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广东城镇单位就业与工资情况简析
内容摘要:2007年,广东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稳步增长,离岗职工人数减少,但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增长缓慢,差距扩大。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2007年广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城镇劳动就业
2007年广东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为1001.4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7.02万人,增长4.9%;其中,在岗职工为980.9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5.88万人,增长4.9%。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平稳增长的主要原因有:第一,2007年广东经济总量比上年增长14.5%,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就业的增长。第二,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广东城镇单位就业的主要特点:
(一)非公有制经济是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
2007年,广东深化企业机制改革,继续改善非公有制经济环境,扩大就业渠道,成功引导劳动力向非公有制的其他各种经济类型单位流动。2007年末,全省其他各种经济从业人员达554.9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2.56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5.4%,比上年提升2.8个百分点。而国有经济和城镇集体经济仍处减员态势。国有经济单位从业人员为381.0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77万人;所占比重为38.0%,比上年末降低2.3个百分点。城镇集体经济单位从业人员为65.4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76万人;所占比重为6.5%,比上年末降低0.5个百分点。
从各种经济类型的单位从业人员的变动情况看,国有经济下降1.0%,城镇集体下降2.6%,其他各种经济增长10.5%。在国有、集体经济就业规模逐步缩小的同时,其他各种经济类型从业人员仍保持较快的增长,反映出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
表1 按经济类型分组的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年末人数及变化情况
单位:万人、% 2006年 2007 2007年 从业人员 比重 从业人员 比重 比上年增长 总 计 954.44 100.0 1001.46 100.0 4.9 国有经济单位 384.78 40.3 381.01 38.1 -1.0 城镇集体经济 67.25 7.0 65.49 6.5 -2.6 其他各种经济 502.41 52.6 554.97 55.4 10.5 (二)新增单位从业人员主要分布在企业
2007年广东大力发展地方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年末企业从业人员734.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7.69万人,增加人数占新增单位从业人员总数的
80.2%。事业单位从业人员184.5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13万人,占新增人数的8.8%。机关单位从业人员82.8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20万人,占新增人数的11.0%。可见,全省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增加的主要因素在于企业的发展。
表2 按企、事业和机关分组的单位从业人员年末人数及构成
单位:万人,% 从业人员 比上年增加人数 比上年增长% 年末人数 结构(%) 结构(%) 总 计 1001.46 100.0 47.02 100.0 4.9 企业 734.02 73.3 37.69 80.2 5.1 事业 184.56 18.4 4.13 8.8 2.3 机关 82.89 8.3 5.20 11.0 6.7 (三)制造业增员最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减员最多
2007年,全省制造业单位从业人员422.9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1.91万人,增长8.2%,增幅比全省高3.3个百分点;占从业人员总数的42.2%,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增量超过1万人的行业还有: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3.97万人,教育1.94万人,金融业1.89万人,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72万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1.14万人,房地产业1.01万人。
从业人员减少的行业有4个。其中,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受国家调控的影响,减员最多,减少0.83万人。产业结构升级也使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继续减少,比上年末减少0.38万人。年末房地产业有所降温导致建筑业也减员较多,减少0.23万人。
(四)离岗职工人数减少
2007年末,全省离岗职工人数为35.5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02万人。离岗职工的减少主要原因是广东各地近年来开展的一系列再就业工程,成功安置了一批下岗职工;部分达到退休年龄的离岗职工及时办理退休手续;此外,企业在改制中直接与员工一次性买断工龄,不再保留劳动关系等。
二、城镇职工工资
2007年全省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2854.99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9443元,比上年增长12.4%。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广东经济形势较好。第二,近年来广东省各级政府不断提高企业用工最低工资标准。第三,2007年物价水平大幅度提高,加上近年的“民工荒”、“招工难”等问题困扰企业,迫使企业提高劳动力的价格来招揽劳动人员。
(一)从经济类型看,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速最快
2007年,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1343.92亿元,比上年增长
15.3%;年平均工资为36396元,增长16.1%。城镇集体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104.01亿元,增长9.6%;年平均工资为16328元,增长12.5%。其他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1407.05亿元,增长22.1%;年平均工资为26215元,增长10.2%。高收入行业主要集中在国有单位,如金融保险、邮电通信、航空、航海、电力、烟草、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加上机关调资,国有单位职工工资水平和增长速度继续高于集体和其他经济单位。
(二)从企业、事业和机关分组看,事业单位的平均工资增幅最大
2007年,机关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326.85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年平均工资为40109元,比上年增长12.7%。事业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595.42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年平均工资为33345元,比上年增长
17.2%。企业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1932.71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年平均工资为27236元,比上年增长11.1%。
(三)十九大行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均呈增加态势
2007年,各行业中平均工资最高的是金融业,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70228元;且增幅最大,增长26.5%。其主要原因是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一些国有银行改为股份制,其中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均成为上市公司,其经营项目扩大、经营方式更为灵活,如适时推出代客理财、基金发行等。尤其是金融业中的证券业特别红火,其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高达165136元,增幅为41.8%。平均工资较高的行业还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58666元,增长10.4%;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52446元,增长12.6%;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44353元,增长18.2%;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40034元,增长13.9%。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增幅较大的有教育业和采矿业,分别增长18.7%和18.2%。
表3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组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情况
单位:元、% 2006年 2007年 在岗职工 在岗职 排位 增长 排位 增长 年平均工资 工年平 总 计 26186 - 12.4 金融业 55508 1 26.5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53121 2 10.4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46587 3 12.6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37518 4 18.2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35142 5 13.9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35846 6 7.3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34995 7 8.7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33319 8 13.8 教育 26706 9 18.7 采矿业 26724 10 18.2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6209 11 12.4 房地产业 26286 12 9.6 批发和零售业 26339 13 5.0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22454 14 6.7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0367 15 15.2 制造业 19785 16 11.2 建筑业 19462 17 7.4 住宿和餐饮业 18560 18 3.4 农、林、牧、渔业 11185 19 6.4 三、存在问题
(一)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虽然全省就业形势有所好转,但劳动力供给和社会能够提供岗位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截止2007年末,全省城镇单位中终止、解除劳动合同的有
129.20万人,比三季度末增加27.54万人,增长78.2%;其占全部从业人员减少总量的比重也由上季的60.3%上升到61.4%。另外,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2007年,广东普通高校参加就业的应届毕业生共24.72万人,截至当年12月15日,失业人数2.82万人,与三季末实有的失业高校毕业生2.10万人相比,增加了0.72万人,增长34.3%。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的地域选择上,对广东有较大偏好,预计2008年有50万应届毕业生在粤求职,这也加重了广东的就业压力。
(二)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增长仍然较慢
2007年全省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增幅虽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但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3个百分点,且已经连续第7年低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居倒数第3位。同时,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扣除物价上涨实际增长8.4%,也慢于全省人均GDP增幅(12.9%)4.5个百分点。
(三)行业间、地区间工资差距继续扩大
均工资 - 9.3 29443 1 25.7 70228 2 8.5 58666 3 14.7 52446 4 10.2 44353 6 6.4 40034 5 8.9 38446 7 7.4 38030 8 8.6 37914 10 8.7 31708 9 12.1 31599 13 7.1 29467 12 4.7 28805 11 10.0 27653 14 13.7 23957 15 5.5 23466 16 9.8 22003 17 12.0 20906 18 6.5 19199 19 10.1 11897
按国民经济十九大行业分,2007年,金融业平均工资最高,达到70228元,最低的农、林、牧、渔业,仅为11897元;行业间最高与最低平均工资之比为5.9:1。从行业小类看,国家垄断行业的平均工资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在109个行业小类中,平均工资均在10万元以上的行业是证券业和烟草制品业,分别为165136元和135636元。平均工资排最后2位的是农业和林业,分别为8635元和12564元;最高平均工资与最低平均工资之比为19.1:1。
由于各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各市在岗职工工资水平差异较大。在21个市中,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市与最低的市之比为2.7:1。
四、几点建议
(一)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缓解就业矛盾
应该在“经济增长―就业增长”的双目标约束下,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积极开拓新的就业增长点,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要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扩大就业供给;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三次产业就业协调增长;扶持粤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等困难地区发展,加大对该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在公共财政支出框架中,将促进就业支出作为重要内容之一,有效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扩大再就业政策扶持范围,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二)调整分配结构,提高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让广大劳动者更好地分享改革的成果,不仅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还要作制度性安排,在实际操作中有法可依。要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确保最低工资实际水平不因CPI上升而降低,并随经济增长逐步提高;根据经济增长和CPI水平的实际情况,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促进企业职工工资合理增长。
(三)发挥政府职能,促进社会分配趋于公平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大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要运用政府转移支付等手段减少地区间的差距;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保护低收入和弱势群体的利益;建立健全预防和解决拖欠工资的长效机制,保护劳动者的正当权益;要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行政、舆论等手段,完善“调高保低”的双向调节机制;加大监管力度,及时检查不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企业和单位,以缓解收入差距过大的矛盾。
①统计范围是辖区内全部独立核算的企业、事业和机关单位(不包括乡镇企业、私营单位和个体工商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