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筝演奏中的音色问题-音乐论文
谈古筝演奏中的音色问题
张梦怡
内容提要
古筝,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到现代其演奏艺术已获得了世人的高度赞赏。在怎样提高演绎古筝音乐能力这一庞大的研究课题中,音色一直以来都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并贯穿着整个技术练习的始终。本文将以影响古筝演奏音色的客观因素、主观技术因素、主观心理因素三方面为切入点,具体阐述这一论题。 关键词
古筝 音色 客观 主观
作者简介张梦怡(1985—)女,沈阳音乐学院大连校区助教。
古筝演奏的整体音色要求是:高音有穿透力,清脆明亮;中音通透圆润,音色饱满集中;低音浑厚低沉,共鸣要好。这是由乐器的客观物理性质决定的。但演奏具体音乐作品时,演奏者所要演绎的声音音色又不拘泥于此,是多种多样的。这由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表达这种情感所需要的音响效果来决定。演奏者在演奏前,需要在了解乐器固有音色的前提下,对影响演奏音色的主客观因素进行系统深入的训练。熟练自如地掌握了这些影响因素后,才能够奏出完美音色,为音乐服务。
1 客观因素
不可否认,影响演奏音色的客观因素主要是由乐器本身的声音品质决定的。乐器的声音品质越高,演奏出的声音品质也就越高。这要看做琴师傅的做琴用料
及工艺水平。但对于演奏者来说,还需要在演奏前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1 琴弦
现在常用的琴弦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主要分为钢弦和尼龙弦两种。钢弦音色清脆明亮,细腻缠绵,余音较长,易出杂音,弹奏手感较软。尼龙弦音色坚实浑厚,刚柔并济,余音较短,杂音较少,弹奏手感有弹性。音色的区别决定了演奏不同风格的筝曲需要使用不同种的琴弦。钢弦常用于演奏传统潮州、客家筝派的曲目,其音色更能表现潮州、客家筝派明快、阴柔、古朴、典雅的音乐特点。而尼龙弦常用于演奏现代创作筝曲,其音色与手感更能表现创作筝曲夸张、个性、有张力、饱满等音乐特点。 1.2 琴码
琴码又叫做“雁柱”,是琴弦与面板的传振支柱。除了琴码自身的材质外,还要注意琴码与面板之间要紧密贴合,这样琴弦的振动才能最大程度地传到面板处,达到共振,使音量最大化。其次,琴码的摆放位置对音色影响也很大。一般来说,一号琴码应距离前岳山12—14厘米,二十一号琴码应距离后岳山80—85厘米,其他琴码按编号依次斜向排开。高音区琴码之间排列较密,越到低音排列越松。在标准音高的前提下,若琴码整体偏右,琴弦过松,缺少张力与弹性,音色则会松散暗淡,缺少稳定性。若琴码整体偏左,琴弦过紧,弹奏时不只容易折弦,音色也会生硬,缺少余韵。 1.3 指甲
指甲又叫做“义甲”。演奏者通过指甲与琴弦之间的摩擦阻力,拨动琴弦发声。它的材料、形状、工艺也会影响到音色。首先,现在市场上制作指甲的材料多种多样,有金属、化学、动物甲骨等,其中以玳瑁为最佳选择,音色弹性最好。
其次,指甲形状应呈水滴形,线条流畅,中间及后端稍厚,边缘及前端稍薄,弧度自然,表面光滑。大小以能包住手指指肚,不影响第一关节运动为宜。在相同力度的前提下,若指甲过厚过大,指甲与琴弦摩擦阻力过大,则音色发闷,杂音大。反之,则音色发炸,不够圆润。线条弧度不够流畅,表面不够光滑,也会使音色不够纯净。 2主观技术因素
影响演奏音色的主观技术因素,主要是指演奏者如何运用、控制自身的肢体,来完成高品质的音色。这是演奏者技术训练环节的关键所在。其大致可包括触弦位置、下指触弦点、触弦角度、触弦方式、力度五个方面。 2.1触弦位置
从理论上讲,古筝的最佳触弦点是每根弦从前岳山到琴码弦长的八分之一至九分之一处。这是由琴弦发声振动时的声学原理决定的。此处弹奏的音色最为集中、饱满、干净、手感弹性最佳。触弦位置太过靠近前岳山和琴码,则音色干硬,手感弹性差;太过靠近中部,则音色空飘,杂音较多。由于每根琴弦的发声弦长都不等长(音越高发声弦长越短,反之亦然),这就要求演奏者在技术训练时,能够熟练迅速地找到每根弦的最佳触弦点,并在不同弦间不断调整。但在实际演奏中,又不局限于理论上的这个点,为完成表达音乐表情时所需要的变化与个性,也可在弦的不同位置触弦。 2.2下指触弦点
古筝演奏中的下指触弦点,是指触弦时指甲的入弦深度位置。从理论上讲,下指越深,指甲与琴弦的摩擦面积越大,阻力越大,杂音越大,则音色越显厚重、沉闷。下指越浅,指甲与琴弦的摩擦面积越小,阻力越小,杂音越小,则音色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