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 23/T××××—2020
初步分析总结地貌形态、成因类型、物质形态、高程、高差、起伏程度,在此基础上开展野外踏勘工作,建立典型地貌的解译标志。
b)1:50000比例尺遥感地貌解译应使用空间分辨率优于2.5m的遥感影像作为主要的数据源,同时可采用多种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的其他影像数据作为辅助解译数据源。
c)地貌单元遥感解译边界误差应小于2mm,应勾绘出图斑面积大于4mm2的地貌单元。 d)划分重点调查区和一般调查区。对地貌类型复杂、基础设施密集、地质灾害发育的重点调查区进行重点调查和研究,精度可达1:25 000或更大比例尺;一般地区以搜集资料、路线调查和综合编图为主;调查区总体工作精度应达到1:50 000比例尺的要求。
e)野外调查宜采用空间分辨率优于2.5m的正射影像图作为工作底图,或采用1:50 000地形图作为底图。 4.3 调查区范围
调查区范围应根据目标任务和实际工作需求确定。可按国际标准图幅、行政区划、地质成矿区带、自然生态景观区、工程建设区等进行部署。 4.4 工作程序
1:50000比例尺地貌遥感解译工作程序为:资料收集、野外踏勘、设计编写、遥感影像图制作、地貌遥感调查、室内初步解译、野外调查、室内详细解译、成果图件编制、成果报告编写。
5 资料收集
包括常规的专业资料、地形图、地质图、地理底图和遥感数据等。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订购资源三号、天绘一号等立体像对影像。 5.1 常规专业资料收集
a)专业资料有土地、地貌、地质、矿产、土地、水利、旅游、测绘、环境等方面综合性或专项的调查研究报告、专著、论文及图表,野外实验和室内实验测试资料,中间性综合分析研究成果,注意收集各专业最新资料和科研成果。
b)地质资料:区域地质、物化遥、水工环、生态地质等基础地质和专项调查研究的原始
3
DB 23/T××××—2020 资料与成果资料;
c)地形地貌资料:地形图、数字高程模型、地貌图等研究资料。 5.2 地理底图
地理底图是系列成果图件的地理基础。采用国家1:50000基础地理数据为基础图件,地理底图各要素(如居民地、水系、道路、铁路、地貌、等高线、行政界线等)的取舍视成图比例尺及各课题实际情况具体确定。 5.3 遥感数据
选取遥感数据应依据地貌因子可解性而定。按照1:50000比例尺关于区域地貌遥感数据分辨率的要求,选取空间分辨率优于2.5m的国产卫星遥感数据或者满足精度要求的其他公开商业卫星数据产品。应选取云、雾霾、冰雪覆盖少、清晰度高的影像数据,时相应选择春季或秋季。
6 野外踏勘 6.1 踏勘原则
应根据工作程度、土地利用、交通状况,初步了解该地区地貌类型,制定踏勘工作计划。 6.2 布置踏勘路线
了解主要地貌类型、物质形态特征,结合遥感正射影像数据产品建立典型地貌解译标志,为确定地貌遥感调查的重点内容提供依据。 6.3 编写野外踏勘总结
包括踏勘计划,踏勘路线,填写踏勘记录卡、照片等资料,建立典型地貌解译标志,编写野外踏勘工作总结。
7 设计书编制与审查
7.1 设计书编写的主要依据
a)项目任务书(或合同书)、实物工作量、野外踏勘总结、设计书编写提纲。
4
DB 23/T××××—2020
b)地貌遥感影像特征、以往工作程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c)有关技术标准和经费预算标准。 d)预期成果(图件、报告)。 7.2 设计书编制内容与要求 7.2.1 主要内容
根据任务书(或合同书)要求阐明项目来源、目标任务,预期成果。概述调查区自然地理概况、以往工作程度,工作内容,制定技术路线,明确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项目总体部署和部署依据、工作进度安排和可落实的工作量等。 7.2.2 附图附件
应附必要的附图、附表,提交工作部署图,资料清单以及其他综合调查图表等。 7.2.3 编写要求
设计书必须做到任务明确,依据充分,工作部署合理、技术方法可行、文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所附图表清晰齐全。设计书编写提纲按照附录A执行。 7.3 设计书审查
设计书应由项目上级主管部门组织设计审查与审批;通过审查的设计书,应由项目主管部门批准后组织实施。
8 遥感影像图制作
8.1 数学基础
平面坐标系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影像图的投影:高斯-克吕格投影,1∶50000比例尺影像图采用6度分带。 8.2 组合波段选择
采用B-蓝波段、G-绿波段、R-红波段进行真彩色合成。该波段组合方式能够较为真实的接近自然色,地物层次丰富、边界轮廓清晰,地物整体色调均匀,部分接边地区存在稍微反差,能够满足该尺度下的遥感地质特征解译工作。
5
DB 23/T××××—2020 8.3 影像正射校正 8.3.1 控制点选择
采用二次多项式纠正方法进行。为了保证影像图的正射校正精度,要求控制点拟合中误差在1.5个~2个像元;每景图像控制点个数13~16点,且分布均匀,八象限都有控制点。图像重采样方法选择双线性内插法或三次卷积内插法。影像图制作按照《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GB/T15968-2008.6规定执行。 8.3.2 数字高程模型选择
以1:50000的DEM或3A级ASTER遥感数据、国产立体像对数据生成的DEM为基准,在1:50000地形图或现有更高比例尺影像上选取控制点进行正射校正。 8.3.3 控制点误差要求
控制点误差要求按照《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GB/T15968-2008.3规定执行。 8.4 影像融合
常用的数据融合方法有Pansharping、Gram-Schmidt、主成分分析法融合等。针对采用的具体遥感影像选取合适的融合方法,融合后影像目视解译效果好,色调均匀、反差适中、清晰、不变色,纹理清晰,特征明显,能够满足对调查目标目视解译要求。 8.5 遥感图像增强
针对中高空间分辨率数据波谱特点,进行地貌解译时应尽量选择真彩色波段合成。该波段组合方式下地物层次丰富、边界轮廓清晰。在地貌情况复杂,可解译程度低的区段,对影像进行亮度拉伸、比值增强、滤波、主成分分析、彩色空间变换等信息增加处理,提高可解译程度。 8.6 影像镶嵌
a)在相邻图像重叠区内选择同名点作为镶嵌控制点,两景同名地物严格对准,拟合中误差在1个像元左右。
b)镶嵌图像间进行亮度匹配,以降低灰度差异。镶嵌拼接线的选择无论是采用交互法还是自动选择,均需是一条折线或曲线。
c)在拼接点两旁需选用“加权平均值方法”进行灰度圆滑。
6
DB 23/T××××—2020
8.7 图库整饰
图廓整饰内容包括:内图廓、外图廓、坐标注记。
内图廓线是曲线,图廓线宽度为图上一个像元。外图廓线平行于内图廓线,与内图廓线间隔为10mm,主图廓线宽度为1mm,副图廓线宽度为一个像元,两者互相平行,距离为2mm。图廓线坐标注记内容是经纬度和公里网,图廓四角的经纬度注记标于内图廓四角的延长线两侧,公里网注记要求每条方格线在图廓间注出其坐标值的两位公里数,首末方里线及百公里数方里注记应标出完全的公里数。 8.8 图面注记
图面整饰要求标注图名、图幅接合表、数字比例尺和线比例尺。图名用横列注记在北图廓外居中位置,图名下方注记图幅编号。比例尺标注于南图廓外正中位置,同时绘制数字比例尺和直线比例尺。南图廓外西边注记包括所采用的遥感资料种类、时相和波段组合,控制资料等。南图廓外东面注记作业单位。
9 调查技术方法与要求
9.1 调查内容
a)调查中应充分采用遥感技术,通过卫星影像解译和分析反映调查区内地貌特征,获取地貌类型、成因形态、物质形态、微地貌等专题因子相关参数、研究地貌分布规律。编制相应的遥感解译图件,提供遥感解译资料。
b)划分不同地貌单元,确定地貌成因类型、地貌形态及水系特征,判定地形地貌、水系分布发育与地质构造的相互关系。调查地貌的成因、物质类型、地貌形态及分布,形成专题成果图件。其中,针对黑龙江省自然环境的特点,其省域范围内的地貌成因类型可划分为构造地貌(I)、火山地貌(Ⅱ)、冰缘地貌(Ⅲ)、流水地貌(Ⅳ)、湖成地貌(Ⅴ)、风成地貌(Ⅵ)、人工地貌(Ⅵ)7类。地貌成因形态:褶断剥蚀侵蚀中山、褶断剥蚀侵蚀低山、褶断剥蚀丘陵、剥蚀火山熔岩低山、剥蚀火山熔岩丘陵、火山熔岩台地、冻融剥蚀中低山、侵蚀冰水倾斜平原、侵蚀冰水台地、冲积、洪积平原、冲积平原、剥蚀冲积、湖积高平原、冲积、湖积低平原、剥蚀冲积、湖积台地、风蚀风积砂地15类。针对丘陵区调查微地貌类型,包括平原丘陵、低倾缓丘陵、中倾缓丘陵和高倾缓丘陵4类。地貌分类按照附录D执行。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