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经济学
海宁市印染产业转型升级
引 言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印染行业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量大的问题日益显现,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频频向纺织印染行业发出警示。我国印染行业在得到较大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印染废水的排放是我国工业系统中重点污染源之一。印染行业是一个属于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行业,在能源紧缺、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不断恶化的形势下,印染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生态化生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多中外学者都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很多方案及他们自己的观点。产业集群、生态化理论和转型升级是学者主要侧重点。印染产业要想在现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进行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实现生态化生产,是必须的,这样印染产业才能更好的发展、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 产业集群 生态化 转型升级
一、关于产业集群的评述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
从目前所出版的文献看,产业集群最基本的定义是“通过协同定位赢得竞争优势的地理集中的产业。如果超出这个基本定义,产业集群的确切定义,大致有以下几种:
波特【1】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认为,产业集群是国内一群有着纵向紧密联系的企业。1998 年, 他在“簇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中对产业集群进行了重新定义,认为产业集群是“在一个特定区域内一群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各种组织在地理上的集中”,在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所构成的群体就是产业集群。
J.A.Theo、Rolelandt和Pimden Hertog(1998)【2】对产业集群的定义是:为了获取新的互补技术,从互补资产和知识联盟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和相互依赖性很强的企业(包括专业供应商)、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和工程设计公司)、中介机构(经纪人和咨询顾问)和客户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形成的网络,这种网络就是产业集群。
盖文启(2001)【3】 将产业集群描述为新产业区现象, 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大量的中小企业在一定范围内集聚成群, 集聚区内的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进一步专业化, 并在市场交易与竞争过程中彼此之间形成密集的合作网络(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 , 协同创新。这种创新的网络根植并融入当地不断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 进而形成具有较强创新动力和竞争力的区域创新系统或柔性地域生产网络。
(二)产业集群的特征
尤振来和刘应宗【4】认为产业集群有五个方面的特征:第一,产业集群内的
公司和及其支持的机构在地理上的集中性;第二,产业集群内的各种组织在其所在地区的根治性;第三,产业集群内的各种企业之间、各种支持机构之间、企业和各种支持机构之间要有联系;第四,产业集群有利于企业的创新,能大大提高集群内的企业的创新能力;第五,产业集群是一种中间性组织。
李辉和李舸【5】借助生态学的方法和理论,对产业集群进行深入研究,他们认为产业集群的生态特征具体表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产业集群的宏观生态特征有整体性和新生特性,综合性和有机关联性;产业集群的微观生态特征是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具有一定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
唐晓城【6】认为产业集群具有空间集聚性、柔性专业化、社会网络化、根植性
四大特征。
(三)产业集群面临的问题
肖武岭【7】在促进浙江传统产业集群升级的对策研究中,发现浙江产业集群升
级面临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集群产业层次较低;(2)集群创新能力不足;(3)集群内部分工水平较低;(4)集群内企业竞争无序;(5)核心企业外迁导致产业集群缺乏“植根性”。
魏后凯【8】在《论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中提到中国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1)过度依赖低成本;(2)产业发展层次低;(3)企业植根性较差;(4)利润日益摊薄;(5)自主品牌缺失;(6)自主创新不足。
赵建英,王桂芳【9】在研究中国产业集群时发现,当前我国产业集群暴露的问题有:(1)受外需不足与初级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双重挤压,低成本竞争优势难以为继;(2)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3)产业价值链不完整且基本集中于价值链的低端,产品的附加值低;(4)规模普遍较小,产品档次偏低,难以产生具备核心竞争力和引导产业发展方向的龙头企业。
(四)发展产业集群的途径
肖武岭【7】提出了5条推动浙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1)加快重组
和改造传统产业集群;(2)着力提高产业集群的组织化程度;(3)着力完善和延伸集群产业链;(4)着力提高产业集群科技创新能力;(5)加强行业管理,规范集群企业竞争行为。
魏后凯【8】认为要促进中国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提高产业集群的持续竞争力,要采取5个方面的战略措施:(1)制定国家产业集群战略与政策;(2)培育和完善地方产业配套体系;(3)加强社会网络和中间组织建设;(4)推动工业园区向集群化方向发展;(5)积极鼓励中小企业的集群式创新。
赵建英,王桂芳【9】认为化解产业集群问题的路径有:(1)加大对高级生产要素的投入力度,突破对低成本竞争路径的依赖,培育和提升集群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2)培育和优化产业集群成员之间的合作创新与协同机制;(3)培育和优化产业集群两类不同企业的利益协调机制;(4)加强集群与全球市场的联系,推动产业集群融入全球价值链。
(五)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唐晓城【6】研究了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并分析了其竞争优势及其影响因素。他认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有:成本优势,信息优势,市场优势。
夏为丽【10】认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有根植性优势、空间集聚的优势、生产网络的优势、学习与知识创新优势、学习外部知识优势和规模报酬递增优势。
二、关于生态化的评述
(一)有关生态化的概述
黄贤金【11】觉得企业生态化强调的是以生态系统理念来指导企业的经济活动,使企业的经济活动可以通过模拟生态系统的运行模式来使整个企业经济活动过程中的生产、运输、消费与废弃物环节符合“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生物链的物质、能量循环要求。在整个生态链中做到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的封闭,不存在和发生所谓的“废弃物”,从而使整个企业的系统保持稳定、效率与和谐。企业生态化具有物质、能量与信息的高效循环、梯次层级利用等本质内涵,而企业既是一个生命系统,同时又是一个生态系统。企业生态化的基本目标是实现企业内物质、能量的高效利用,实现企业清洁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及环境外部性的最低化,也是追求经济效益与环境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 这也符合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等企业生态本质的宗旨。
黄华【12】认为企业生态化就是由传统企业向生态企业转化的过程,即企业由滥用资源、破坏环境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转变的过程。具体地说,企业生态化就是依据生态经济规律和生态系统的高效、和谐、优化原理,综合运用生态工程手段和一切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科学技术,设计和改造企业的工艺流程,通过组织企业内部生产过程的合理循环,整合企业内外部的物质、能量和资源,提高企业投入产出的物质和能量转换效率,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最轻的过程。
徐建中,马瑞先【13】认为企业生态化的主要内容包括经营理念生态化、资源利用生态化、产品生态化和管理方式生态化等。这些方面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薛达元,郭泺,张丽荣【14】等人认为生态产业(Ecological Industry),可理解为“生态化的产业”。所谓生态化,是指产业依据自然生态的有机循环原理建立发展模式,将不同类别的产业之间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链的关系,从而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促进物质循环利用,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
(二)产业生态学的误区
在巴里·康芒纳
【15】
看来,产业生态学研究存在三方面的误区:第一,只注意
到产业系统内部构成上的小问题,而忽视了产业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的更大的、根本性的互动关系问题。第二, 产业生态学所宣扬的“企业环境主义”是与企业利润最大化这一根本目标相冲突的。第三,过于简单地看待产业系统重构的需求与主流经济、政治环境的需求之间的关系问题。他认为人类生产所采取的技术路径及驱动技术开发背后狭隘的公司利益,是造成产业系统背离生态法则的根本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制定限制和主导产业发展的国家方针。
柯里斯托弗·贝(Christoph Bey) 【16】认为,目前的产业生态学研究过分局限于作为产品、服务提供者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物质流,并把产业系统看作是这些不同企业的简单集合,而不是把它们看作是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特别是生产与消费的互动关系问题。
(三)实施集群生态化策略探讨
吴松强
【17】
认为产业集群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必须按照产业生态化的要求,
采取相关措施满足集群生态平衡的条件, 另外也必须遵循循环经济理念, 防治和处理好集群中环境污染问题。(1) 采取满足集群生态平衡条件的有利措施要求集群内企业必须保持一定的差异性, 在集群规划中采取差异化战略。(2) 按照循环经济理念, 采取综合防范和治理集群生态环境污染的有利措施对集群由于地理位置临近带来的集中污染效应, 可以按照循环经济思想进行系统设计和处理。对于政府来讲, 可以从生态理念、生态创新、生态限制标准、生态立法四个方面 采取相关对策。
马驰,顾杰锋【18】针对浙江产业集群中企业的生产过程具有高度同质性以及生态产业链比较短的特点,在转型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以下几点:(1)在企业内部实行清洁生产;(2)通过绿色招商“补链”;(3)制度创新以降低成本;(4)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5)明确政府“第三方”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