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公共物品配置效率的经济学分析
——以中国政法大学教室占座现象为例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基本观点和创新之处。3.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限3000字左右。 一、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有关公共品的问题是微观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中研究得较为充分的话题。纯公共物品指那些既具有非排他性又具有非竞争性的物品。准公共物品指那些具有有限的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物品。国外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述。 一是有关公共物品的界定。新古典学派的代表性人物萨缪尔森认为,公共物品相对于私人物品具有显著的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特征;布坎南提出俱乐部物品的概念,是相互的或集体的消费所有权的安排,也即具有非竞争性但有排他性的事物;奥斯特罗姆以公共池塘资源为代表,找到了具有非排他性但有竞争性的公共性事物。 制度学派则认为,政府提供的公共的或集体的利益通常被称为“公共物品”,那些没有购买任何公共或集体物品的人不能排除在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之外。如张五常认为,公共物品是一种制度安排,存在公有产权,其交易受交易费用的制约。针对萨缪尔森定义的公共物品,科斯等人认为可以通过建立产权以削弱它的公共性质。 二是有关公共物品的内涵,在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数量说的代表萨缪尔森认为,个人消费物品指物品本身,是从量定义的私人消费束。也正因如此,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如萨缪尔森所定义的此类公共物品,他的数量说也就不被学者广泛接受。 效用论认为,物品的不可分性逐渐地被人们所质疑。学者们认为公共物品的内涵并不是物品的物理属性,而是公共物品的效用属性,是指个人对该物品的效用评价。也有学者认为公共物品是私人消费变量,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转变也就体现在从因变量转变为自变量的过程。 外部性的论点认为,公共物品指的是个人在经济体中面临的外部性。公共物品可以是个人产出,也可以是个人投入。S.E.Holtermann(1972)认为,由于公共物品和外部性都存在严重的市场机制失灵情形,外部性物品经常被认为是公共物品,但是并非所有外部性物品都是公共物品,也并非所有的公共物品都是外部性物品。这种关系主要取决于公共物品的范围和使用途径。 三是关于公共物品的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M.Olson(1965)首先提出了“搭便车”问题。认为,它是指由于参与者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而可以享受到与支付者完全等价的物品效用,包括两种情形: 一是享受到组织提供的种种权利后,丝毫不尽个人对组织的义务;二是在此时此处享受到组织提供的权利后,没有在此次此处尽义务,而是在其他时间或地点尽力义务。 H.Hori(1975)发现一些公共物品的消费总是与一定的私人物品消费联系在一起的。此外,在有关“搭便车”问题的解决机制上,L.Hurwicz(1973)机制要求每个私人传递包括数量与价格的信息;J.M.Walker(1988)机制要求每个私人传递服务于数量与价格的综合的单一信息;G.Tian(1989)机制认为每个参与者的信息都是一个向量,包括参与者的私人物品财富、公共物品的价格、私人物品的价格与数量等信息;M.J.Bailey(1994)机制是上述三种机制的替代性选择机制,是指单一拍卖商的林达尔税在正式的林达尔-帕累托最优框架下存在纳什均衡。 布坎南提出了排他成本问题。由于排他成本高,因此纯公共物品与公共池塘资源具有不可排他性。然而布坎南的俱乐部物品理论认为,对于一些广义的公共物品可以做到有成本排他,即消费者能够而且愿意支付一定的费用以享有一定程度排他的物品。 哈丁(1968)提出公地悲剧问题,即每个人在被锁定的系统里利用有限的资源无节制地增加自己的牲畜而最终导致毁灭。奥斯特罗姆认为,公地悲剧、囚徒困境和合成谬误是公共事务治理所面临的三大难题,而这些问题都是“搭便车”问题。 D.R.Russell(1987)提出了融资与分配问题。在资金来源问题上,Russell认为,一旦物品被融资供给,那么该物品有私人供给还是公共供给都是同一的,因为私人贡献可以用于资助公共物品的生产,而税收也可以用于资助私人物品的生产。在分配决策中,H.Aaron(1970)和M.N.McGuire(1970)指出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消费被概念化地区分为两个离散的步骤,即税收与转移支付是对私人物品与收益的再分配;购买公共物品实则税收支付过程,公共物品的收益分配取决于假定的效用函数。 萨缪尔森则指出了政府的两大功能:一是公共物品的供给;二是以收入再分配为目的转移支付。不同物品的不同特征决定了不同的公共物品资源配置问题。 四是关于公共物品的典型供给方式。马斯格雷夫认为,由于市场存在失灵问题,公共物品和有益物品应由政府提供。政府供给的主要手段是税收融资。R.Wendner(2008)和L.H.Goulder(2008)认为,私人效用和其他的个人消费存在相互依赖性。然而公共物品与有益物品的政府提供往往并不遵循个人偏好和个人意愿,甚至是违背个人偏好而进行强制消费。因此,G.Brennan(1983)和L.Lomasky(1983)提出了多元个人偏好,即一个人可能有一个以上的偏好顺序。 也有人认为,公共物品可以由私人供给。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实质在于公共物品的交易机制,结果是所有参与交易的人通过某种集体决策规则就其共享和共同消费的物品数量达成一致。如果一些相应的排他成本可以被忽略的话,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就可以转化为私人物品进行处理。 D.J.Young(1982)认为,公共物品也可以由个人自愿组织进行捐赠。J.Falkinger(2000)等人也指出现实生活中不乏自愿合作提供公共物品的情形。D.Ray(2001)和R.Vohra(2001)则指出在分析均衡效率时,允许联合成员间可以交换是公共物品供给高效率的重要途径,不成文的协议有利于解决前期的一系列外部性问题。 不少人认为,公共物品是可以联合供给的。如布坎南认为,解决公共物品问题,有两条可供选择的解决途径:一是当交易双方规模较小时,通过一般的交易过程实现帕累托最优;而是当交易双方规模较大时,通过政治过程的运转来达到最优状态。H.Demsetz(1970)在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规范与实证的分析中,也指出联合供给模型在两类物品间的均衡分析中占据同等地位。 此外,近年来实验经济学的发展表明,私人间存在的合作供给方式是公共物品供给的有效途径。J.Andreoni(1995)的实验结果表明有75%的人选择合作,而其中一半是一时兴起,一半是出于善心。 国内学界对于公共物品的研究也主要分为上述四个方面,故就不在此一一赘述了。 而国外内学界关于产权经济学的研究,主要基于阿尔奇安、科斯、张五常等人所建立的理论体系。目前的研究主要建立在物品本身是有产权之物,即可以界定为私产的基础上,从产权结构或产权制度的角度研究资源配置率,研究如何通过界定、变更产权安排,创造或维持一个交易费用较低、效率高的产权制度。例如当代产权经济学的代表理论之一,租值消散理论,研究的即是有主之物。例如《佃农理论》(张五常)研究了分成合约对土地产出的影响,《价格管理理论》(张五常)研究了房租管制对房主及租客行为的影响。 故以往针对“公共物品”及“租值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分开进行的,二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关联。而本课题尝试将“公共物品”与“租值理论”结合起来,基于租值消散理论为提高公共物品配置效率建言献策。(这里的公共物品包括了准公共物品) (二)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本课题研究理论价值 本课题研究可以丰富目前关于产权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拓展产权经济学研究的视野。 而本课题将当代产权经济学的代表理论“租值消散理论”推广至公共物品的研究中。通过给公共物品界定产权(使用权及收入权),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如占座);若不能界定产权,通过建立某些制度(如价格机制),限制过度竞争,从而减少资源在竞争中的租值消散。 2.本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 本课题以微观案例研究的方式,将产权经济学、公共物品理论运用于解释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现象。我们根据理论,对目前占座引发的诸多问题进行解释(如买卖座位、学生间争执、搭便车等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例如,在所有竞争准则中,只有价格机制是不会引发租值消散的。所以买卖座位行为是有效率的,但为何会出现如此多的反对声与批判声呢?因为其有损公平原则,大规模地利用公共资源进行私人牟利是不公平的行为。故等到研究后期,我们将综合考虑公平与效率,为解决当前占座问题建言献策。 3.本课题研究的推广价值 通过研究教室座位的配置效率问题,我们可以得出某些结论,并将其推广至更多“提高准公共产品配置效率”的研究中。根据租值消散理论,我们提出:在一定的程度上,通过价格机制配置准公共物品,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例如,公园或景区通过适度收费来控制人流量,以改善公园环境,提高游客游览舒适度,最终提升社会总福利水平。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基本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主要内容 准公共物品是指那些具有有限的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物品,它们在现实中广泛存在,如城市公共设施、医疗保健、公共教育等。本课题主要研究准公共物品的优化配置问题,以中国政法大学教室座位资源为例。我们的理论基础是张五常提出的“租值消散”理论,即“本有价值的资源,在产权界定不明晰的前提下,竞争将使其租值消散”,这里的“资源”通常指“公共资源”,而教室座位资源正好符合此特点。 故通过我们的研究,我们认为校园中的占座现象的部分合理性——通过明晰座位产权(根据张五常的理论,产权可分为所有权、使用权、收入权、转让权,我们这里的产权主要指使用权及收入权),防止因竞争导致的租值消散,即座位资源本身价值下降。 通过研究,我们提出了“占座牌”法以解决当前的占座乱象。 最后,我们希望借鉴研究占座问题的思路,为解决更多准公共物品的配置问题建言献策。我们的目标是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尽可能兼顾公平原则,以及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最终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 以下是我们的研究步骤: 第一、确立项目主题及研究对象。通过关注新闻时事以及观察校园动态,我们团队发现目前社会上的某些准公共物品存在被滥用或被破坏的现象,比如博物馆因免费开放导致的人群拥挤,公园因免费开放导致的环境破坏,还有校园内因占座现象导致的抱怨及争执……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上述现象皆有个共同点,即准公共物品以其具有非排他性的特性,每个人都可以使用,且理性人都倾向于过度使用,从而造成资源本身的破坏,以及社会福利的降低。故我们选定准公共物品配置效率为主题,从研究身边发生的占座现象入手,进行深度的理论研究及实地调研,得出一致性结论,最后推广到更多准公共物品的研究。 第二、回顾占座制度的发展变化和资源分配的理论研究。通过初步的文献回顾,了解占座现象普遍存在的历史根源,明确占座制度涉及的理论基础,为项目预设合适的条件、对象和研究机制。 第三、展开基于占座现象的调查。针对普遍存在的占座现象展开问卷调查,以学生对占座现象的评估为基准,进一步分析占座带来的影响,并总结出具体的调查报告。 第四、建立理论分析当前占座制度。先利用实际数据,并基于合作博弈论、序数效用论、当代产权经济学视角论证占座制度的必然性以及合理性;然后依据占座目的把占座现象分为自习占座以及上课占座,之后选择自习占座作为切入点,展开后续研究。 第五、依据理论寻找当前占座制度中的不足。针对中国政法大学现实情况,我们归纳出四点现存的座位问题,现以表格形式展现如下: 表1:法大现存座位问题 座位产权(使用权) 界定不明晰 1.收益大于成本 1.资源配置效率低 搭便车 2.学校对于此行为的容忍 2.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原则 1.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 座位资源利用不充分 1.闲置资源浪费 2.一人占多座 1.学生对urp系统不够了解 1.学生搜寻座位成本较高 可用自习座位信息不明确 2.缺乏类似于图书馆那样的 2.学生偶尔会找不到座位 “电子化座位管理系统” 第六、依据理论提出优化当前占座制度的建议。针对现存问题,我们初步提出五点建议,现以表格形式展现如下。 表2:本团队提出的建议 1.学校设定的暂离制度 2.学生对占座现象的分歧 3.便利贴成本太低 1.学生间产生矛盾 2.资源配置效率低 3.座位在竞争中会租值消散 解决问题 1.搭便车 2.座位产权界定不明晰 3.可用自习座位信息不明确 1.学校监管成本高 2.学生之间争执 1.可用自习座位信息不明确 1.搭便车 2.座位产权界定不明晰 3.可用自习座位信息不明确 1.部分解决搭便车问题 2.座位产权界定不明晰 建议内容 建立电子化座位管理系统 (参照图书馆模式) 成立学生组织或招聘志愿者 建立空教室信息共享群 不足之处 1.前期投入成本高 2.“暂离”制度有待改进 1.缺乏明确的占座规范条例 2.期末阶段无法工作 1.有效信息少 现存问题 原因 后果 门口发号,对号入座 1.管理成本高 (参照安徽医科大学模式) 2.排队时需要付出时间成本 占座牌 1.只能部分解决搭便车问题 2.面临占座牌丢失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