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饮料市场营销策划书范文
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在饮料市场,除了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两大国际品牌,一些国内品牌正悄然崛起,知名度日渐提高,市场份额逐步扩大。椰树、健力宝、娃哈哈、乐百氏、露露、汇源果汁几乎家喻户晓。
当初的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一统天下的饮料市场,已逐渐发展到众多品牌共存的多元化格局。
是洋品牌发展已近极限?还是饮料市场的变化今非昔比,亦或是国有品牌与洋品牌的距离已渐渐拉近?
文化行销,可口与百事风光几许
可口与百事两大巨头的成功与发展过程,实际也是品牌文化创造与传播的过程。在引领众多消费者进入可口与百事文化阵营的同时,为企业带来的源源不断的利润。
正如可乐企业内部销售人员所言:我们卖的是文化,人们喝的是形象,不是产品。
纵观中国饮料市场的发展历史,可口与百事在品牌文化的塑造与传播上,确实非常成功,培养了一大批“喝着可口可乐长大的消费者”。这种文化行销所创造的奇迹,在中国饮料市场上演绎得淋漓尽致。
也许是历史有意捉弄人,也许是“传统文化”已不再流行,当两大巨头为自己的“文化”暗自高兴时,也许他们连做梦也没想到:一觉醒来,中国大地已悄然崛起了众多知名品牌,正在用扎实的行销网络与本土文化与他们分割市场!
两大品牌面对突出其来的国有品牌的竞争,以及不再忠诚的消费者,也不得不对自己的“文化行销”产生了些许疑惑:品牌文化与魅力是否已模糊不清?行销策略是否该作相应的调整?
市场在变,消费者在变,消费文化也在变。谁能在变化的市场中引领潮流,谁将占据更多的优势。
目前消费者的偏好已和以前大不相同,更加注重时尚、自然和健康。对文化的“拿来主义”发展到文化与个性的再创造。个性化消费成为主流,必然对传统的流行与消费文化提出挑战!这是不是“两乐”面临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呢?
经济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及电子商务的出现,为个性化消费提供了新的平台。以传统文化来左右人们的消费习惯,魅力渐失!多元化消费格局是饮料行业发展的必然。
正是在这种转变中隐藏着巨大的商机!也为国内品牌的崛起提供的崭新的平台。正如有业内人士所言,目前国内的饮料品牌已完全具备了与国际品牌竞争的实力,其关键就是时间与方法的问题。
面对机遇与挑战,如何在新一轮的平台上树立自己的品牌,尤其是现在已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国有饮料,一定要多花心思。
我们缺的是什么?国有品牌该如何向洋品牌“叫板”?我觉得最主要的是“品牌文化”与“渠道建设”。
两大饮料巨人在品牌文化的塑造上的良苦用心,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没有必要回避。比如可口可乐创造的“神秘文化”,就是比较好的“作品”。其实,神秘配方对产品本身来说没有多大意义,成功的真正秘诀在于在品牌的本身加多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们产生更多的好奇与向往,同时在秘方上又大有文章可做,包括新闻炒作,引人关注等等。我们如何在它们成功的基础上进行超越,而不是抄袭,就比较重要了。
其实什么神秘配方,什么七种味道之类,都是在品牌形象上作的文章而已,对于产品本身并不重要,或者说这七种味道纯属虚构。
说虚构也好,说违背道德也罢,有助于提高销售总是没错的。难怪一位可口可乐广告商曾经告诫他那些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雇员:我们卖的是一种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他们喝的也只是一种形象而不是产品。
当然,文化行销也并非完美无缺,要看在什么时候,用在什么地方及对谁用。身为文化专家的“两乐”现在不也开始面对“文化苦旅”的事实吗?
当这种创造出来的神秘文化与新一代极具个性化消费者格格不入时,下一步棋,又该怎么走呢?
“喝中国人自己的可乐”并没有给品牌注入个性与文化,除了让我们增强一点“民族责任感”之外,并没有给消费者提供一个饮用其产品的理由。
我们要承认,国内品牌在文化创造与建设上,确实还与洋品牌存在着距离。当然,这与洋品牌的先入为主有一定的关系。
现在面对新的竞争平台,我们几乎又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如何为我们新时代的“个性化”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购买理由,并对品牌进行个性化文化建设,应该着手进行策划了。
本土化经营,是机遇、挑战、还是……
在品牌文化传播及经营策略上,可口与百事都已不约而同地向本土化方向发展。这种本土化是对其传统文化的否定,还是对当地文化的妥协。
可口可乐在99年放弃本土化广告,利用东北小村的本土广告。胖乎乎的泥阿福也一夜之间闪亮登场。把所谓的本土文化推向极限!“年年庆有余,岁岁添欢乐”的寓意会不会让中国广大消费者心添欢喜?亦或是让是国人觉得洋人穿上中国的马褂感到滑稽可笑?
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卷袭着世界每一个角落,国际化营销更加要求品牌形象的全球统一。当“洋鬼子”握着中国“泥阿福”的可口可乐时,他喝下去的又是什么滋味呢。
这种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本土形象是否真正能够达到与消费者进一步沟通的目的,我看消费者是最好的裁判!其中包括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