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流图的基本图形元素:
1) 加工(转换):输入数据经加工变换产生输出。
2) 数据流:沿箭头方向传送数据的通道,一般在旁边标注数据流名。 3) 存储文件(数据源):表示处理过程中存放各种数据的文件。 4) 源,潭:表示系统和环境的接口,属系统之外的实体。
6、模块的耦合性和内聚性是衡量软件的模块独立性的两个定性指标。
内聚性:是一个模块内部各个元素间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的度量。
按内聚性由弱到强排列,内聚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偶然内聚、逻辑内聚、时间内聚、过程内聚、通信内聚、顺序内聚及功能内聚。
耦合性:是模块间互相连接的紧密程度的度量。
按耦合性由高到低排列,耦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内容耦合、公共耦合、外部耦合、控制耦合、标记耦合、数据耦合以及非直接耦合。
一个设计良好的软件系统应具有高内聚、低耦合的特征。
在结构化程序设计中,模块划分的原则是:模块内具有高内聚度,模块间具有低耦合度。
7、程序调试的基本步骤:(1)错误定位 (2)纠正错误 (3)回归测试。
对软件主要的调试方法可以采用:(1)强行排错法 (2)回溯法 (3)原因排除法。
8、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
1、数据、数据库(DB)、数据管理系统(DBMS):一种系统软件,负责数据库中的数据组织、数据操纵、数据维护、控制及保护和数据服务等,是数据库的核心。
数据库管理系统功能: 1)数据模式定义 2)数据存取的物理构建
3)数据操纵 4)数据的完整性、安生性定 5)数据库的并发控制与故障恢复 6)数据的服务
数据库技术的根本目标是解决数据的共享问题。 2、数据库系统的发展
数据库管理发展至今已经历了三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和数据库系统阶段。 3、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特点:(1)数据的高集成性。 (2)数据的高共享性与低冗余性。 (3)数据独立性 (4)数据统一管理与控制。
(数据独立性一般分为物理独立性与逻辑独立性两级。
物理独立性:物理独立性即是数据的物理结构(包括存储结构,存取方式等)的改变,如存储设备的更换、物理存储的更换、存取方式改变等都不影响数据库的逻辑结构,从而不致引起应用程序的变化。
逻辑独立性:数据库总体逻辑结构的改变,如修改数据模式、增加新的数据类型、改变数据间联系等,不需要相应修改应用程序,这就是数据的逻辑独立性。)
11
4、数据库系统的内部结构体系 (1)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
1)概念模式:数据库系统中全局数据逻辑结构的描述,是全体用户(应用)公共数据视图。 2)外模式:也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它是用户的数据视图,也就是用户所见到的数据模式,它由概念模式推导而出。
3)内模式:又称物理模式,它给出了数据库物理存储结构与物理存取方法。内模式的物理性主要体现在操作系统及文件级上,它还未深入到设备级上(如磁盘及磁盘操作)。内模式对一般用户是透明的,但它的设计直接影响数据库的性能。 (2)数据库系统的两级映射:
1)概念模式/内模式的映射:实现了概念模式到内模式之间的相互转换。当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发生变化时,通过修改相应的概念模式/内模式的映射,使得数据库的逻辑模式不变,其外模式不变,应用程序不用修改,从而保证数据具有很高的物理独立性。
2)外模式/概念模式的映射:实现了外模式到概念模式之间的相互转换。当逻辑模式发生变化时,通过修改相应的外模式/逻辑模式映射,使得用户所使用的那部分外模式不变,从而应用程序不必修改,保证数据具有较高的逻辑独立性。
9、数据模型
2、实体联系模型及E-R图
1)实体集:用矩形表示 2)属性:用椭圆形表示 3)联系:用菱形表示。 4)实体集与属性间的联接关系:用无向线段表示。 5)实体集与联系间的联接关系:用无向线段表示。
3、数据库管理系统常见的数据模型有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三种。
10、数据库设计方法
(1)数据库设计阶段包括:需求分析、概念分析、逻辑设计、物理设计。 (2)数据库设计的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任务:
1)需求分析阶段:这是数据库设计的第一个阶段,任务主要是收集和分析数据,这一阶段收集到的基础数据和数据流图是下一步设计概念结构的基础。
2)概念设计阶段:分析数据间内在语义关联,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数据的抽象模型,即形成E-R图。
3)逻辑设计阶段:将E-R图转换成指定RDBMS中的关系模式。
4)物理设计阶段:对数据库内部物理结构作调整并选择合理的存取路径,以提高数据库访问速度及有效利用存储空间。
11、根据笛卡尔积的定义:有n元关系R及m元关系S,它们分别有p、q个元组,则关系R与S
经笛卡尔积记为R×S,该关系是一个n+m元关系,元组个数是p×q,由R与S的有序组组合而成。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