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同学们是怎么听出来的呢? 生:(听出了琵琶的轮奏)
师:琵琶是我国民族乐器之一,琵琶最大的特点就是手指的轮奏,而古筝更多的是刮奏。这段音乐出自电视剧《大宅门》,《大宅门》讲述的是自清光绪年间北方一家药铺的兴衰史及医药世家白府三代人的坎坷命运,恩恩怨怨。题目是《迎春》,是一首情景配乐。
师:提到迎春,同学们脑海里浮现出了怎样情景呢? 生:(冬天过去春天来到的情景)
师:乐曲《迎春》呢!正是体现了冬天过去春天来到的情景!在影片中,它更多的是体现了人物内心的一种等待与希望。书上截取其中一段,现在老师带你起来唱一唱,同学们感受一下这段音乐在旋律上有什么特点呢?先听老师唱一遍。(用“啦”带同学们唱)
生:(学生跟琴唱)
师:大家看看乐谱,有哪些音符之间大距离比较大呢? 生:(每小节第一个小节)
师:那同学们看看乐谱,旋律的起伏又是怎样的呢?是大还是小呢? 生:(大)
师:所以,旋律就像北方人性格一样,大大咧咧,大起大落,这正是北方民族音乐的特点!听老师再弹两遍,我们在完整的听一遍,听听书上的这段音乐在整个乐曲中出现了多少次?(播放音乐)
生:(两次)
师:所以我们就把这段音乐称为《迎春》的主题,作曲家为了能更好的突出主题,所以将这段旋律中出现了第二次。这段乐曲就是由我国著名的电影作曲家赵季平所写,现在老师再给大家欣赏一段音乐,同样出自《大宅门》。(播放音乐)
师:大家回想一下和前一段音乐有什么不同感受? 生:(欢快)
师:大家看看乐谱,听老师弹一遍,同学们可以跟在后面哼唱。 生:(学生跟琴哼唱)
师:这段音乐题目叫做《纸风车》,大家见过纸风车吗?
26
生:(见过)
师:大家觉得这段乐句像是在玩纸风车吗? 生:(像)
师:这段音乐有没有相同的乐句呢?
生:(第一句和第二句一样、第三句和第四句一样)
师:作曲家为了能让听众更好记住音乐,感受影视作品,在作曲时通常会使用相同的乐句,这在音乐被称为旋律重复,同样也是影视音乐的一大特点。
师:大家玩过纸风车吗? 生:(玩过)
师:有谁能告诉老师纸风车是怎么转的呢? 生:(学生比划)
师: 那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转一转。(播放音乐) 生:(学生跟着做)
师:同学们做得真好,那同学们听出了这段音乐中有哪些乐器呢? 生:(笛子、京二胡)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两首同样是他为《大宅门》所写的,大家来听一听!(播放音乐《啼春细雨》、《戏台》)。在《大宅门》中还有一首好听的主题曲,我没问你来听一听(播放视频)
师:下节课,老师将带大家去欣赏另一个影视片段的音乐!去感受影视音乐给我们带来的无穷魅力!
3 《送别》
27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歌唱的基本发声方法 2.基本发声方法在歌曲《送别》中的运用 3.培养学生单独或自由组合同伴上台演唱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正确发声在《送别》中的运用
2.歌曲情感的把握
3.“外”“涯”“角”几个开口音高音吐字的口腔位置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的气息支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发声复习:
① 火车传递游戏(母音:U) ② 吐丝训练(快吐、慢吐) ③ 回声练习(Ma、La、Ha) 2、练声曲 ①哼鸣练习: 5 4 3 2 | 1 - || 恩(Nu) ②连音练习
1 2 3 4 | 5 4 3 2 | 1 - || Mi Ma 练习提示:
练习一:体会以鼻腔为中心的面罩共鸣的形成
练习二:注意口腔打开,母音在腔体内变化,感受气息的支点作用。 二、讲授新课: 1、新歌教学
28
①欣赏示范曲,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思想情感(多媒体播放音乐,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②母音跟唱,熟悉曲调(哼鸣,U) ③朗读歌词,将歌词带入,咬字正确。
深入学唱歌词,从中找出发音上存在困难的母音,通过有效的练习加以解决。(“外”“涯”“角”几个开口音高音吐字的口腔位置,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④完整演唱歌曲
⑤加强发声歌唱的流畅性,感受声乐作品的艺术性 1.演唱提示:
1、用缓吸缓呼的换气方式,控制气息的过渡流失。
2、“道”“拂”“浊”“声”“之”“涯”“角”“余”高音用相应的母音逐一解决。 3、高音乐句“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体会高位置与深呼吸的对抗作用。
4、表达出歌曲婉转,抒情的情感。 2、拓展训练
①小组成员分别演唱《送别》
②演唱者和小组成员分别指出演唱的不足及解决方法 ③教师做评价总结,并归纳解决方案。 训练提示:
1、要求学生单独或自由组合同伴上台演唱。
2、开展互评时,可再次聆听示范曲,找差距,建立好的声音回响。 3、歌曲综合练习 ①《故乡的小路》 ②《半屏山》
③《我有玩具大家玩》 ④《小篱笆》 进行儿歌表演。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巩固练习了气息、哼鸣、连音等几种基本的发声方法,并且运用
29
这几种发声方法演唱了歌曲《送别》,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的发声方法的同时体会歌曲的内涵,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
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再唱一次《送别》。
第五单元 古韵新声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