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19中考文言文复习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考文言文复习

一、《鱼我所欲也》

(一)、文章主旨:本文以“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生活常理为喻,提出了在“生”和“义”不能兼得发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接着用“一箪食,一豆羹”引出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最后警戒人们要不失其本心。 (二)现实意义:“舍生”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个人利益的方方面面。“取义”也已不限于选取正义,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公义。时代呼唤这种精神,只有这种精神在每个人心中牢牢地扎根,我们中华民族才有希望。 (三)知识梳理 1、通假字

(1)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助词。 (2)乡为生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3)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4)万钟不辩礼仪而受之。“辩”通“辨”,分辨。 2、字词解释

(1)如使:假如。(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蹴,用脚踢。 (3)本心:天性,天良(4)万钟:优厚的俸禄。(5)苟得:苟且取得,苟且偷生。 (6)恶,厌恶。(7)得生:保全生命。(8)呼尔:没礼貌的吆喝。 3、重要句子的翻译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如果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译: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躲避灾难却不肯采用。 (3)万钟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对于优厚的俸禄不加以分辨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好处呢? (4)乡为生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译:从前为了礼义宁肯饿死,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非独贤者有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6)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

译: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 (7)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译:死亡是我所厌恶的,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所以我在灾难面前不逃避。 (8)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译: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4、理解及背诵: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

能勿丧耳。

(4)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5、文意理解。

(1)文中作者肯定的是哪种人?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作者肯定的是舍生取义的人,现实生活中,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人会得到别人的看到和赞扬,而见利忘义的会让人唾弃。

(2)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如:文天祥起兵抗元失败后,面对元军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为后人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身浩然正气。

(3)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怎样才能不失“本心”?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不失“本心”应该做到: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保持人的本性,弃恶扬善,勤俭节约,居安思危。当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要挺身而出,捍卫正义。

二、《富贵不能淫》

(一)、现实意义: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它提醒我们不能因为别人的威逼利用做出违法乱纪、损害社会的事情。 (二)、知识梳理

1、通假字 往之女家“女”通“汝”,你。

2、古今异义 丈夫之冠也 古义:成年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 3、词类活用

①动词用作名词 居天下之广居 原意为居住。文中意思为居所、住宅 。 ②动词的使动用法 A.富贵不能淫 本意:惑乱,迷惑,使……迷惑。

B.贫贱不能移 本意:改变、动摇,使……(动摇) 。 ③威武不能屈:使……屈服。 5、一词多义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得:能,能够/得志,得:实现。 ②戒之曰 戒:告诫。/必敬必戒 戒:谨慎。 ③居天下之广居 居:居住。/居天下之广居 居:“居所,住宅”,这里喻指“仁”。 (三)、翻译句子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译:(大丈夫)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宅子“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译:富贵不能使人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人操守改变,威武不能使人屈服意志。 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译:这怎么是大丈夫的行为呢?你没有学过礼吗? 4: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译: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四)、文意理解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

“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4、结合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谈谈对大丈夫的理解。

心怀仁德,践行礼仪;通达时施行仁政,困窘时独尚其身;不因外界因素(富贵、贫穷、威武)改变自己的追求。

5、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6、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三、《马说》

(一)、文学常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韩愈,字退之,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现实意义】:提醒当今社会要任人唯贤,善于识别人才并努力做到不浪费人才,人尽其用,这样社会才能更好的发展。 (二)、 按课文原句填空: 1、揭示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

意。

5、全文的主旨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

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三)、 解释字词: 1、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 见 ” 通“ 现 ”,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 材 ” 通 “ 才 ”,才能。 (3)其真无马邪: “ 邪 ” 通 “ 耶 ”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 (四)重点实词:

1、祇:只是2、辱:受辱没3、骈:两马并驾。4、且:犹,尚且。5、等:等同,一样。6、道:正确的方法。7、通:通晓。8、临:面对。 (五)、 翻译句子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2、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译: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去喂养(它)。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 译: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8、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用鞭子打,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马,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9、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10、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啊! 六、 问题探究:

1、文章主旨:本文托物寓意,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遭遇,寄托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控诉。 2、本文采用的写法是托物寓意。文中的“伯乐”是比喻能识别人才的人; “千里马”是比喻人才;“食马者”是比喻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3、找出文中描写“食马者”平庸、 愚妄浅薄的语句,并说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有作用?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使文章具有辛辣的嘲讽,把“食马者”的平庸无能写得淋漓尽致,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4、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你于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5、对于人才,有人主张“待遇留人”假如你是一个部门的领导者,你将采取什么办法把人才留住?

尊重人才,给他们施展的空间,让他们爱这里并愿意留在这里工作和发展。

6、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须遇到伯乐,才能有机会施展出来。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只要是千里马,才能总有一天会施展出来。是金子的总会发光,同时千里马也要抓住机遇展示自己的某方面的才能,积极进取。

7、试想一下如果你将来在工作中也遭遇了怀才不遇的境遇,你将如何面对呢?

人生在世不称意之事常有,当我们走入社会之后,只要我们拥有充分的自信、抓住机遇的能力和有真才实干,正确的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机遇,就一定能够走出人生的低谷、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四)《爱莲说》

一、文学常识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人称濂溪先生,是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元公”是他的谥号。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称杂说,这种文体一般讲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文章主旨】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现实意义】文章借“莲”阐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一个人如果自制力强,能不受环境影响,就可以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保持自己高尚情操;反之,一个人如果自制能力弱,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就会“近墨者黑”。 二、重点字词 【1】蕃(fán):多。【2】染:沾染(污秽)。【3】濯:洗涤。 【4】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5】涟:微波。【6】妖:美丽而不端庄。 【7】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蔓:生枝蔓,枝:长枝节。 【8】香远益清:益:更,更加。【9】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植,竖立。亭亭:耸立的样子。【10】亵:亲近而不庄重。【11】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12】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鲜:少。【13】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14】宜乎众矣:当然人很多了。宜:当;当然。 三、理解性默写

1、《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4、文中最能概括(高度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5、点明本文中心(主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四、翻译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它的茎中间贯通外部挺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来就发清香,洁净的挺直在那,可以远远的观看却不可靠近玩弄。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有人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爱牡丹的人应该很多了。 五、文意理解

1、作者写莲花,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突出了莲的高尚情操。 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突出了莲的美好品质? 三方面。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

4、文中的莲是花中的君子,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应该具备哪些美好的品质。。 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5、本文用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 莲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追求恬淡自然、隐逸的生活态度; 牡丹比拟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生活态度。

6、《爱莲说》这篇短文,在做人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

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尚的品格,有正确的价值清晰版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独立,不随波逐流。

2019中考文言文复习

中考文言文复习一、《鱼我所欲也》(一)、文章主旨:本文以“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生活常理为喻,提出了在“生”和“义”不能兼得发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接着用“一箪食,一豆羹”引出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最后警戒人们要不失其本心。(二)现实意义:“舍生”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个人利益的方方面面。“取义”也已不限于选取正义,而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bdp276xvl02tjb2ixwe3xy6q955p4014uj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