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风波》教学设计
高二 刘翠娟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作者通过小事表达深刻哲理的写法。 学会朗读入手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加深对词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体会作者面对困境的旷达。 诵读、评价、质疑问难,在读懂词的基础上领悟词的哲理美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二、教学重点
1、诵读,读懂作品,读出作者,读出思想情感。 2、欣赏词作,赏出作品情感态度美、人生哲理美。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作者和作品做出个性化的评价。 四、教学设想
1、从读入手,引导学生在多次诵读中读懂作品,读出作者,读出哲理美感。在读中形成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评价、鉴赏。
2、学生品味、感悟和老师引导相结合。 3、突破重点、难点时适时引入相关资料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
.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他重情重意。在埋葬妻子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棵松树以寄哀思;“十年生死两茫茫”,他又为妻子写下了被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的《江城子》以表断肠怀念。
有这样一个人,他多才多艺。他在诗、词、散文等领域都卓有成就,诗与黄庭坚并称,词与辛弃疾并称,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书法绘画也卓有影响,是书法“宋四家”之一,并开创了湖州画派。
有这样一个人,他锐意改革。“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自成一体;他一改词坛婉约之风,开创了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起到开疆拓土的作用。
这个人就是——苏轼。
二、解题(必修四P37注释①并补充)
定风波:词牌名。原唐代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之句。此调取名原有平定叛乱之意。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 这首词于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七日作于黄州。 三.整体感知
词序结合,把握内容,寻找缝隙,进入文本内涵 (一) 自由读序
1、学生自由读序,结合注释把握序的内容。 2、学生读序,其余学生听读,概括序的作用。 3、个别回答问题:序的作用。
序交代了词的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即沙湖道中遇雨的情景和写作缘由。 教师适时点拨:
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哪几首有诗序?
.
.
学生作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孔雀东南飞》、《琵琶行》
①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②《孔雀东南飞》序: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③③《琵琶行》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二)读词
1、自由读词,加深对词的理解,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词人的情感。 2、学生个别读,读后学生作出评价,简单阐明理由,教师适时点拨
⑴重读:莫听、 何妨、 吟啸、 徐(行)、竹杖芒鞋、 轻(胜)马、任(平生) 料峭(春风)、 (山头)斜照、 萧瑟(处) 无风雨 无晴 ⑵重读原因,学生分析,教师适时点拨,明确: ①上片
“莫听”:“穿林打叶声”是指风吹雨落声,这是当时的客观存在。“莫听”是苏轼对同行人的劝告,外物不足于萦怀。
“何妨”:二字突出了表现了词人此时从容淡定的神情,任风雨袭来,你下你的雨,我行我的路。同时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一种挑战风雨的意味。
“吟啸徐(行)”:这是一种不为外界环境左右的自得的境界,体现苏轼在风雨中的洒脱、从容、闲适 “竹杖芒鞋”体现现在的状态,而“马”是比较物。竹杖芒鞋自然是轻便的轻巧的,但在风雨路途之中行进拖泥带水,又如何“胜”过骑马呢?显然“轻”是一种心态,一种轻松的心态,一种超然物外,顶风冒雨,从容前行的神态。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与“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杜甫《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