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共识》要点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共识》要点

脑小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的脑部血管疾病,隐匿起病、缓慢发展、部分可急性发作。临床表现复杂,诊断比较困难,容易造成诊断和治疗上的混乱。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脑小血管病临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认识有了显著提高,脑小血管病的诊断率也明显增加。

脑小血管病定义

脑小血管病是指由于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皮质下白质病变、脑微出血和微梗死。

脑小血管病病因

按照脑小血管病的病因可将其分为6大类: ①小动脉硬化也称为年龄和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小血管病,其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年龄、糖尿病以及高血压,其中,高血压的相关性最为明显;②散发性或遗传性脑淀粉样血管病;③其他遗传性小血管病;④炎性或免疫介导性小血管病;⑤静脉胶原化疾病;⑥其他脑小血管病。本文主要阐述第一和第二类脑小血管病,其他类型的脑小血管病可参照相关的指南或共识建议。

流行病学资料

在我国,脑小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腔隙性梗死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5%~50%,而脑出血占所有类型脑卒中的25%,显著高于西方国家。脑小血管病的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另一方面,脑小血管病引起的脑卒中复发率较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卒中复发率略低。

发病机制

脑小血管病可以累及小动脉、毛细血管以及小静脉,以穿通动脉受累最为常见。此阶段没有临床症状,核磁共振检查显示为脑白质病变。

严重的小血管病变会导致血管壁损伤、微小动脉瘤形成或者淀粉样物质沉淀,局部发生炎性改变、血管壁破坏、血浆成分渗出,表现为显微镜下微出血,病灶大小为0.5~5.0mm,常为多发,不伴有临床症状。

脑的小血管病进一步发展可破坏血脑屏障,造成局部炎性反应,血管自动调节功能丧失,脑血流量下降,导致严重性局部缺血,灰白质完全坏死,临床表现出腔隙性脑梗死症状。

脑小血管病急性发作的另一类型是小血管破裂,引起脑出血,与高血压相关的脑出血多位于内

囊、外囊、脑桥或者小脑半球。

脑小血管病引起的腔隙梗死、脑出血、白质病变、微出血和微梗死可以共存在同一个体内。

脑小血管病临床表现

脑小血管病急性发作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或者脑实质出血。

慢性脑小血管病变主要依靠神经影像学来进行诊断,突出表现为脑白质病变或者脑微出血。临床缺乏特异性表现,可以没有症状。严重的脑白质病变可以引起认知功能下降(血管性痴呆)、抑郁、步态障碍、吞咽和排尿功能异常。

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检查

脑小血管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起病形式可急可缓,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包括脑小血管结构和功能检查。

一、磁共振成像(MRI)

MRI是目前检测脑小血管病最重要的工具。

MRI的标志性改变为新发小的皮质下梗死、腔隙、白质高信号、血管周围间隙以及微出血。此外,脑萎缩也被认为与脑小血管病有关。

(一)新发小的皮质下梗死

新发小的皮质下梗死定义为:显示穿支动脉供血区的新发腔隙性梗死,引起相关临床症状。

(二)可能为血管起源的腔隙

可能为血管起源的腔隙定义为:圆形或卵圆形,直径为3~15mm,分布于皮质下,充满与脑脊液相同的信号,与穿支动脉供血区陈旧梗死或者出血相关。

(三)可能为血管起源的白质高信号

可能为血管起源的白质高信号定义为:脑白质异常信号,病变范围可以大小不等,在T2或T2-

FLAIR序列上呈高信号,T1呈等信号或低信号,取决于序列参数和病变的

严重程度,其内无空腔,与脑脊液信号不同。

(四)血管周围间隙

血管周围间隙定义为:包绕血管、沿着血管走行的间隙。

(五)脑微出血

脑微出血定义为:在T2*GRE和其他对磁化效应敏感的序列显示出以下变化:①小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均质性、信号缺失灶;②直径2~5mm,最大不超过10mm;③病灶为脑实质围绕;④T2*GRE序列上显示高光溢出(blooming)效应;⑤相应部位的T1、T2序列上没有显示出高信号;⑥与其他类似情况相鉴别,如铁或钙沉积、骨头、血管流空等;⑦排除外伤弥漫性轴索损伤。

(六)脑萎缩

脑小血管病引起的脑萎缩指的是脑体积减少,但与特定的、大体局灶性损伤如外伤和脑梗死无关。不包括脑梗死所致的局部体积减少。

(七)脑微梗死

9c3g08ov8e3xy6q955p40ne2d1fovz0148n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