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4期 产能过剩的概念、判断指标及其在部分行业测算中的应用
作者:周 劲 字体: 【大 中 小】
本文认为要研究目前一些行业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首先应对产能过剩的概念、判断指标等进行更为明确的界定,在此基础上,再对不同行业进行纵向或横向的比较分析,对产能过剩问题才能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产能过剩的概念
关于产能过剩概念的内涵,存在着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上的不同解释,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1. 产能过剩是指实际产出数量小于生产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而形成的生产能力的过剩
这是从微观企业的角度来对产能过剩加以定义。产能是指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如不延长工作周期、含常规假期、机器正常维护)所能达到的产出水平。对于产能有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成本函数的最低点,总生产函数的最大投入点,一个平衡系统的瓶颈点等。例如,最佳成本函数是在给定时段内由平均工资率、资本使用价格、产出水平决定的最佳运行时间的总成本,这个最佳运行时间下的产量为最佳生
产能力。当实际产量小于最佳生产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称之为生产能力过剩。在实际产量与生产能力之间总是存在差异,当实际产量小于生产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才可称之为产能过剩。对这个差异程度还要做进一步的界定,这是判断指标解决的问题。
2. 产能过剩是指供给和需求不平衡的总量上的概念,即生产能力大于需求而形成的生产能力的过剩
这是从市场供求关系的角度来对产能过剩加以定义。这种观点认为,产能过剩是一个市场经济现象,即它是经济周期性波动中,市场供求关系的特殊表现;它是一种潜在的生产过剩,只有当实际生产能力超过有效需求能力达到了一定程度、可能对经济运行产生危害时,才能构成产能过剩。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供过于求”理解为“产能过剩”。生产能力大于需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正常现象,由于需求的波动,需要在低谷时期存在某些剩余能力来满足高峰时期的需求,生产能力总是不能得到充分利用。那么,对生产能力超过有效需求能力的多少才能被认定为产能过剩,这同样也是判断指标解决的问题,对“产能过剩”要在超出程度上做更进一步的限定。
此外,还有人提出“宏观产能”的概念。所谓宏观产能,是指整个社会在给定技术、偏好以及制度前提下,所有各类资源(如资本、劳动力等)正常限度地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时所能实现的产出。由于受到社会总需求的限制,经济活动没有达到正常限度的产出水平,从而存在着资源的未充分利用。资源的未充分利用,既包括劳动力没有达到充分就业,也包括资本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存在着产能一定程
度的闲置或过剩。这实际上是从总量上来考察供给与需求平衡的问题。
本文认为,这两个观点并不矛盾,从企业生产的角度对产能概念的内涵有了明确的解释,从供给与需求关系的角度对“过剩”的含义及其形成原因则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动会传导到企业的生产活动,而生产的过剩自然也体现了生产能力的过剩。从研究行业产能过剩的角度,可以这样定义产能过剩:一定时期内,当某行业的实际产出数量(或产值)在一定程度上低于该行业的生产能力时,通过行业的相关经济指标所反映出来的这种程度超过了行业的正常水平范围时,表明该行业在此时期内出现了产能过剩问题,会对整体经济运行产生危害。之所以要在一定时期内来界定产能过剩,是因为它是一个相对概念,与经济周期的波动密切相关。按时间来划分,产能过剩可分为“即期过剩”和“预期过剩”。即期过剩是指当前时段内所表现的产能过剩,预期过剩则是指未来某时段内所表现的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的判断指标
1. 产能利用率
产能利用率(capacity utilization)是表示生产能力利用程度的指标,是反映产能利用情况最为直接的指标。它被定义为长期均衡中的实际产量与最佳生产能力之间的差异。美国、日本等国家很早就开始对产能利用率指标进行工业统计和跟踪分析,用于反映工业经济实力和工业经济走势。威廉·史蒂文森从企业生产运作与管理的角度对产能利用率的解释是:生产能力分为设计生产能力(指可实现的最大可能产出)和有效生产能力(指在考虑了产品组合、排程的困难、机器维修以及质量因素等情况下的最大可能产出)。设计生产能力大于有效生产能力。实际产出与有效生产能力间的比率称之为生产效率(production efficiency);而产能利用率(capacity utilization)则是指实际产出与设计生产能力的比值,它反映了企业的生产资源是否真正能得到有效利用。那么,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则是以行业的现有产出占该行业可以达到的最大设计生产能力的比重来衡量。 美国的产能利用率指标是以价值量的形式来计算的,而目前我国统计部门一般是采用实物量来计算。针对产品的多样化和计量单位不统一,利用价值量计算能更好地反映整个行业的产能利用水平。但由于我国开展产能统计起步较晚,利用价值量来计算存在一定的难度,目前只限于实物量的统计。目前出现的某些产能过剩行业多属于工业原材料或能源重化工工业,产品形式较为单一,用实物量计算也能较为准确地反映整个行业的产能利用水平。
产能利用率随着经济周期上升或下降。根据各国发展经验,产能
利用率一般有一个正常水平范围,存在一个警示区域。美联储公布的数据显示,工业部门能够以高达81%的产能利用率安全运行(即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如果在80%以下徘徊,可能会挫伤企业投资的信心,引起失业增加;如果利用率进入82%—85%的范围时,生产瓶颈就会出现,这会对价格尤其是生产者物价水平产生新的压力。 2. 企业存货水平
除了产业利用率外,企业存货水平也是考察产能是否过剩的一个较为直接的可靠指标。企业存货水平是指生产厂商、批发商和零售商保存在他们库房里的产品数量,它是了解供需状况的一个较为直接的指标。评价存货水平是否过高或过低的最常用的指标是存货—销售额比(I/S),指按照最近的销售速度需用多少天才能卖完存货。也可称之为存货可销售天数。根据经验,I/S为1.5个月较为合适,有些行业会要求少一些,有些则会高一些。I/S太高了,企业将不再继续增加库存,而这一行动将会终止生产活动,导致产能闲置;I/S太低则意味着销售比存货增长更快,企业就会赶紧下更多的商品订单,从而增加生产,提高了产能负荷。这个指标能直接反映企业的供货能力和市场需求的衔接情况,是一个从供需角度考察企业产能利用状况的不错指标。
3. 其他经济效益指标
一些经济效益指标可以作为考察产能是否过剩的间接的辅助性指标,如产品价格、资金利润率、企业亏损面等。运用这些指标时,应注意结合考虑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原材料供应等诸多其他因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