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册别及单元 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 题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时 第2课时 一、课标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在通读课文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2.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3.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二、教材分析 《课外古诗词诵读》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后课外古诗词,本文所选四首诗是四位诗歌大家的代表作品之一,分别抒发了清幽淡泊心态、思乡之情、远戍思归以及暮春惜春之情,古诗词学习因学生阅历和积累原因,理解较为困难,因此课堂引领方向要导向正确,若学生没能完全领悟,教师应加以引导和点拨,从而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进而思考自身的人生之路。 三、学情分析 诗词音韵优美、含蓄隽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具有陶冶情操、启迪人生、提高艺术修养的作用。但对当下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学情分析发现,初中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不高,对古诗词掌握理解程度距离新课标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提供更具体、丰富、有效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 1.了解这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作者概况。 2.通过朗读,提升诗歌的诵读能力与欣赏水平,进而体会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 3.通过反复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思想内容,能正确有感情地背诵。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提升诗歌的诵读能力与欣赏水平,进而体会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 难点:整体感知诗歌的思想内容,能正确有感情地背诵。 六、教学过程
(一) 预习检测 (二) 作家介绍 (1)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代表作有《白雪歌判官归京》等。 (2)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生字词注音 岑参(cén shēn) 袖( xiù ) 凭(píng) 传(chuán)语 韩愈(hán yù ) 芳菲(fāng fēi) 榆荚(jiá) 惟解(jiě) 3.解词 漫漫:路途遥远的样子 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 凭:请求,烦劳 传语:捎口信 惟解:只知道 四、教学过程 (一)《逢入京使》高适 1.导入: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岑参的诗歌《逢入京使》。 2.写作背景:唐天宝八载,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任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在通往西域的大路上,他遇见了一个返京的使者,两人立马而谈,互叙寒温。诗人知道对方还要返京,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这一场景。 3.读诗韵: (1)教师配乐范读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你来读这首诗,注意字音、节奏、重音、停连,别忘了带上你的感情。 4.解诗意: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的内容。先解题:逢:遇到。入京使(见注解①):回京城长安的使者。这首诗歌是写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
者。 这首诗的内容就是:第一次远赴西域的诗人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思乡的泪水沾湿了双袖,模糊了面容。途中与返京的使者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和笔,请给家人捎个口信,就说我一切安好。 5.悟诗情: 这首诗最能突出作者此时心情的句子是哪一句?提示:双袖龙钟泪不干 诗人因为什么而泪不干呢?提示:思乡 我们之前还学过一首岑参思乡的作品是《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可以说思乡是很多诗人笔下的主题。 这首诗所要表达的仅仅是思乡吗?提示:通过朗读同学们知道诗人并没有过多沉寂在思乡的悲苦中,而是振作精神,安慰家人。这里不说旅途艰辛,不说回家无期,万千思念,尽在一声“传语”中。平实的语言抒写了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就像于谦的那首《立春日感怀》中的诗句“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无论多少年过去,这样的一份家国情怀依然会震撼着,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6.小结:同学们,从情感角度感受诗歌,你们学会了吗?你们还知道哪些表现家国情怀的诗句? (二)《晚春》韩愈 1.导入: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晚春》。 2.配乐范读。 3.(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韩愈在晚春游城南时所作,写作此诗时作者已进入自己年龄的“晚春”时期,正好又是在官场上不得志的时候。 4.读诗韵:请同学们放声朗读两遍。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5.解诗意:从哪些角度理解诗意呢?提示:题目、意象、写作背景和诗人经历。 [来源:Z,xx,k.Com]
本诗题目“晚春”,在古代人们将春天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早春、仲春、晚春。晚春指的就是春天的最后一段时间。 《晚春》这一首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景呢?提示:花草树林知道春天不久将要归去,于是万紫千红争相斗艳竞相开放。而杨花榆荚没有这个才华和能力,只知道像飞雪一样漫天飞舞。 6.品诗情 从诗中你能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怀?提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那么诗人的这种情怀是直接说出来的吗?提示:不是。 那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提示:从那些赋予了人的感情的景物上看到的。写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这惜春争艳的草木、为“晚春”添色的榆荚也是乐观向上的诗人。虽然此时诗人已进入自己的晚春时期,依然要珍惜时光,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 同学们,通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来感受诗人的情怀,这样的方法,你学会了吗? 7.小结: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一首好诗,既是一件艺术珍品,又是一篇美育教材。优秀的古代诗歌可以为我们提供营养丰富的精神粮食。课后让我们多读诗,读好诗。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逢入京使》、《晚春》。 2、完成第二课时跟踪测试题。 六、板书 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 逢入京使 中,偶遇返京的使者,岑参 托使者带平安的口信 故园东望路漫漫, 以慰家人,抒发了诗 情人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双袖龙钟泪不干。 感 全,以及思念亲人却马上相逢无纸笔, 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 凭君传语报平安。 复杂情感。 写花草树木对晚 春天的留恋之 春 情,表达了诗景 韩愈 人热爱自然、 [来源:学科网ZXXK]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情怀。 物
七、教学反思 让古诗词回归人文之本。 我国古代的诗人、词人中有很多是思想家,他们的诗词体现了许多我们称之为“传统”的东西,它可以内化为“素养”的营养。让学生学习、背诵古诗词,不但可以积累典型语文材料,在心田播下民族文化种子,还有助于他们深化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健康的人格。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自身道德的完善,培育高尚的人文精神。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继续朝着这个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