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源头
传说时期的文学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字的产生诗乐舞紧密结合
第二节 先秦文学的形态
文史哲不分成熟的文学作品的出现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第三节 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由巫到史贵族文学的兴起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
第四节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化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楚国文化与楚辞
第一章 上古神话
第一节 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出图资料和文献资料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
第二节 中国神话及其蕴含的民族精神
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反抗意识
第三节 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以及观物、以己感物具体、形象的思维情感体验隐喻和象征
第四节 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神话历史化神话发展为仙话神话作为文学的素材神话原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二章 诗经
第一节 诗经的编订和体制
诗经的编订风雅颂用诗和传诗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
祭祖颂歌和周祖史诗农事宴飨怨词战争徭役婚姻爱情诗经现实精神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特点
赋比兴的手法句式和章法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
第四节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抒情诗传统风雅与文学革新比兴的垂范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
第二节 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左传的成书左传的蓄势特征左传的记言文
第三节 国语的文学成就
成书体制记言为主记事为辅
第四节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成书过程纵横家思想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辨丽横肆的语言艺术
第五节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为史传文学直接祖述散文创作的楷模奠定了小说的叙事传统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一节 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对话体和寓言体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
第二节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孟子和孟子一书缜密纯熟的论辩技巧气势浩然的文风
第三节 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庄子和庄子一书寓言为主的创作手法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 形象恢诡的论辩富有诗意的语言
第四节 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
严谨详密的论证犀利峭刻的议论根植现实的语言
第五节 先秦说理文的历史回响
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和形象化的说理方式影响后世的创作风格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语言范式
第五章 屈原和楚辞
第一节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多种文化的交融战国晚期楚国的政治形势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屈原的生平和思想楚辞的含义楚辞的编纂和屈原作品的真伪
第三节 离骚
离骚解题忠君与爱国美政理想与身世之感高洁坚贞的人格形象
香草美人:象征和意境形式和语言
第四节 屈原的其它作品
九歌的巫祭文化背景缠绵哀婉的风格对唱的形式与戏曲的因素九章的记事、抒情与写景天问与招魂
第五节 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
宋玉等楚辞作家屈原人格力量的垂范楚辞等艺术形式的影响
第二编秦汉文学
绪论
第一节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
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献纳辞赋的风气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 游学游宦的兴盛
第二节 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包括宇宙、总览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理想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批判与赞颂的更迭文人的独立与依附 从浪漫到现实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相互促进
第三节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作家群体中的经师儒士铺张扬厉的文风和繁琐的解经习气
文学的重模拟和经学的固守师法家法文学和经学的从繁到简经学与汉代文学思潮
第四节 汉代文学样式的变化及分期
赋的多源性辞赋的分工与河流从史记到吴越春秋五、七言诗的孕育 汉代文学的分期
第一章 秦及西汉散文
第一节 吕氏春秋
成书过程及体例平实畅达的文风丰富多彩的寓言
第二节 李斯的散文
辞采繁富的谏逐客书体质独特的刻石文
第三节 贾谊的政论文
从陆家到贾谊过秦论的战国策士遗风从贾谊到晁错
第四节 淮南子及其它散文
淮南子的铺张扬厉和浪漫风格董仲舒、刘向的策对叙录西汉散文的演变
第二章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第一节 骚体赋及九体
贾谊与汉初骚体赋大赋与骚体赋的相辅相成依傍屈原的系列九体之作 招隐士和长门赋
第二节 枚乘和七体
梁园文人群体枚乘独步七发奠定汉大赋体制七体作品的陆续出现
第三节 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
文学中心由地方向中央的转移子虚赋上林赋的创作 帝国形象、一统观念和时代精神浪漫的巨丽之美
第四节 杨雄四赋
杨雄四赋的创作理想精神和人文意蕴讽谏意图与实际效果的疏离 景物描写的主体趋靠和多维铺陈骚体功能的扩展
第五节 西汉其它赋家的创作
设词类作品的出现及流脉宣帝朝有关辞赋价值的讨论 洞箫赋的生命感应观念以悲为美的风尚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家乡景观与童年生活家学渊源与转益多师博览群书与漫游交往 从立言不朽到发愤著书
第二节 史记的叙事艺术
勾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 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对复杂时间和宏大场面的驾驭
第三节 史记的人物刻画
闾巷之人的入馔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
第四节 史记的风格特征
宏阔画面和深邃意蕴浓郁的悲剧气氛强烈的传奇色彩
第五节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传记文学的开端先秦文学传统的继承融汇人文精神的弘扬 后代散文、小说、戏剧与史记的渊源关系
第四章 两汉乐府诗
第一节 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和太乐乐府的兴废乐府诗的搜集与分类
第二节 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苦与乐的深刻揭示爱与恨的坦率表白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展现
第三节 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
生活镜头的选取故事情节完整曲折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叙事详略得当 寓言诗的创作
第四节 异曲新声与诗体演变
楚生与三言、七言体北狄、西域乐与杂言体从四言到五言
第五章 东汉辞赋
第一节 班固、张衡的京都赋
京都赋的缘起两都赋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劝百讽一结构模式的突破 空间方位调遣的别具匠心二京赋与两都赋的同异鲁灵光殿赋
第二节 述行赋和抒情小赋
抒发历史沧桑感的述行赋衰世、乱世和治世之探空间位移、时间顺序和感情脉络的契合抒情小赋的出现汉末小赋的批判精神和感伤情调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第一节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文学自觉的标志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从文体辨析到总集的编纂 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新的文学思潮
第二节 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乱世与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药与酒: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
第三节 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
士族与庶族的对立寒士的不平文学家族宗族与伦理
第四节 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摆脱两汉经学的束缚自然与真言意与形神魏晋风流:颖悟旷达真率之美从玄言到理趣
第五节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文人与佛教佛教对文学的影响:想象世界的丰富故事性的加强四声的发现与反切的产生词汇的扩大文学观念的多样化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建安、正始文学两晋文学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第一节 曹操与曹丕
学习汉乐府结出的硕果曹操的文坛领袖地位曹丕与七言诗
第二节 曹植
政治悲剧与诗歌才华的展现骨气奇高、辞采华茂五言诗的发展 后世诗人的认同
第三节 王璨、刘祯及蔡琰
七子之冠冕王璨仗气爱奇的刘祯陈琳、阮瑀等蔡琰与悲愤诗
第四节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
第五节 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阮籍咏怀政治抒情组诗的出现苦闷与旷达渊永的滋味与隐约曲折的风格嵇康与应决的诗
第二章 两晋诗坛
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政治漩涡中诗人们的浮沉逞才成为创作的目标繁缛:太康诗风的特征
第二节 左思、张协与刘琨
咏史诗的渊源与特征寒士的不平与抗争典以怨的诗风与建安风骨的再现 张协兄弟的诗刘琨的诗
第三节 郭璞的游仙诗
游仙诗溯源乖远玄宗与坎廪咏怀文采富艳寄托高远
第四节 王羲之与兰亭唱和
兰亭集序与兰亭诗兰亭诗的主题及审美价值文人雅集、诗酒唱和及其对后代的影响
第五节 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东晋文人的心态玄释合流心隐与适意:因循自然与玄理的阐发
第三章 陶渊明
第一节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以辞彭责令为界的前期和后期仕与隐的选择贫与富的交战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魏晋风流的代表
第二节 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
陶诗题材的分类中国文学的新题材:田园诗咏怀诗与咏史诗对前人的继承与发展行役诗中表现的苦闷赠答诗中表现的深情
第三节 陶诗艺术及其渊源
自然:陶诗的总体艺术特征日常生活的诗化情境事理的浑融平淡中间警策朴素中见绮丽陶诗的艺术渊源
第四节 陶渊明的散文集辞赋
五柳先生传中的自我形象归去来兮辞与文学中的回归主题桃花源记的理想模式
第五节 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诗人陶渊明的被发现士大夫的精神家园不为五斗米折腰酒与菊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第一节 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吴歌与西曲水乡景物与市井气息女性的吟唱清理缠绵的情调修辞特点 西洲曲
第二节 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
北方的景色与以鲜卑族为主的各民族风习社会题材的多方面表现 直率朴素刚健豪放木兰诗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第一节 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
从山水中寻找人生的哲理与趣味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从写意到摹像 从启示性到写实性谢灵运的山水诗及其地位山水诗在南朝的兴盛
第二节 鲍照及其创新
寒士的呼声奇矫、凌厉、险俗的风格对七言诗的贡献
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第一节 沈约、谢朓与永明体
永明体的兴起声律:诗歌创作中新的追求沈约的诗歌谢朓的诗歌 阴铿、何逊等
第二节 齐梁诗人集团
门阀制度下的家族文学士族优势的衰落与皇权中心的形成以宫廷为中心的诗人集团的形成诗人集团的三个中心: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梁代萧衍、萧统,萧纲诗人集团的活动方式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第三节 从市井到宫廷
南朝民歌从市井进入宫廷流行音乐的变化对诗风的影响宫体诗:对女性的审美关照女性生活、容貌、体态、服饰与器物的描写爱情心理的刻画辞藻与声色感官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