短,景深范围越小,反正则反;光圈值越大,景深范围越小,反之则反;焦距越长,景深范围越少,反之则反。 思考一下:
1、如果你手头上拿着的只是手动对焦镜头相机,烈日当空情况下,而你当时正在抓拍新闻人物采访的片子(又或者你正在扫街拍摄人像)。那么你会怎样作才能保证最大可能拍摄到清晰的照片呢?
2、观看以下图片,下面的图片中对焦物体的距离没有改变,假设当时的曝光的量是相等的,那么有什么数值改变了?(第一、二章课程复习已经本章的认识)
下来,跟大家讲讲在拍摄的时候如何操作才能得到恰当的景深。 一、观察景深变化
很多初学者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在取景器看到的图像跟拍摄出来的图像效果不一样。原本取景器看到不清晰的背景,但在拍摄出来的照片背景却很清晰;原本拍摄花朵的时候,从取景器看到只有花朵是清晰的,但拍摄出来的照片,却连周边和后面的景物都变得清晰了??
这是因为大家除了不了解光圈变化带来的景深变化之外,还有就是不懂得如何使用单反机上面的景深预测功能。(快去看看自己的相机,看看景深预测按钮在哪里吧)
一般很多单反机都有景深预测功能,一般分机械式带动方式(尼康和宾得、康泰时等单反机所采用)和电子启动方式(佳能和美能达、奥林帕斯等镜头没有光圈调节环的相机)。
当大家在定好光圈和快门曝光组合后,按住景深预测按钮,通过取景器,我们就能直接看到被摄物体前后的景深范围是怎样的了,这也是最后拍摄的景深效果;
还有一种方法适合机械带动方式镜头,但机身和镜头没有景深预测按钮的相机。先定好光圈值,然后把镜头旋转至拆卸位置但不把镜头和机身分离,此刻可以通过观看取景器观看到拍摄时的景深效果。
当然,数码机可以即拍即看,所以如果不是要求景深效果要达到何种要求,直接拍下后看就够了。 二、景深运用
在第一节的课程中,对那两张图片的个人感官评定,大家都认为这两张图片主体“突出”。
简单地说,景深起到的作用是:突出主体、简洁画面、使拍摄主体清晰。
怎么样的景深才是符合作品要求的呢?“符合作品要求”是没有千篇一律的死框框,不同的创作思维就有不同的技巧运用,所以,这里没有规定的死要求,只有作者认为自己怎么创作就怎么选择。下面所说到的只是几个景深运用例子,只是供大家去实践和体会。
a、超景深:超景深不是说超出景深范围,只是理解为最大幅度运用镜头景深范围获得最大景深的拍摄效果。
超景深运用起来不是很复杂
第一,拍摄者必须了解你要获得前景深的最近范围;
第二,不用理会被拍摄的主体是否在准焦平面之内,只要是在景深范围内就行了;
第三,调节焦点,使无穷远点焦点刚好在景深范围内,而且尽可能使前景深能覆盖在最近镜头的物体距离之内。 如图所示: 镜头景深标尺图
镜头景深标尺图中,物体准焦距离约0.8m,如果我们要获得最大景深范围,那么我们就一定选择最大光圈数值F22 ,此时我们通过标所指示景深范围是0.4m-∝远。 但如果被摄物在2.5m处,那么此时的景深范围大概是0.7m-∝远。
比较上述两个准焦的距离,你会发现它们都在景深范围内,但前者的景深范围要大于后者的。 也就是说我们想获得最大景深范围,考虑的是∝远-(景深范围内)最近的物距距离,而不是被拍摄主体的准焦距离。当然,我们在拍摄的时候要懂得取舍。 景深示意图
如景深示意图中所示,物体只要在景深范围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需要来决定被摄物体所处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