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①着重审察品德,如公冶长虽被囚却素有美德。②不能只察看身份贵贱(遭遇荣辱、处境穷达),如公冶长虽是囚犯,但仍有值得赞赏之处(有才能)。③细察言行、动机,如冉求为季氏加税敛财,不合德政,不明是非善恶。④“观过,斯知仁矣”(了解一个人的“过错”,就可知他是否具有仁德了),因为“过错”有真假、大小和主客观原因之分,如公冶长虽被囚,却可能是被人冤枉。⑤全面辩证地考察,如冉求虽然是贤弟子(列于“孔门十哲”),但也有犯错的时候。
参考译文:【甲】季氏比周公还要富有,而冉求还帮他搜刮来增加他的钱财。孔子说:“他不是我们这类人了,后生们可以敲鼓去声讨 他了!”
【乙】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虽然公冶长被关进牢里,但不是他的罪过。”把女儿嫁给了公冶长做妻子。 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题。(5分)
【甲】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乙】布衣循私利而誉之,世主听虚声①而礼之,礼之所在,利必加焉。百姓循私害而訾②之,世主壅于俗③而贱之,贱之所在,害必加焉。故名赏在乎私恶当罪之民,而毁害在乎公善宜赏之士,索国之富强,不可得也。
(《韩非子·六反》)
【注】 ①虚声:虚假的名声。②訾:诋毁。③壅于俗:被这种世俗偏见蒙蔽。
(1)以上语录中体现了孔子、韩非子不同的义利观,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
义利观。(2分)
解析:孔子认为君子看重道义,而小人看重利。认为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来成全仁的。认为贫苦的生活也能乐在其中,用不道义的手段而得到的富贵如同浮云。可见孔子是重视道义的,他不排斥富贵,只是鄙视不合道义的富贵。而韩非子则认为百姓从私利出发鄙视那些本应受到尊敬的人。这是一种事事从自己出发,为自己考虑的极端功利主义,这些人判断道义的依据是对自己的 利害。
答案:孔子:见利思义或重义不反对正当的求利。韩非子:极端的功利主义或只有利益的算计没有道义。
(2)你赞同哪一种义利观?结合现实,说说你的理由。(3分)
解析:重点阐述孔子的义利观。从孔子义利观的辩证性来谈,注意联系实际。
答案:赞同孔子的看法。孔子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但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如果只有利害关系,而没有道义关系,那么社会会变得功利而冷漠。所以我们要施行孔子的义利观,追求正当的利益,如果触犯了道义或损害了别人或国家的利益,那就把富贵当作浮云。 参考译文:【甲】孔子说:“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为了求生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身来成全仁的。”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乙】平民从私利出发称赞前六种人,当代的君主听到虚名而尊重这些人,而得到尊重的,一定会得到好处。百姓从私利出发诋毁后六种人,当代的君主受世俗蒙蔽而鄙视他们,而受到鄙视的,一定会受到迫害。结果声誉和赏赐归于私下干坏事、应当判罪的人,而诋毁和迫害却给了为国家做好事、应当奖赏的人。这样还想求得国家的富强,是不可能的事。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5分)
寿之志三国也,纪魏而传吴、蜀。夫三国鼎立称帝,魏之不能有吴、蜀,犹吴、蜀之不能有魏也。寿独以帝当魏而以臣视吴、蜀,吴、蜀于魏何有而然哉?此寿之失也。噫!固讥迁失,而固亦未为得;晔讥固失,而晔益甚,至寿复尔。史之才诚难矣!后之史宜以是为鉴,无徒讥之也。
(苏洵《史论》)
(1)除了司马迁、班固,请写出文段中提及的另外两位史学家的姓名。(2分)
答案:范晔、陈寿。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苏洵的史评结论。(3分)
解析:在理解原文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不是评论。
答案:前辈史家各有失误,完美的修史人才很难得;后代史家应以前人教训为鉴,不要只停留在批判指责的程度上。
参考译文:陈寿写三国志,魏用纪而吴、蜀用传。三国鼎立而称帝,魏不希望有吴、蜀存在,就好像吴、蜀不希望有魏存在一样。陈寿唯独称魏为帝而以臣子看待吴、蜀,吴、蜀对于魏为什么这样呢?这是陈寿的失误啊。唉!班固指责司马迁的失误,而班固也没有做得准确。范晔指责班固失误,可范晔更失误,到了陈寿又如此。史学上的人才实在难得啊,后来的史学家们应该以此为鉴,不要只是指责他们啊。
7.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题。(5分)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节选自《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1)本段之中,有一著名成语是 。(1分) 答案: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2)请你结合韩信忍受胯下之耻,谈谈对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解析:在老子这里,“勇”和“敢”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词汇。从对比中分析自己的理解。
答案:此处的“勇”绝非匹夫之勇,逞一时意气而不顾后果的行为绝不是“勇”,而是“敢”的否定。“勇”之所以为“勇”,在于谨慎与顺应,故而才能够全力以赴,能够专注地做事。而将勇气建立在妄为蛮干的基础上逞强使气,往往就会招致杀身之祸。所以,“勇”和“敢”之别在本质上其实就是柔与刚的区别。就像韩信忍受胯下之耻之后说:“我其实并非真的怕他,而是没有杀他的道理,如果就因为计较些许小事而杀人,那我也不过就是个莽撞的匹夫罢了,还哪里会有我的今天呢?”由此可以看出,这些观点的提出是与老子所尊崇的柔能克刚,弱能胜强的观点密切相关的。(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勇于坚强就会死,勇于柔弱就可以活,这两种勇的结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有道的圣人也难以解说明白。自然的规律是,不斗争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善于应承;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坦然而善于安排筹划。自然的范围,宽广无边,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 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各题。(5分)
子墨子言: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