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地震灾害概况及减灾对策分析
金沛剑 2012212577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 安徽 合肥 230009)
摘要: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交汇部,板块构造中地处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两两交汇处,地震活动频繁,一直是世界上地震频发和受地震灾害威胁最大的国家之一。本文从减轻地震灾害对策的角度,简要地回顾中国近代地震灾害以及为减轻灾害所进行的地震预报、抗震防灾和地震救灾工作,并对未来减灾工作作一展望。
关键词: 地震灾害;建筑震害;地震史研究;减灾对策
Overview of Modern Chinese earthquake and Mitigation Measures
Jin peijian 2012212577
(Civil Engineering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hui Hefei 230009)
Abstract: China is located in the Pacific seismic belt and the Eurasian seismic zone intersection portion。Plate tectonics are located in the Pacific Plate, Eurasian Plate, Indian Plate twenty-two Interchange。Seismic activity is frequent and China is one of the largest earthquake-prone countries by the earthquake threat in the world。This article gives a brief review of Chinese Modern and earthquake prediction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undertaken,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lief 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duction of earthquake disaster countermeasures, and work for a future disaster mitigation.
Keywords: Earthquake Disaster;Building Damage;Seismic History;Mitigation Measures.
0.前言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也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本世纪以来全球共发生MS≥7级的地震1200多次,其中的十分之一发生在中国境内。特别是对人类社会危害最大的发生在大陆内部的地震,38%发生在中国境内。这些大地震给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破坏,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很大的威胁。对地震的灾害分析,减灾对策的研讨就成为防灾减灾的热点问题。
1.中国的地震灾害
中国是世界上大陆区地震最多最密布的国家之一。本世纪以来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 1,200余次,其中的1/10发生在中国。近年以来,在中国平均每年发生6次6级以上地震; 因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达27.6万余人,伤约76.3万人;地震造成的财产损失,仅对1949年以来的12次7级以上地震的统计,房屋倒塌600多万间,合1亿平方米,价值逾百亿元。其它工农业生产设施及各种财产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00亿元左右。下面例出了近代其中几次灾害严重的地震损失和伤亡情况。
●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震级8.5级的地震。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
公里,死亡24万人,毁城4座,数十座县城遭受破坏。这次地震的破坏程度,比当时确认的8.5级还要强烈,因为破坏最严重的海原干盐池一带的宏观烈度竟达到12度,并且,余震一直持续了3年之久??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地震、也是世界上近百年来最可怕的地震!
●1927年5月23日,甘肃古浪发生震级8级的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公里,死亡4万余人。
●1931年 8月11日,新疆富蕴发生地震。地震震级为8级,震中烈度Ⅺ度。震中区形成170公里长的断裂带,最大错动幅度达20米。这是中国大地震中已知错动幅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1932年12月25日,甘肃省昌马堡发生7.6级地震,死7万余人。
●1933年8月25日,四川茂县叠溪镇发生震级7.5级的地震,震中烈度10度,叠溪镇被摧毁。震时地吐黄雾,城郭无存,岷江断流,壅坝成湖。距地震一个半月后“地震湖”溃决。前后共死亡2万余人。
●1935年 4月21日,台湾苗栗发生地震。震级为7.1级,是台湾有史以来破坏最重的一次地震。地面造成长约37公里的断层。 ●1950年8月15日,西藏察隅县发生震级8.5级的强烈地震。震中烈度12度,死亡近4000人。全世界的地震学家都目瞪口呆,所有的地震仪都被强大的地震波激过了最高限而失灵。这场特大地震发生在毗邻印度阿萨姆邦的中国西藏墨脱,地震的震级高达里氏8.6级。 ●1962年 3月19日,广东河源发生地震。震级为6.1级,是中国第一个水库诱发地震。死85人。水库诱发地震已经成为当代人类之大敌。
●1966年3月,河北邢台发生地震。由两次大地震组成:3月8日,邢台隆尧县发生震级6.8级的大地震;3月22日,邢台宁晋县发生震级7.2级的大地震。两次地震共死亡8064人,伤38000人。此次地震使我国政府下定决心,地震预报在废墟上上马,成为我国地震科学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
●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县发生震级7.7级的大地震。震中烈度为10度,震源深度为10公里,死亡15621人,伤残32431人。
●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发生地震。地震震级为7.3级,震中烈度为Ⅸ度强。这是我国首次预报成功的一次7级以上大地震,仅死亡1328人。
●1976年年8月16日,8月23日四川松藩、平武发生7.2地震,由于国家地震局发出中期预报,重兵设防,措施得力,仅造成41人死亡。
●1976年唐山地震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4点2秒,中国河北省唐山市发生震级为7.8级的大地震。死亡24.2万人,重伤16万人,一座重工业城市毁于一旦,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以上,为20世纪世界上人员伤亡最大的地震。
●1988年11月6日云南澜沧、耿马分布发生7.6级、7.2级地震。死亡743人,经济损失25亿余元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0秒汶川地震,汶川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建国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是自2001年昆仑山大地震(8.1级)后的第二大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遇难:69229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这次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人民币。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的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震中距成都约100公里。截至2013年4月24日10时,共发生余震4045次,3级以上余震103次,最大余震5.7级。受灾人口152万,受灾面积12500平方公里。
2.中国地震空间、时间分布特点
中国的地震活动,在大陆地区中,具有频度高、强度大和分布范围广的特点。地震基本烈度7度以上地区占全部国土面积的32%,其中有136个城市分布在上述地区,约占全国城市的 45%。
空间分布特点
我国陆地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从地震的空间分布可以看出地震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往往呈带状展布,被称为地震带。且地震以浅源地震为主,除了东北(日本海西)和东海一带中深源地震外,绝大多数地震的震源深度在40km以内,大陆东部震源更浅,多在10-20km左右。
时间分布特点
地震幕是指地震群体活动在时间域内的表现,其能更好的描述地震期的发展过程,地震幕的划分有一定的普遍性,在我国及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地震带上分幕现象均很明显。中国地震活跃幕经历的时间均在20年左右,华北地区平静幕经历的时间则稍短。中国的地震活跃期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即能量积累阶段、能量大释放阶段和能量剩余释放阶段。
3.建筑震害成因
地震发生时,建(构)筑物倒塌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造成建(构)筑物倒塌有许多原因(以下简称“成灾原因”),主要有下列几种: 3.1没按抗震设防要求设计
破坏性地震并不是经常发生的,根据我国目前工程结构抗震设防准则:“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对每个地区的工程结构都按照相应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计。不按要求进行抗震设防的工程结构在地震荷载(力)作用下将遭到破坏。1976年唐山发生7.8级地震,使整个城市顷刻间化为一片废墟,就是由于当时唐山是未设防的城市。 3.2建在活断层上
构造地震的发生,一般是由于活断层错动造成的。建在活断层上的建筑物自然会遭到严重破坏或倒毁。摩洛哥艾加迪尔建在活断层上的旅馆,在5.8级地震的袭击下成为一堆瓦砾。 3.3位于软弱地基上
软弱地基(如:海边、河湖边等)上建造的建筑物,由于地基在地震时会发生液化、塌陷等现象,而造成地基失效,位于这种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将会遭到严重破坏。如:日本新潟地震(1964)中,不少房屋整体倾覆。 3.4抗震设计不合理
新建工程结构必须按照抗震设计规范来进行抗震设计,否则,地震时就会遭到破坏。如有的建筑物在设计时底层隔墙过少、空间过大;有的多层砖房没按要求加圈梁、构造柱;有的没按限定高度设计等,都有可能在地震时遭到破坏。 3.5不按标准施工
经抗震设计的工程结构,必须按照相应的标准施工。近些年国内外破坏性地震的震例中,不按标准施工、偷工减料、局部构件抗震能力不足而被摧毁的房屋建筑和豆腐渣工程屡见不鲜。
4.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地震史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