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2.马斯洛总结的自我实现者的特征 能够了解并跟上现实
能够接纳自己,别人和环境
能够超越环境,而不只是适应环境 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
入乡随俗但能够保持独立性,能欣赏生活的宁静 有个人的处事哲学和道德标准 社会兴趣广泛
能与他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并乐于助人 能够容忍他人,具有民主的风度 有幽默感,能够在生活中化解紧张 能够承受欢乐与悲伤的情感冲击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步骤
一.提出问题:两个方面:从理论中演绎出要研究的问题(个体集体主义文化和人格推论中国人比美国人在团体中跟容易达成一致)从实践中提出问题(中国1986到2001入世) 二.查阅文献
三. 选择研究方法1.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两个或多个因素之间的自然关系)正相关,负相关和零相关(身高 衣服颜色)优势:通常使用真实情境,更容易收集到资料(温度和犯罪的关系);劣势:通常因果关系是模糊的2.实验研究:人为安排两种或多种在同一维度上的不同情境,并把被试随机分配到这些情境中,然后探寻感兴趣的行为,并探寻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通过操纵一些因素来考察他们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可分为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优势:可以通过控制变量和随机分配来探寻因果关系研究
四.收集资料的方法1.观察法(老师鼓励对孩子表达态度的影响)2.调查法(被试自我报告):失真,应用最多3.实验:无法重现情景4.档案
五.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1.样本的代表性:随机取样,异质性2.实验者偏差:实验者和情景标准化3.被试偏差4.伦理问题:斯坦福大学津巴多教授监狱实验改编的电影《死亡实验》 4.人际关系定义
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一切方面。社会心理学上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5.人际关系的维度与模式
(1)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维度:A情感上的“亲疏” 与地位上的“尊卑” 是人际关系中两个最基本的维度。B当互动双方在“尊卑”维度上表现出互补性,而在“亲疏”维度上表现出对等性时,双方关系比较和谐;相反,当互动双方在“尊卑”维度上表现出对等性,而在“亲疏”维度上表现出对立性时,双方关系容易紧张。C差序格局、尊卑有序。
(2)社会关系的四种模式:A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克 社会互动的四种模式:1)共享:由团体成员共享情感与资源,不分彼此。家人关系、亲密朋友等关系。2)权威排序:依据年龄、阶层、地位等形成不对等的权威与顺从关系,如长幼关系、上下级关系等。3)对等互惠:双方平等,强调对等回报与交易的平衡。4)市场定价:双方基于理性,进行得失衡量,考虑成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本与收益的比率,商业关系往往如此。B克拉克与米尔斯 两种不同的人际关系 交换关系(exchange relationship)与共享关系(communal relationship)。
前者强调礼尚往来,讲究平衡与对等;后者关心对方的幸福,讲究需求法则,而且不期望对方做出对等的回报。P47。C美国舒兹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研究:
他认为:每个个体都有进行人际交往的需要,并且不同的人可能会有各自不同的需要。 1)包容的需要:愿意与他人交往建立与维持和谐关系,沟通、融合、参与和排斥、对立、疏远
2)控制的需要:权力的基础上建立和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
3)情感的需要:在友爱的基础上建立并维持某种良好的关系D美国霍尼的研究 依据个人对他人的态度将人际关系行为模式分为三类: 1)谦让型——朝向他人,“他喜欢我吗?”
2)进取型——对抗他人,该人力量大小,有无用处 3)分离型——疏离他人,保持距离 6.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类型
(1)既有关系与交往关系(既有关系是指在某一时间点上两人关系中经由社会既定或认可的一些连带而形成的一个交往基础。例如,同乡、同事、校友等都属于既有关系。交往关系则是在某一时间点上两人实际交往的状态。)
(2)情感关系、工具关系与混合关系(情感性关系通常存在于家人、亲密朋友之间,是一种长久、稳定的关系,它可以满足个人在关爱、温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方面的需求。需求法则。工具性关系通常存在于陌生人之间,是一种短暂的、不稳定的关系。店员与顾客之间、公共汽车司机与乘客之间的关系。公平法则。混合性关系介于情感性关系与工具性关系之间,双方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关系,但是没有达到可以随意表现出真诚的行为的地步。亲戚、邻居、师生、同学、同事等关系。人情法则、对等互惠)
(3)家人关系、熟人关系和生人关系:在家人关系中,双方要讲责任,不太在意对方的回报;在熟人关系中,双方要讲人情;在生人关系中,双方都讲利害。
(4)核心区、可靠区及有效区:核心区域由一个人的家庭成员构成,是一个人亲属网络的中心。可靠区域由一个人的好友们组成。有效区域由一般亲友组成,包括的人数较多,在吸收新成员方面也更加开放。 7.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1)相貌的吸引:人类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获得了对美貌的偏好;文化环境对美的塑造和影响;外貌常使人发生认知偏差,产生晕轮效应,小女孩和法官的实验;荣耀;对于相貌美的标准,人们通常有大体一致的看法。但是,也存在文化差异、时代差异、个人差异与关系差异。
(2)正面的互动:交往本身就可以产生人际吸引,曝光效应;对他人表达赞美、表现出喜欢是增进人际吸引的有效途径,得失效应,决定对赞美者喜欢程度的,不只是总量,还有赞美的变化量;阿伦森指出得失效应的两个条件:同一属性和渐进的相似性
(3)相似性:相似主要指在价值观、态度、信念、兴趣、文化程度、社会背景等方面的相似。 相似导致吸引的原因1)物以类聚2)强化理论3)人们以为与自己相似的人会喜欢自己 (4)互补性
1)互补是建立在态度、价值观等相似基础上的,在脾气性格等方面的互为补充,是以两个人的特征可以相互满足对方的需要为前提条件的。高雅与平庸、独立与依赖 2)角色相同是相似对人际关系起较大作用,不同角色时,互补起重要作用
(5)能力:能力强很有用;与能力强的人在一起,能显示自己的价值与能力;有能力的人的言行会使人感到恰到好处而赏心悦目,令人感到愉悦; 犯错误效应:犯了错误的能力超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凡的人被认为是最有吸引力的人。自尊心强弱和性别的态度不同
(6)邻近与喜欢:邻近是有用的;邻近增加交往频率;邻近导致熟悉、熟悉是产生喜欢的重要前提(查荣克);邻近易产生积极偏见、导致吸引; 邻近是产生吸引的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
8.密切关系的特征
第一,相互依赖,即双方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相互影响。第二,共同活动。第三,自我与密切伙伴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对方成为自己个人心理自我的一部分。第四,交往动机的转变,由注重交易转变为追求共享。第五,亲密感,即心理上的密切感。第六,承诺。双方对关系的投入与承担是关系延续的主要因素,双方都会表现出自己是可靠的、负责的、可以信任的。 9.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 一、利他行为概述
1)定义: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别人当作唯一的目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内在酬赏是指自我给予的强化,是一种精神上的和道德上的强化,如帮助他人的行为而感到自我满足、骄傲、愉快等。亲社会行为包括利他行为和偿还行为
2)四个特征:第一,利他行为的目的是有益于他人;第二,利他行为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第三,利他行为不求任何外在酬赏的期望;第四,利他行为具有自我牺牲性。
3)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1*个人因素(1)社会角色及身份特征。性别:女性的利他行为比男性低的原因是受到身体条件的限制和受社会文化影响。年龄: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1965年分胡桃实验(2)个性特征。社会责任感是一个人利他行为的出发点,是激发一个人行动起来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内在动机。责任感是个体对社会和旁人对客观要求的主管认识和内心体验。2*情景因素。(1)助人者的心境(2)他人利他行为的示范作用,1975年拉舍顿儿童捐款(3)先前的利他经验3*被救者的特征(1)性别(2)年龄(3)相貌4*社会文化因素,利他行为受制于具体的社会制度和具体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4)利他行为的决定步骤
A可能的助人者知觉到有人需要帮助
(1)有被助者主动、直接提出(若求助方式使得被求助对象觉得没有可以拒绝的余地,反而会激起求助对象维护自己自由选择权利的心理抗拒;求助他人是所使用的语词、也会影响到个人得到帮助的机会) (2)由助人者自己发现
(3)有被助者作出被动的求助要求 B可能的助人者决定要不要给予帮助,判断造成被助者需要他人帮助的原因——责任归因判断和判断帮助人可能得到的酬赏与需要付出的代价——对损失与酬赏的评价 (1)责任归属
社会心理学家科维茨(1969)实验证实了内外因归属的判断对利他行为的影响,第一、一个人因外因陷入困境,能够获得帮助的机会较多,因为具有较高的合法性。第二、个体由于自身的疏忽而导致必须求助于他人,并不会激起他人对社会责任规范的意识感。 (2)损失——酬赏分析
损失:时间的损失和精力的消耗
酬赏:光荣感、自尊的提高、精神舒畅等个人感觉 格罗斯 志愿者问卷调查实验
C提供什么样的帮助作出利他行为
5)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与旁观者效应:1*非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没有危害生命财产的威胁存在;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碰到的普通事件;有明显的线索表明人需要帮助;这种需要帮助的情况,不产生紧急情况下对心理和行为的压力)2*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1963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纽约,基帝.吉诺维斯)(1)特点:紧急情况含有伤害生命与财产的威胁成分在内,给利他带来很高的代价;紧急情况下的事件通常是很独特的,因此需要有广博知识与非凡的能力的人参与干涉;紧急情况下的事件是不寻常少见的,一般人在正规的日常生活中很少碰到,因此大多数人很少或者没有应付这种情况的经验;紧急情况通常是不能预见的,因此不可能有事先干预计划,一旦事情发生,常使人措手不及;紧急情况需要即刻的干预,稍微一延误就可能造成不幸的后果,因此使前去救助者产生紧张压力感
旁观者效应:在需要助人的情境中,存在所谓的“旁观者效应” :在有人需要紧急救助时,在场目睹此情景的人数越多,任何一个人出面相助的可能性就越小。产生原因:1)社会的抑制2)社会影响的结果:从众3)多数的忽略4)责任的扩散 二、侵犯行为:
1.定义:又称作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或心理痛苦的行为1)是一种外显行为2)是有意图有目的的行为3)所造成的伤害包括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
2.侵犯行为的原因:1)本能的表现2)生化因素:神经学因素、雄性激素、酒精、痛苦与不适(暴乱 答题)3)挫折——攻击理论:1939,美 耶鲁大学多拉德、米勒、杜博莫厄尔和西尔斯 《挫折与攻击》4)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 玩具娃娃实验
3.对侵犯行为的应对:自持行为是指在不侵犯别人权利的情况下维护自己的权利。一方面,它不同于放弃自己权利的过分顺从行为,敢于坚持自己的正当权利;另一方面,它又不同于在追求自己的权利或利益时侵犯别人的权利的攻击行为。
4、减少侵犯行为的途径:1)宣泄:活动宣泄、想象性宣泄、直接进攻(黑人电击实验)2)规范的抑制与惩罚3)惩罚攻击性榜样,奖励非攻击性的榜样4)减少社会坏境中的攻击性线索
10.社会知觉的含义
1)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包括:对人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因果关系知觉
2)与对物的知觉相比,社会知觉有一些独特性:(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社会知觉的主体可能同时还是社会知觉的对象。(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社会知觉的主客体能够理解彼此间的行为对对方的利害关系,于是知觉者和被知觉者都可以有意识地操纵和利用彼此。人能有意识的影响环境,能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力图控制环境(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4)社会知觉包含着自我知觉,即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认知来认知自身(5) 对人的认知稳定性不如对物的认知,因为人比物更倾向于随着时间和环境而变化,使得社会知觉变得不可靠(6)社会知觉的精确性比对物的知觉的精确性更难于检验(7)对人的认知更可能失真
11.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1)认知者因素(原有经验:制约认知角度,并经验参与认知过程,墨西哥美国棒球斗牛场实验;价值观念:奥尔波特对于背景不同的被试兴趣不同;情感状态:影响认识活动的积极性,墨雷 小女孩恐吓实验)(2)认知对象因素(魅力、知名度、自我表演)(3)认知情境因素(空间距离、背景参考、交往次数) 12.印象形成过程的要素和组织结构
(一)信息要素1、外表:2、非言语线索:表情、目光与姿势3、行为(二)印象的组织结构:1、持维度观的学者认为,评价、力量与活动水平三个维度,其中评价还分为社会性方面和智慧性方面2、类型观
13、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一些规律 (一)规律1、“中心特质”效应(不同特征在印象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某一特性是否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成为中心特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与此特性同时呈现的的其他特性和要做哪方面的判断。)2、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做判断。近因效应则是指最新得到的信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起较强作用的现象。)3、晕轮效应(光环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推断他也具有其他相似的或相互关联的特征,这种倾向被称为晕轮效应或光环效应。4、人们比较重视负性信息,但却倾向于对他人做正性评价,原因可能有:(1)人们希望自己的周围都是好人好事,这样自己会感觉舒服些;(2)在大多数文化中,正性词汇比负性词汇更常见;(3)人们通过对他人的宽容来显示自己的大度与仁慈。5、投射效应:认知者从自身出发对他人进行认知的情况 14、印象整饰的定义
人们在社交中总是要选择一定的装束、言辞、表情或者动作,以给他人留下一个独特的印象,这种有意地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各种印象的过程。 作用:可以润滑与调节人际关系,使人们交往能够顺畅地维持下去。澎湃;消极方面:谋取私利。现实中的应用:得寸进尺效应 15、影响刻板印象唤起与使用的因素
(1)一个人类别的特征越明显,与此类别相联系的刻板印象越易浮现在脑海中。(2)对待匿名的、可互换的群体成员,易用刻板印象来知觉他们,从而忽略个人的特征。(3)当时间紧迫,需快速对他人做出判断时,易使用刻板印象。(4)当所获得的信息很复杂,不易分析加工时也易使用刻板印象。(5)当人们处于极端的情绪状态,如勃然大怒时。(6)当人们意识到对个体的判断重要,人们也许会进一步收集有关个体的信息,而不是只用有关群体的刻板印象来认识个体。
16、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
1、人们在抵制刻板印象变化时所使用的策略:(1)把不一致的信息解释掉。(2)把不一致的信息区隔开来。(3)把不一致的信息归于群体中不典型的成员。2、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1)为了避免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被归于特殊的环境与时间,要使不一致的信息不断重复(2)为了避免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被归于群体中的亚群体成员,要与有刻板印象的群体成员广泛交往。(3)为了避免把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归于群体中非典型的成员,要与群体中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成员交往。(4)人们必须有意识地去寻找不一致的信息,有意识地校正自己的判断,这才是改变刻板印象的根本与前提。 17、归因理论及各种理论(了解) 18、什么是动机
动机就是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个体使自身的内在要求(本能、需要、驱力等)与行为的外在诱因(目标、奖励等)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行动的动力。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所以它无法观察,也不能直接测量。 19、自我调节的定义
它介于动机内在起因和外在诱因之间,是连接内在需求、驱力与外部目标、奖惩的桥梁。大体分为四个阶段,即期望、自我效能、意志和反馈 20、动机性质
1、人是一个一体化的、有组织的整体,动机是完整的个人的动机,而不是人的某个部分的动机。2、动机总是指向人类的一些基本目标或需求,有关动机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必须是人类的终极目的、欲望或需要的研究。3、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基本动机是相同的,但是,用来满足这些动机或需求的方式可以因人而异、因文化而异。4、人类的动机是复杂多样的,个体的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而是错综复杂的。5、人类存在无意识动机,或潜意识动机。6、动机是一个动态过程,它是连续不断的、无休止的。7、并非所有行为或反应都是有动机的。分为表现性和反应性行为8、不同性质的动机在支配和影响人的行为方面强度不同9、动机具有更替性 精品文档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整理上课讲义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