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设背景
(一)国家政策要求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人能够健康成长并幸福生活的一项重要素质。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黄金阶段,它是个体发展、发育最富特色、最宝贵的时期,然而这个时期也是人生的“危险期”。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在生理上出现了急剧的变化,生理变化是心理变化的物质基础,这必然给他们的心理活动带来巨大影响。
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发展性心理困惑;严重的心理问题会继而引发校园危机等事件,如校园暴力、自杀自残、未成年人犯罪等,不仅影响学生个体的人生轨迹,也给家长带来沉重的打击,同时还严重影响学校的社会形象、招生升学等。
因此,在中小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也是社会素质发展要求的核心。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各种文件,指出了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要求:
全国各地区政府针对以上文件的实施与落实出台各类指导文件,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工作的具体要求及执行方案。
2013年5月,北京市海淀区出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制定了“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等未来三年的重点工作。
2014年7月,山东省、安徽省等地教育局陆续下发争创省级青少年理健康教育特色校的通知:推行适合各省市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2015年11月,四川省南充市政协下发关于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高度概括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剖析根本原因,并对学校、家长、社会等多方面,做出详细建议。
2017年2月,福建省光泽县教育局下发了2017年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意见:对全年的各级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研工作进行详细地部署。
以上部分国家政策及各省市地区的部分指导文件,基于目前青少年群体的发展性心理问题,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近几年来,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如火如荼,纷纷探索科学、系统的教育模式。
(二)联合家长、老师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社会及学校负面影响导致学生心理畸变
现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上的满足,而且互联网的发展普及也使得各种价值观念、各种冲击不断向中小学生袭来,此时中小学生还不具备明确的分辨能力,往往会受到不良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
其言行对学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却往往因为工作压力过大、情绪失控、自身人格问题等,将自己的负面情绪施加到学生身上,对学生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做出一些伤害学生的事情,不仅毁坏了学校的名誉,也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普遍存在盲点
此外,学生最信任、最依赖的家长往往因为不当的教养方式不断地伤害学生的身心,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有专家指出青少年九成心理问题来源于家长,家长由于过度溺爱或者因为工作忙等对子女关心不够极易对孩子的性格造成负面影响,同时由于家长对子女普遍期待较高,尤其是中高考前后过度攀比、极度敏感,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同时不良的家庭暴力、离婚和体罚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大伤害。
据调查结果显示:55.3%的学生平时很少或不主动和父母沟通交流,家长也不太注意孩子的精神状态;53.2%的家长最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及行为最关心的只占25.1%。另外一些复杂多样的家庭背景环境,如亲子关系冷漠、父母溺爱、家庭暴力、突发事故、父母离异等,对青少年的人格形成及身心发展同样容易起到负面的作用。
3、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够关注
部分教育者缺乏对青少年同样是一个独立个体的认知,往往存在“小孩子没有什么烦恼”、“学生最重要的就是成绩”等不合理观念,缺少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当遇到具体问题时也缺乏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
因此若要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联合教师、家长和社会力量,为家长普及正确的亲子常识和教育方法,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共同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心理环境,共同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的深入和有效性。
(三)新教育新形势
新高考的政策改革,带来了新的人才培养希望也带来了新的教育挑战,在“3+3”高考政策的全国普及趋势下,高中生入学不久后即面临着高考科目的选择,这种提前的决策,会给学生、家长带来很大的迷茫、困惑和选择压力。
因此,开展形式丰富的职业生涯指导及教育、提升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帮助学生及家长选择合适专业也成为学校育人工作的一个新课题。
二、建设规划
(一)建设原则
科学性: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应遵循科学的心理学思想和方法,突出可控制性、可验证性。
实用性:心理辅导室配备的软硬件设施要符合学校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的实际需要。
安全性:心理辅导室所配备的工具、器材要充分考虑到安全性,应避免对学生造成生理或心理伤害。
(二)建设效果
1.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
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工作,也是重点工作和长期工作,若心理课程开展得有声有色,则不仅真实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精神面貌,也有利于展示学校的良好形象,有利于在各项心理健康教育评比活动中,赢得关注。
2.团体心理测评和心理健康普查
通过心理测评,可以帮助学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让心理老师比较科学、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开发心理潜能,为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心理课程等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筛选排查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
3.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和个案辅导。
通过个体的心理疏导、沙盘游戏的投射及治疗、减压放松的训练等,以改善学生个体的焦虑、抑郁和恐惧等情绪,减少过激行为的发生。
如果本校的心理老师不能为学生个体提供干预方案,可将个案转移到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或医院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4.开展青春期的情绪教育
通过对学生采用情绪教育,可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集体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维持学生之间以及师生间的和谐人际关系,通过长期的多种方式的情绪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形成合理的认知;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