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政区域
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隶属于某行政公署,为正县级独立核算事业单位。位于阿尔泰地区某禾木某蒙古族乡行政区域内。现下设有10个科室,有事业编制人员某林业局及某林业局管理。
2、人口数量与民族组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某村,
现有居民125户,720人,由蒙
(图瓦人)117户,656人,
26人,自收自支人员
50名。业务上受
古族、哈萨克族及回族组成,其中蒙古族
占总人口的91%之多,哈萨克族5户47人,回族3户17人。
3、交通、通讯、电力
从某通往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自治区人民政府总投资1.8亿元建成由布尔津—某二级旅游公路(省级公路)全长166公里。另一条是西线经哈巴河县—白哈巴边防站—某,属非正式公路,路况极差,桥梁年久失修,现正在测量设计改扩建中。同时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已投入
200余万元,架设了卫星传输、发射
200门装机容量,并与本地网
,
设备,建成了程控机房,初步形成了
成功连网,已开通了各类无线通讯。目前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用电夏季主要靠水利发电供电,冬季主要靠柴油机、太阳能发电供电。
4、地方经济
项目所在的某隶属某,辖区总面积
1.054万平方千米,东邻阿
勒泰市,西与哈巴河县相接,南与吉木乃县和福海县相连,辖有布尔津镇,冲乎尔乡、杜来提乡、窝依莫乡、也格孜托别乡、阔斯特
8
克乡及禾木某蒙古族乡共一镇六乡。
某是以牧业为主的贫困县,年国内总产值
30838万元,其中第
一产业12260万元,第二产业11608万元,工业产值6498万元,每年财政收入1254万元,年财政支出5838万元,财政自给率仅21.48%。
某总人口68112人,该县为多民族聚集区,居住的民族有汉、哈萨克、回、蒙古、维吾尔族等。其中哈萨克族为主。蒙古族主要居住在禾木某蒙古族乡,号称为图瓦人。景区禾木某蒙古族乡主要经济以牧业为主,其它还有农业、旅游业及民族特产等。该乡位置比较偏僻,交通十分不便,与外界接触很少,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水平上低下,是自治区重点贫困乡。该乡
1997年人均
收入仅414元,贫困户达140户,937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0%以上。1998年通过发展旅游业,民族特产等,使该乡人均收入达
934元。
近年来,某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优势资源转换、科教兴布和外向拉动四大战略,积极培育畜牧、旅游、黄豆和水能四大支柱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农牧民人均收入3033元,比上年增收965元。特别是旅游业发展异军突起,成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龙头”。
(三)森林资源
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土地面积为其中,林业用地面积
3288225亩(219215公顷),
864255亩(57617公顷),全部为公益林。(其
380700亩)占保护区总
中重点公益林483555亩;山区国有公益林
9
土地面积的26.28%;非林业用地面积占保护区总土地面积的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
2423970亩(161598公顷),
543412
73.72%。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
61.83%,疏林地面积69275亩,占林业用地
21.72%,
面积的8.02%,灌木林面积187716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灌丛地54129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业用地面积的2.17%。
(四)、重点野生动植物资源
6.26%,宜林地18723亩,占林
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特有的生态环境和原始状态,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衍场所,据初步统计,有兽类
39种,两栖爬
行类4种,鸟类117种,其中27种为国家级保护动物,属于一类保护动物的紫貂、貂熊、雪豹、北山羊、黑鹳等多种。
保护区内生存的马鹿
(阿尔泰亚种)、紫貂、阿勒泰雪鸡、花尾
榛鸡等是可驯养或已被人们成功驯养的珍稀动物,具有很高的产业价值和广阔的开发前景。
该区内植物种类是我国寒温草原区最多的地区,共有属798种,其中木本植物
83科298
23属66种(乔木12种,灌木54种),草
1种。鸡腿参、赤
本植物273属732种。在植物资源中,油料植物芍、鹿根等是阿尔泰山区著名的药用植物。
西伯利亚系植物在这里占一定的优势,构成我国唯一保存完好的西伯利亚泰加林林区特定的生物地理群落。气候环境是境外生物地理群落在我国得以生存的关键因素。
此外,本区共有真菌99种,食用菌约50种,药用真菌达43种,
10
其中24种经研究证具有防癌作用。冬虫夏草、平盖灵芝、松杉灵芝等菌种都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五)、风景名胜
项目区域内风景有湖泊、森林、草原;游牧民族文化及历史遗迹(有石人、岩画、鹿石、古墓等为代表的草原文化遗迹,形成当地人文资源旅游景点)。
(六)、林业生产现状
1、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现状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
1980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政发
(1980)167号文批准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并同年建立了“某自然保护区管理站”,为科级单位,定编
16人,受自治区林业局直接管理领
导,保护站设在布尔津山区林场内。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自然保护事业的迅速发展,某的知名度也在不断提高,慕名而来的科学考察团和旅游者逐年增加,为了规范管理,使其达到保护的功能,
1986年经国务院(1986年)75
号文批准将某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自治区林业局直属管理的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根据新机编(1997)29号文拟定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规格相当于处级,事业编制26名。
为了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以推动我区经济建设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并积极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两个《会议纪要》(新党纪字[2000]20号,新党书[2000]1号)精神,于2000年5月12日—20日将某
11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移交某人民政府全面管理,并于2000年6月14
日成立了“某环境与旅游管理委员会”与“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一套机构,两块牌子,为正县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核定编制50名。(其中包括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移交的
26名编制)。
2003年经某行政公署批准(阿地机编(2003)2号文),成立“某某环境与旅游管理局”和“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实行一套
机构,两块牌子,为正县级独立核算事业单位,隶属于某行政公署。现下设有10个科室,有事业编制人员
26人,自收自支人员
50名。
业务上受某林业局及某林业局管理,持有某编委核发的事业单位登记证书,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建区至
2004年二十多年来,已累计投资
751万元,其中完成的主要建设项目有,管理局办公室、职工住宅楼、修建巡逻马道50千米,科普园陈列室
671平方米,建立了两处检查
站,八个管护站,两座护林防火大桥,形成了保护管理功能。
2、管理措施
健全的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是保护区实现有效管理的保证。保护区管理措施评价内容包括管理目标的确定与发展建设规划的编制、管理计划的制定和管理法规建设。
保护区建立以来,保护目标明确,以保护我国唯一的古北界——欧洲西伯利亚原始的山地
草原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目标。
1987
年林业部中南调查规划设计院与区林业局,对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在此基础上,
1991年受自治区林业局委托,新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