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世界发展的总趋势
23.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是指矛盾的 ( )
A.同一性 B.斗争性 C.统一性 D.辩证性 24.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 A.变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25.“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这段 话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 )
A.矛盾普遍性原理 B.运动发展的原理 C.普遍联系的原理 D.矛盾特殊性原理
26.“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句话突出强调的哲学原理是 ( )
A.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C.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D.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27.“和谐社会”理论的直接的辩证法依据是 ( ) A.矛盾普遍性原理 B.矛盾特殊性原理 C.矛盾同一性原理 D.矛盾斗争性原理
28.“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 ( )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特殊性 D.矛盾的同一性
29.“脱离人体的手,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手。”这句话说明 ( )
A.部分依赖于整体 B.研究部分毫无意义
C.整体与部分毫不相干 D.要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之外去研究事物
30.“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做事情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 ( )
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 B.对人是否有利
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31.“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 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这段话告诉我们 ( )
A.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 B.要懂得对事物进
行矛盾分析
C.要学会解决不同矛盾用不同的方法 D.要抓住主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32.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33.“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 ( )
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34.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 ( )
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 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
3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 ( )
A.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B.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曲折
性
C.既肯定又否定 D.既前进又倒退 36.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 )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37.看事物,既承认“非此即彼”,也承认“亦此亦彼”,这是 ( )
A.辩证法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诡辩论观点 D.不可知论
38.关于度的正确表述是 ( )
A.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B.度是保持事物量的稳定性的界限
C.度是事物转化过程中的一个关节点 D.度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周期
39.“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 ( )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4D.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一种( )
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 B.折衷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绝对主义的观点
41.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 )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42.“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
C.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D.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
43.“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式是 ( )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到具体 D.实践到认识
44.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 )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