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外渗的定义

静脉用药期间,药液从血管漏出进入血管周围组织。 输液外渗发生率

外渗可以发生在外周及中心静脉,也可发生于任何种类的注射通道装置,包括隧道及非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植入泵、甚至骨内和硬膜外的输液方式。据统计,外周静脉化疗药物的外渗发生率为0.1-6.5%。其中,58%的外渗发生于小儿(Camp-Sorrell,1998)。中心静脉外渗发生率为0.3-4.7 %(Schulmeister and Camp- Sorrell, 2000)。 外渗的分类 发泡剂为:对组织有危害,如果进入周围组织,可引起组织损伤的溶液,包括化疗药,某些电解质溶液,放射照影对比媒介,血管加压素等。发泡剂与非发泡剂的区别:就是药物外渗后是否引起组织坏死,例如氯化钠深处,一般不会引起组织坏死。

外渗分类--按照药物发泡性能分:

a. 非发泡剂引起的外渗:即非发泡剂由于粗心用药而进入周围组织所引起的外渗。

b. 发泡剂引起的外渗:即发泡剂由于粗心用药而进入周围组织所引起的外渗。 化疗外渗的分类及特点--按照是否与DNA结合分为:

a. 不与DNA结合的化疗外渗:立刻产生损伤,代谢迅速。愈合快。外渗面积大时需要手术。如:长春碱类损伤不向深度发展,3-5周愈合。

b. 与DNA结合的化疗外渗:不但立刻产生损伤,而且毒性进入深部组织,毒性的作用时间长。由于化疗药物与组织细胞的DNA结合,使这些细胞丧失了自身愈合的能力。常见的如:氮芥、阿霉素。 外渗的临床表现 1) 疼痛:程度为中度或重度疼痛,性质通常为烧灼痛、刺痛。局部出现红、肿。穿刺导管无回血。(并不是所有以上症状都出现) 2) 水疱:局部可出现水疱。 3) 皮肤发黑变硬:发黑变硬的皮肤下溃疡可能已经形成。 4) 当厚的表皮坏死时,创面苍白,毛细血管缺血,创面逐渐形成干黑色结痂。 5) 溃疡早期不明显,当损伤后的1-2周结痂脱落溃疡的空洞即表现出来。典型的溃疡为:基地面坏死的、黄色纤维坏死,周围为红色的边缘。 外渗的临床分级 a. 0级:没有临床表现。

b. 1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1英寸(2.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c. 2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在1到6英寸之间(2.5-1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d. 3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小处直径大于6英寸( 15厘米),皮肤发凉,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可能有麻木感。

e. 4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皮肤变色、有淤血肿胀,水肿范围最小处直径大于6英寸( 15厘米) ,可凹性水肿,循环障碍,中等到重等程度的疼痛,任何容量的血制品、刺激性、腐蚀性液体的渗出。 外渗的后果 1) 病人将经历精神上的痛苦,肉体上的创伤:设置需要清创术、植皮等修复。 2) 病人、家属及医护人员的压力及担忧。 3) 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增加。 4) 延长了病人经历治疗的时间。 5) 病人原有的治疗被推迟或中断。 6) 经济负担增加。 四级医疗事故:局部注射造成组织坏死,成人大于体表面积2%,儿童大于体表面积5%(2002年)临床少药引起高度重视。

的危险因素(六个方面) 1.外渗的危险因素----病人

a、 婴幼儿——外渗常见的病人许多外渗发生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严重外渗小儿多于成人,婴幼儿肢体固定困难, 外渗后,难以作出疼痛的表达,容易造成严重的外渗。

b、 老年人——行为失控导致注射针头容易移位。老年人的自身条件使痛感减低,反应迟钝。 皮肤松弛、静脉脆弱、全身状况衰老可增加外渗的可能,早期不易发现外渗,发现时较晚。 c、 无法沟通的病人——接受麻醉的病人、使用镇静剂或处于昏迷状态的病人、中风、瘫痪的病人出现外渗不适症状不能表达,只有通过严密监护检查发现。 2.外渗的危险因素----药液 许多化疗药物外渗进入周围组织比血管中刺激性更强。 a、 发泡性药物:放线菌素D、柔红霉素、阿霉素、表阿霉素、丝裂霉素、长春新碱、长春地新、诺维本、卡莫司汀、氮芥等。这些药物损伤大、后果严重。 b、 非发泡性药物分为:

1) 强刺激性:足叶已甙、顺铂、甲氮米胺、紫杉醇。 2) 中等刺激:甲胺喋呤、米托蒽醌。

3) 无刺激:门冬酰胺酶、博来霉素、卡泊、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氟尿嘧啶、阿糖胞苷、塞替派、巯嘌呤。 4) 易引起组织坏死的非化疗药物

5) 抗生素:氯霉素、庆大霉素、青霉素、万古霉素。 6) 电解质:氯化钙、葡萄糖酸钙、氯化钾、碳酸氢钠。 7) 血管加压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 8) 其它:氨茶碱、大于10%葡萄糖、安定、苯妥英、照影剂、静脉营养液。 3.外渗的危险因素----疾病 a. 癌症:反复接受化疗病人的静脉脆弱,难以穿刺。静脉穿刺部位与放疗部位相同时。避免这些部位静脉穿刺。发生外渗后,在其他部位再接受化疗可能会使原来外渗部位组织损伤加重。乳房根治术、腋窝手术、淋巴结清扫破坏了肢体循环,使血流减少,可使输液从静脉穿刺处渗出。 b. 外周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可使静脉血流减少,输液外渗。静脉血管组织弹性差的也容易。 c. Raynaud’s现象——动脉痉挛可影响外周循环,减低静脉血流。 d. 糖尿病——外渗时外周神经不能感受到疼痛,造成很严重的外渗。 e. 上腔静脉综合征——静脉压的升高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潜在危险。 f. 反复静脉注射及输液——可导致血栓性静脉炎,静脉通畅受限。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外渗的定义静脉用药期间,药液从血管漏出进入血管周围组织。输液外渗发生率外渗可以发生在外周及中心静脉,也可发生于任何种类的注射通道装置,包括隧道及非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植入泵、甚至骨内和硬膜外的输液方式。据统计,外周静脉化疗药物的外渗发生率为0.1-6.5%。其中,58%的外渗发生于小儿(Camp-Sor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c2ii0bjf079ew80o94h77xpo584e200qxq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