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简史》读后感
①「关于历史学的意义」
我一直认为历史学的意义在于人类历史循环反复,这一大前提之上从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但是作者认为研究历史的最好理由在于“将自己从过去中解放出来”去想象是否有另一种命运。
我们每个人都被所处的时代经验和政治制度所限制,他们像是从坟墓中伸出来的“手”抓着你只能看向某个特定的方向,而回顾历史就是去正视坟墓里的这只手,明白他本不必存在,再去决定自己是否要看向他所指示的方向,还是干脆就砍掉他,让自己转个头,“去想象是否有另一种命运和可能”。
②「生物就是算法」
作者花了很大篇幅用于描述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于人文主义关于“人”这么一个概念的颠覆性影响,从而论证建立在人文主义至上发展而成的自由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思想在21世纪数据时代或者第三个千年面临的挑战。
这一点我认为很好的体现了中西方思想层面的区别。对于接受西方平等自由理论的民众而言,也许很难去想象“自己”或者是说“个人”这个概念变得不再重要与独特:“「我」的个人意识与体会并非「我」个人所独有的,而是在纷纷种种多重影响下形成的路径,和「自由选择」并无关系”这一事实在根本上动摇
第 1 页 共 1 页
了人文主义和自由主义构筑的基本世界观,即「人人生而自由」。
但是对于我们这种接受社会主义集体教育长大的孩子而言,没有「独立自我」的存在并不影响我看待世界的方式。说到底,当我接收「平等与自由」和「人权」这些概念的时候,我所认同的是其为「人类幸福最大化的路径」而不是「生而为人所赋有的权力」。
同时正如我确信所谓「世界观」不过是过去种种经验和偏见的累积,我也完全同意作者尤瓦尔关于「自我」的描述:一切不过是一个一以贯之虚构的故事而已。
所以「“身而为人”不过是生物算法的一部分」这件事并不会给我带来太大的困扰,诚如书中所言这件事从根本上动摇了「有机体」和「非有机体」的区别,拆开了间隔二者最坚固的一堵墙,但是如果智人能够在其他地球物种之间脱颖而出,统治地球长达千年,那么为什么「无机体」机器人不可以从所有有机生命体中间脱颖而出呢?说到底,就像作者说的,“既然大家本质都是算法,有机体和无机体又有什么区别呢?”
③「智能与意识的分离」
前几天正好看到有关“专业化”的讨论,即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职业间隔只会逐渐专业分化,现代社会中每个个体只需要在自己的专业或者职业范围内展现自己的业务能力即可,这也是为什么不应该要求演员拥有基础教育以上的学识。与此同时,书
第 1 页 共 1 页
里举无人驾驶和长途司机&出租车司机为例,论证人类职业专门化为「可被替换」这件事提供了可能性。诚然人类驾驶员可以在驾驶过程中体验速度与激情,感受「人车合一」的掌控感,甚至可以在驾驶中感受时光的流逝和四季的更替甚至是人生的无常,这是目前为人类所特有的「意识」,但是对于「驾驶员」这一身份而言,他要做的就是开车,安全迅速准确的驾驶,这是「智能」,而「智能」正是人类永远无法战胜算法,或者说人工智能的一点。
作者在正文的最后抛出的一个问题特别有意思:“智能与意识,究竟哪一个才更有价值?”我的第一想法是取决于人类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是一个高度专业化人人各司其职的「智能」社会还是没有那么顺遂充满了意外和未知的「意识」社会?但是再转念一想,由人类去思考这个问题,或者说人类认为自己有资格去考虑这个问题,太傲慢了。
④「无用的阶级」
全书精华章节之一。书里说道:“随着算法将人类挤出就业市场,财富和权力可能会集中在拥有强大算法的极少数精英手中,造成前所未有的社会及政治不平等。到了21世纪,我们可能看到的是一个全新而庞大的阶级:这一群人没有任何经济、政治或艺术价值,对社会的繁荣、力量和荣耀也没有任何贡献。”诚然现在听起来这一段描述像在杞人忧天,但是这一切真的不可能发生吗?我们都知道奇点理论,技术进步是爆炸式的。既然现在依
第 1 页 共 1 页
靠互联网算法已经有了「大数据」预测我们的喜好并进一步影响我们的选择,为什么他不可能从“帮助”我们做决定发展为“替”我们做决定?
就像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所总结的:“从我们所知的纯粹科学角度来看,人类的生命本来就完全没有意义。人类只是在没有特定目标的演化过程中,盲目产生的结果。人类的行动没有什么神圣的整体计划,而且如果整个地球明天早上就爆炸消失,整个宇宙很可能还是一样就这么运行下去。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不能排除掉人类主观的因素。但这也就是说,我们对生活所赋予的任何意义,其实都只是错觉。”既是如此,当算法从「助手」成为「君主」,在他们眼中的“我们”又有什么特质是无可替代的?
《《未来简史》读后感》
第 1 页 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