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医治胃病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医治疗胃病辨证处方

1 寒邪客胃:

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1良附丸(【处方】酒高良姜9克醋香附9克

【辨证加减】

1.若偏于气滞,起病于忧恚,胸胁胀闷较甚者,可重用香附,或酌加川楝子、郁金和木香等,以助行气止痛;

2.若偏于寒凝,起病于受寒或饮食生冷,胃脘痛甚,形寒喜温者,可重用高良姜,或酌加干姜、吴茱萸和桂枝

3.气滞寒凝之痛经,可酌加当归、川芎和白芍等和血调经止痛。

4.胃痛证:常加吴茱萸、荜拨、陈皮等,以加强散寒理气之力。

5.痛而脘闷不食,喛气或呕吐,兼挟积滞宜加枳实、神曲、鸡内金等以消食导滞。

6.本方可酌加厚朴、干姜、紫苏梗、陈皮,以加强温中散寒,和中止痛之力。

7.如兼见形寒、身热等风寒表证者,可加香苏饮或桂枝人参汤,以疏散风寒。或内服生姜、胡椒汤以散寒止痛。

8.若呕吐清水痰涎量多,为寒兼痰湿,可酌加苍术、厚朴、茯苓、半夏、陈皮,或加服厚朴温中汤,温中燥湿,

9.兼泛酸者,可酌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海螵蛸,象贝母,以抑酸和胃降逆止呕。

10.若兼见胸脘痞闷,厌食,嗳气,呕吐酸馊,是为寒夹食滞,可加枳实、神曲、鸡内金、半夏、生姜等以消食导滞,

11.本方可加吴茱萸、陈皮、乌药、砂仁、紫苏梗、沉香等,以加强散寒理气之力;若阴寒内盛,胃脘冷痛剧烈,

形寒肢冷,大便稀溏者,可酌加附子、干姜、肉桂。

2香苏饮, 处方:香附子9克紫苏叶9克炙甘草3克陈皮6克。(胃脘冷痛暴作,畏寒喜暖,遇寒则痛甚)

1.风寒较重的,加葱白、生姜、荆芥等。

2.气郁较甚,胸胁胀痛,脘腹胀满者,加柴胡、厚朴、大腹皮等。

3.湿浊较重,胸闷,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者,加藿香、厚朴、半夏等。

4.兼见咳嗽有痰者,加苏子、桔梗、半夏等。

3藿香正气散,(藿香9克白芷9克大腹皮9克紫苏9克茯苓9克陈皮6克白术6克厚朴6克半夏曲6克桔梗6克甘草3克

生姜15片红枣15枚)

1.如表邪偏重,寒热无汗,可加用香薷,或加重苏叶的用量,以增强祛风解表之力;

2.若兼食滞,胸闷腹胀,可去甘草、红枣之腻滞,加神曲、莱菔子、鸡内金以消食导滞;

3.若偏湿重,苔厚垢腻,可用苍术易白术,以增强化湿作用;

4.如气滞脘腹胀痛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

郁久化热,寒热错杂用

4半夏泻心汤

组成半夏(15克)黄芩(9克)干姜(9克)人参(9克)炙甘草(9克)黄连(3克)大枣(4枚)

2 饮食停滞:消食导滞

1保和丸

处方:山楂18克神曲6克半夏9克茯苓9克陈皮3克连翘3克莱菔子3克

加减:

1.如食积较重,胀满明显者,可加枳实、厚朴、木香、槟榔等以增强消食导滞之力;

2.食积化热较甚,而见苔黄、脉数者,酌加黄芩、黄连等清热之品;

3.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泻下通便;

4.兼脾虚者,宜加白术、党参、甘草等健脾益气药物。

5.胃脘胀痛不减,气机未得宣通,宜加枳实、香附、玄胡等理气止痛;

6.大便不爽,加枳实、大黄使积滞从大便而出;

中医治胃病

中医治疗胃病辨证处方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理气止痛1良附丸(【处方】酒高良姜9克醋香附9克【辨证加减】1.若偏于气滞,起病于忧恚,胸胁胀闷较甚者,可重用香附,或酌加川楝子、郁金和木香等,以助行气止痛;2.若偏于寒凝,起病于受寒或饮食生冷,胃脘痛甚,形寒喜温者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bius1nok91cf865breu5a66i6tmb7010x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