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也指出过度的悲哀而导致伤身,厌世等情绪,无疑是符合生命自身逻辑的,所以,中国人传统的情感表现也往往较含蓄而忌直露,较内敛而少宣泄。这种独具东方式的行为方式在其他众多导演的表现手法中常有体现,例如电影《林家铺子》《早春二月》《青春之歌》等。
然而,不光是光与影的运用,从表演上还有人物动作,如结尾处,妹妹和嫂子牵手的动作,处处具有戏曲程式的特征,可谓一动一静极其具有韵律感。虽然演员的表演方式也是导演拍摄所设定的一种创意,他支配着演员的行为,同时演员又是第一时间与观众见面,产生沟通的因素,所以影片中角色的表演方式也是东方式的行为方式最好的体现,但此处不过多论述。
四.长镜头美学原则
分析一部电影的语言特征与其所受的影响,不得不提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镜头”的运用,镜头的运用方式直接表现了一个导演的艺术心性,导演的摄影机就好比作家手中的笔一样,艺术受众的读者将随着导演的镜头而进行思考。
《小城之春》中有片段,玉纹与沈承璋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着走着,两人就靠在了一起,然而又自动分开各自走各自的,这样来来回回一共两次,两人犹豫不决,又难以抗拒心心相吸,虽然二人均有想要在一起的冲动,却又因为传统道德的束缚而保持距离,一次简单的散步就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表现的淋
漓尽致,而此时,导演费穆并没有过多的运用镜头语言去描述,而是使用一种静态的旁观者的方式,一个固定式的长镜头去沉静的讲述,诉说,镜头的长度也随着角色的走远而结束,这种电影语言的记录方式,让观众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去猜测剧中人物的心理状态。长镜头的美学特征既是为了更好的传达故事,还能够从侧面表现出导演的艺术创作意图,反而观之,如果将镜头放在前面?或是用一个动态的跟镜头呢?效果可想而知,都不如这样一个静态的固定远景来的效果更加隐晦。
《小城之春》中的镜头深入人物复杂矛盾的心理,凝练且节奏舒缓,韵味深长,各种艺术元素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成为其具有东方传统美学根源的研究。
结语
电影《小城之春》于1948年,新中国成立前一年的出现以及影响力,在我国电影界乃至全世界都有很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从电影导演层面去分析,还是从电影所传达的精神内涵探讨,都值得后世的电影学者们去细细考量,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作品。中国文化很注重“圆”“中”这几个字,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按照这样的路径去流动,对于《小城之春》的分析,还可以放眼扩大到对人性佛性的分析,由于分开而至的感伤,由于战胜过去,继往开来的美好幻想,这是一种疲惫奋斗之后的哀伤感,都可以归于中国
人的心性研究里面去。该论文专注从电影叙事手法层面讨论,并为过多从该角度去叙述,希望日后可以加强论文的思考层面,完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