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在中生代末期,除了盛绝一时的 恐龙 突然灭绝外,海洋中50%以上的 无脊椎 动物种类也灭绝了。

[拓展提示]绿色植物对地理环境发挥的独特作用:(1)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b 放出氧气,保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净化了大气;(2)绿色植物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善生态条件,保障农牧业高产稳产;(3)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声、美化环境等作用。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a)

作为人地关系的主导因素,人类既可以通过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于社会,又能给自然环境带来各种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因此,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拓展提示]分析全球性环境问题如酸雨、臭氧层空洞、全球变暖等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分析我国沙尘暴天气多发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a)

(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3)某一要素的变化,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4、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①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a)

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人类活动,其中成土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拓展提示]人类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表现为:积极影响是培育一些肥沃、高产的土壤,如水稻土;消极影响主要是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 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资源利用对环境整体性的影响(a)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资源开发利用改变了某一种自然资源或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某种成分,这必然影响到周围的其他环境要素。如采伐森林,不仅改变植被状况,还会引起土壤和径流变化,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对小气候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6、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

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现象(a)

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存在差异性,既有大尺度的,也存在小尺度的差异。例如:亚马孙平原为热带雨林区(100N-100S),埃塞俄比亚高原为热带草原区(100-200N),撒哈拉沙漠为热带荒

- 11 -

漠区。

7、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地球表面地域分异的四种基本规律及主导因素(b)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地区逐渐减少,导致热量从低纬向高纬地区减少,形成大体沿纬线方向延伸(东西延伸),沿纬度变化方向更替(南北更替)的自然带分布规律。以低纬、高纬地区最为典型。这种地域分异的基础是热量条件。

[拓展提示]探究以下案例中的主导因素:(1)我国海南岛到黑龙江漠河的自然带变化: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带;(2)赤道到两极地区自然带变化(非洲中部→亚洲北部):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形成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南北延伸),沿经度变化方向更替(东西更替)的“经度地带分异”规律。以亚洲大陆中纬地区最为典型。这种地域分异的基础是水分条件。

[拓展提示]欧洲西海岸沿400N向东的自然带分布: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垂直分异规律: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干湿状况随高度的增加而变化,形成了相应的由气候、植被、土壤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带,表现为随等高线延伸(水平延伸),从山麓到山顶更替(垂直更替)的现象。这种地域分异的基础是水分条件、热量状况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

[拓展提示]珠峰南坡自然带谱较北坡复杂的成因:南坡朝向印度洋,夏季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且南坡为阳坡,热量条件较好。南坡的相对高度大,带谱较北坡复杂。

地方性分异规律:在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洋流、岩性、土质、地貌部位等不同的条件下,自然带发生一定变化的规律,它具有重复性、有序性的规律,是属于一种小尺度的地域分异。

[拓展提示]天山南坡山麓的绿洲(高山冰雪融水灌溉,有利于棉花种植)、南半球缺失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海陆分布)等。

8、主要陆地自然带

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及其特征(b)

陆地自然带 基本类型 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森林自然带 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等 草原自然带 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 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湿润、半湿润地区 分 布 特 征 (1)生产量较大;(2)赤道到两极热量差异 (1)降水量差异;(2)以草本植物为主 - 12 -

(1)降水量少;(2)植物少,荒漠自然带 热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 干旱地区 消费者的种类和数量少,生态系统十分脆弱 寒带自然带 冰原、苔原带 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北部等 全年严寒,植被很少,被冰雪覆盖 自然带的分布:以气候类型定自然带。

读图要求:(1)知道世界著名城市的自然带类型,北京、纽约、华盛顿、伦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新加坡为热带雨林带,哈尔滨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罗马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2)读图时结合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来定位。(3)注意区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大陆东)和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大陆西)分布差异。

[拓展提示]探究为了建设“绿色奥运”,北京能否大量种植常绿阔叶林树种。

第四章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①聚落的概念、分类(a)

聚落: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分类:按照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②地形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b)

北方平原地区:村落的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居的人口比较多。

南方山地和丘陵:规模一般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的人口比较少。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的影响(b) 地 形 密 度 布局形态 平原 山地、丘陵 大 小 网状 单一线状或带状 走 向 顺直 较弯曲,多呈“之”字形 工程造价 低 高 [拓展提示]在进行交通线路的选线时,要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 13 -

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选择有利的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如青藏铁路的建设,要克服高寒、缺氧、冻土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全球气候变化

①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a)

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特点: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特点:近5000年来,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一次是公元前5000年到前1500年的温暖期,当时年均气温比现在高3—4度;另一次是15世纪以来的寒冷期,其中1550—1850年属于十分寒冷的阶段。

②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与示意图(a)

全球气温变化:自1861年以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全球陆地降水量变化: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降水量,平均每10年增加了0.5%—1%,热带地区平均每10年增加了0.2%—0.3%,亚热带地区则平均每10年减少了0.3%左右;雪盖和冰川面积减少,20世纪南北极以外地区的高山冰川普遍退缩;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

读图要求(必修IP98图4-21):从“1860-2002年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变化”图,可得出结论——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20世纪有两个时期增幅最大(1910-1945年、1976-2000年)。

读图要求(必修IP98图4-22):从“1900-2000年全球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图,可得出结论——北半球中高纬度、热带地区降水量在上升,亚热带地区降水量在下降。

读图要求(必修IP99图4-23):从“因气候变暖首先可能被淹没的地区”图,可得出结论——平均海平面在上升,太平洋、印度洋岛国及北美、西欧、西非海岸可能部分被淹没。 4.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a)

第一,使资源条件发生变化,改变了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 第二,加剧了自然灾害。

第三,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使大量物种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 第四,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林、牧、渔等部门的影响更显著。如农业,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作物品种、耕作方式、农业生产的稳定性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五,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热浪、洪涝等),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5. 自然资源概述

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a)

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分类:按自然属性—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 14 -

按自然资源自我再生的性质—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6.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不同历史阶段,世界能源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变化(a)

前煤炭时期:人类以木柴、水力等作为基本能源。此时被称为能源的“木柴时代”。 煤炭时期: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煤炭资源的大规摸开发和利用。至20世纪初,世界能源进入了以煤为主的“煤炭时代”。

后煤炭时期:随着内燃机的问世,汽车、飞机、船舶制造业的兴起,各工业部门和运输业相继采用石油产品作为燃料.致使石油消费量显著增加。自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世界能源进人“石油时代”。

7、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b)

(1)农业社会阶段:人类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依赖程度很大,在一部分自然条件比较好、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农业文明才得以形成和发展。

(2)工业社会阶段: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阶段,煤、铁、石油、天然气、铜、铝等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矿产资源的储存状况,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是影响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因素。如大庆、克拉玛依、东营—石油工业;鞍山、本溪、攀枝花—钢铁工业;金昌、铜陵、个旧—有色金属。

(3)后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后期,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地位迅速上升;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小,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影响也日趋弱化。

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8、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概念、分类(a)

概念: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分类:按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发生过程,分为地质地貌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海洋灾害等。

9、自然灾害的危害

①自然灾害的主要危害(a)

危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②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a)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发生频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和干旱,另外,地震的危害程度也很大。 10、中国的洪涝灾害 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c)

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我国洪涝灾害具有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受灾人口多,成灾面积大,死亡人口多,经济损失惨重的特点。

- 15 -

原因: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国家之一。因夏季风各年强弱不一,导致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在冬夏季风交汇处,形成锋面雨带,洪涝灾害与雨带的推移关系密切;夏季由于热带气旋或台风的影响,常带来狂风暴雨;长期以来毁林开荒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塞严重,造成排水不畅;围湖造田,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率和危害性。

[拓展提示]影响洪涝灾害的因素有:气候因素(降水量)、水系水文因素、地貌形态、植被覆盖率、人类活动等。其中气候因素是主要因素,降水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是关键。

洪涝灾害治理措施:工程措施—建设水利枢纽,建设分洪、蓄洪区,修筑河堤,疏浚河道,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等。非工程措施—建立监测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应急对策方案等。

- 16 -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

在中生代末期,除了盛绝一时的恐龙突然灭绝外,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拓展提示]绿色植物对地理环境发挥的独特作用:(1)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b放出氧气,保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净化了大气;(2)绿色植物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善生态条件,保障农牧业高产稳产;(3)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dkeo7nuif9acj39pw8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