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
本科课程考试论文
论文(设计)题目 浅论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征
学 生 xxx 完成日期 xxxx
培 养 单 位 四川农业大学 指 导 老 师 xxx 学 院 xxxxx
班 级 xxxx 专 业 xxxx
学 号 xxxxx
浅论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征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它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原则,那熔传统建筑、文学、书画、雕刻和工艺等艺术于一炉的综合特性,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享有很高的地位。中国古典园林将山、水、建筑和花木高度融合,将自然与人和谐统一,借助诗歌绘画进行审美点化,创造出“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本文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四个艺术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天人合一:艺术特征
Some views on the Artst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lassic Gardens [Abstracts]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has a long history, it is that \the people make, Naturalism\art principle that fused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literature, painting, sculpture and crafts art in a furnace combination of properties in the world landscape unique in the history , enjoy a high status.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will be mountains, water,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d degree of integration, the harmony of nature and man, with poetry Painting aesthetic attunement, create a \the realm of art, with a distinctive artistic features. In this paper,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Art features four brief analysis.
[Key words]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Heaven:Artstic Characteristics
中国古典园林融建筑、绘画、书法、园艺、文学为一体,将人为的环境与自
然结合,集中呈现以下四个方面的艺术特征。
1.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国古典园林从整体倾向上看,总是尽量地亲近大自然和融入大自然,避免生硬的人工斧凿的痕迹而追求浑然天成的美。这种通过精心创设而达到的自然天成的美感效果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造园原则,即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1.1 “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是这一特征的思想基础
中国人自古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人在与自然保持亲和、相互交融的关系中,很早就发现了自然美并对其有着独特的鉴赏力。如道家主张“以人合天”的思想,提出“法自然”,“法天贵真”,认为只有顺应、回归自然,进入“天合”状态,才能达到常乐的至境;儒家追求天道,“以天合人”, 重在探求人的生命和生存之道;中国佛教的典型禅宗认为,“人既在宇宙中,宇宙也在人心之中,
【1】人与自 然并不仅仅是彼此参与的关系,更确切地说两者是浑然如一的整体”
(p45)
可见,中国的古代哲学宣扬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以“天人合一”为最高
理想,这种观念是“中国古人对大自然怀有的强烈感情,反映着中国迎合大自然的传统生存方式和精神。可见,中国的古代哲学宣扬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以“天人合一”为最高理想,这种观念是“中国古人对大自然怀有的强烈感 情,反映着中国迎合大自然的传统生存方式和精神境界:注重天地万物间的相互关系对人的显示作用,以及他们各自表现出的自然属性对人类精神的启 示,崇敬天就是崇敬大自然和它对生命的滋养;获取天地生机来追求自身的繁茂,与大自然
【2】(p46)和谐共存,万物生命同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生生不已。”所以,“天
人合一”这样一种体验人与自然契合无间的精神状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并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史,渗透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领域,当然也包括中国古典园林文化。
1.2 “因地制宜,自然天成”的造园原则是这一 特征的具体表现
自然天象虽然不能为人把握,但造园艺术家却善于因借,巧于组景,因地制宜,做到“风花雪月,招之即来,听人驱使,作出境界”。所谓“因地制宜”就是在造园相地选址时,充分利用自然山水中地形地貌的有利因素,经过匠心独运的构思立意,将称为中国园林传统四大造园要素的山石、流水、建筑和植物进行有机组合,并且布局灵活,变化有致,使得全园景观协调统一。不过,中国古典园林虽然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但决非简单地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萃取、抽象和概括,是大自然的一个缩影,是自然美的内在秩序的再现。它虽仍是一种人工创造,但这种创造不违背自然的天性,而是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地表现着自然。
2. 写意性的创作方法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重视写意手法的运用,它不过分追求和拘泥于对实物形象的摹写,而是赋予有限形象更深远的寓意,创造出一种含蓄幽深的美。 2.1山水写意
山石和水体一方面与真实的自然山水相联系,具有自然美的物质属性;另一方面,它们又与人们精神上的林泉之乐相联系,具有精神寄寓的意义。因此,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山石、水体是构景写意的关键因素。山石,表现文人们的山野情趣,水代表了一种清澈空明、一尘不染的清净状态,具有“流水鉴禅心”的意
味。所以,水体之清代表人精神的高洁,可将人们的情趣引入到宁静无碍的境界。 2.2建筑写意
园林建筑为了与园林主题相一致,往往通过造型表现出浓郁的写意色彩。如苏州曲园,建筑布局 造型好象篆书的“曲”字;苏州北半园,亭台楼池均以“半”为特征。最具写意特色的是一种意构的旱船,它们的外观基本上看不出画舫的形象,只是以狭长的内部空间或支摘窗等勾起人们对船舱的联想。
3. 象征性的表现手法
3.1思想基础
中国造园的美学观念是“自然的人格化”,这种观念主要来自于儒家的“比德”思想。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将自然美与道德联系在一起,认为 自然山水之所以惹人喜爱,是因为它们具有某种和人的精神品质相似的品性。因此,在园林布局中保持事物的自然形态,可追求其审美意义的高洁;强化它们的天然属性,可以展示其独特的品味。 3.2表现形式 3.2.1植物
通过植物的外在形态,可以加重植物自身的某些特性带给人们的启示,让人产生联想,并由“移情“作用而使人们受到积极的感染和鼓舞。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对花草树木就有非常精细的观察力和审美力,对花的美质——姿态、色香、神韵等都有着极细微的品鉴,并常借“花品”来暗喻“人品”。
【3】(p71)“与菊同野”。“编篱种菊,因之陶令当年”对菊的欣赏,千百年来承继着
陶渊明的诗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情怀是人们爱菊、赏菊的主要原因。 3.2.2山石
山石质地坚硬而重实,其“骨力”之美,是古人所一向崇尚的刚健生命力的象征,如太湖石的孤峰独峙,主要由于体现出人格意义上的阳刚之气而深受 青睐;所谓“石可破,不可夺其坚”则象征着人们追求的坚定不移的气质;历经酷暑寒冬依然形状如初,体现了人们忠贞不渝的精神。因此,才有山石“瘦、透、 漏、皱、丑”审美标准的提出与审美趣味的培养,使原 本无生命的山石经由人工琢磨而显得空灵有生气。同时,对丑石的鉴赏,在丑中见雄、丑中见秀、丑中
见 文,使中国人对园林山石的审美达到了更深邃的层次和境界,其所欣赏的实际上已不再是山石表面上的美和丑,而是在近乎滑稽、丑怪的感受之中所领悟 到的属于人之生命原朴层次的一种气质。
4.诗情画意的意境创设
对于意境的追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由来已久。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就是园林意境的创设和欣赏。意境首先是中国古典诗画的美学范畴。中国自 古以来就有“诗画同源”的说法,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和画意总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古代的造园艺术家往往又是画家或诗人一类的文人雅士,因此中国古典园林很早就是按照诗和画的创作原则行事的,重视神似与韵味,追求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朴实无华的气质和情操,展现一种朦胧、含蓄的美,最终达到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中国古典园林内的匾额、楹联、诗文、碑刻不仅是一种能烘托园景主体、形成 古朴典雅气氛的装饰,同时又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运用于意境鉴赏指引,记述典故、命名点题、抒情喻志,对园林景象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苏州拙政园“与谁同坐轩”,留园“长留天地间”,怡园“可自怡斋”,既传达出思想情感的艺术形象,又吐露出作者的心声和造园的意匠。作为造园者,文人士大夫将自己的苦乐悲欢,种 种情感、志向、意趣投射到造园景物的塑造中,潜埋在园林景观的间架中。作为游赏者,在其品鉴过程中,时常把自己的情感投射于景物之中,触景生情,体悟出独有的审美境界。换句话说,园林创作者凭借联想和想像,以自然山水为基础进行创造性的审 美活动;欣赏者则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凭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以及文字信息,在观、品、悟中丰富园林景象,参与园林景象的再创造和园林意境的开拓。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四个方面艺术特征的概括和分析,可以看出它是由山水、建筑、花木等合成的综合艺术体系,充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准和审美价值。而且,它并非简单模仿自然或再现生活美,而是以丰富的形体结构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传达出中国人独特的人文观和审美精神,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体现。
【参考文献】
[1]洪修平,吴永和.禅学与玄学·玄理与禅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1) [2]王蔚,史箴.与天对话——略析中国园林的传统文化基因.新建筑[J],1997,(2). [3]计成著,陈植释.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