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碧螺春茶有机种植的优势及栽培技术
摘要对洞庭碧螺春茶有机种植的优势进行了详细阐述,从碧螺春茶树品种的选择、花果套种、有机质肥料施用、病虫草害防治以及综合管理的角度,提出洞庭碧螺春有机种植的技术要点。
关键词有机茶;种植优势;品种选择;花果套种;有机肥料施用;茶园管理
农产品要进入国际市场,无农药、无化学肥料的有机栽培方法,已成为未来世界各国农业的发展趋势。2003年全球有机食品贸易额达到230亿美元,而亚洲仅3.5亿美元,占贸易量的1.5%。据报道,尽管有机食品价格比一般食品高50%~200%,但是发达国家有机食品销售额年平均增长25%~30%。目前我国有机食品的市场份额不足0.1%,远低于2%的世界平均水平,并且产品以出口为主,因此发展有机农业潜力巨大。
目前,我国茶叶种植普遍沿用传统方法,与欧盟等国际做法不接轨,直接影响我国茶叶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导致我国茶叶产品国际竞争力不高,甚至在国际贸易中遭遇退货等现象。洞庭碧螺春茶原产于苏州市洞庭东、西山,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中外,其成茶外形卷曲呈螺,白毫显露,银绿隐翠,叶芽幼嫩,鲜爽生津。碧螺春属于炒青绿茶中的细嫩炒青,它是采摘嫩芽叶加工而成的炒青绿茶,质优量少,品质独特。但是洞庭山的茶园面积有限,碧螺春茶的产量也是有限的,要提高吴中区茶产业的经济效益,只有从提高碧螺春茶的质量和档次上下功夫。有机碧螺春茶的生产成本虽然高,但是作为最高级别的碧螺春茶,其销售价也将远远高于普通碧螺春茶,能做到在不增加碧螺春茶叶产量的前提下,增加销售额。由此可知,发展有机碧螺春茶潜力巨大,拥有光明的产业化前景。因此,近年来,苏州市吴中区为了发展东、西山农村经济,提高茶农收入,在产量受土地资源制约的情况下,从提高洞庭碧螺春茶内在质量方面下功夫,大力提倡和发展洞庭碧螺春茶有机栽培和种植。
1洞庭碧螺春茶有机种植的优势
1.1品牌优势
洞庭碧螺春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我国著名风景旅游胜地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洞庭山。唐代陆羽《茶经》中有关茶产地中提到“苏州长洲县生洞庭山”。洞庭山所产的茶叶,因香气高而持久,俗称“吓煞人香”,后来清代康熙皇帝品尝此茶后,得知是洞庭山碧螺峰所产,改定名为“碧螺春”。碧螺春茶是江苏省茶产业中
的品牌和亮点,充分发掘当地茶文化优势,势必产生文化带动经济的良好效益。
1.2环境优势
苏州市吴中区的东、西山是洞庭碧螺春茶的原产地。东山是一座砂岩山,山壁曾产野茶数珠;洞庭西山位于东河南徐村,元代以来就称碧螺峰。东西山自古乃人杰地灵之地,尤其是西山,处太湖之中,享得天独厚之地理环境,山上无工业废气、废水,光照柔和,茶树长年受太湖雾气浸润,饱吸四季花果之香。因此,西山的好山好水,具有天然、无污染的环境优势,适宜有机茶生长。洞庭东、西山的碧螺春茶区,是我国著名的茶果间作区。茶区内茶树和银杏、枇杷、青梅、杨梅、石榴、柑橘、板栗、桃子等果木交错种植,茶树果树枝旺相连,根脉相通,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培育了洞庭山碧螺春超凡脱俗的高雅品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造就了碧螺春独特的风格,故被誉为“茶中仙子”。
1.3方法优势
传统有机栽培直接使用有机生肥,不能被植物有效吸收,反而易造成腐败与病虫害的衍生,产生有害有毒物质造成肥效损失。现代有机种植改良了这一传统做法:先将有机质和从土壤中分离得到高效多功能有益微生物群混合发酵,从而使有机质成为一种易吸收、转化快的腐熟肥料。这种发酵肥料本身带有大量活跃有益微生物,对作物中有害的病原菌产生对抗,起抑制和消灭的作用,并造肥解毒,从而促进土壤环境改善,给日趋恶化的土壤环境注入新的生命活力。此外,现代有机种植是按自然发展规律,将其土壤环境中多功能、多作用的有益生物优化组合,达到最佳效益,从而促使土壤良性发展。
2洞庭碧螺春茶有机种植的栽培技术
有机茶生产始于斯里兰卡,后传到印度和东非,他们都根据自己本国的具体条件,参照“IFOAM”和欧盟有机农业的有关准则和一般标准进行生产,没有制订专项的有机茶标准。1990 年,根据浙江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等的申请,由荷兰有机认证机构SKAL 受理认证,并颁发有机证书,从此启动了我国有机茶生产。根据西山的地理环境、西山茶树与花果树套种的传统特色以及碧螺春茶的品种特色,研究花果与碧螺春茶树套种的有机栽培技术,其关键技术如下。
2.1品种选择
品种选择是碧螺春茶有机栽培的基础,关键是选择的原产地要适制,碧螺春茶的小叶品种必须对病虫害具有抗性或耐性。
2.2花果与碧螺春茶套种
洞庭碧螺春的传统特色是茶树与花果套种,没有套种,就失去了洞庭碧螺春的特色。但是,花果种植过程中的农事活动对碧螺春茶有机栽培的影响,是洞庭地区有机碧螺春茶栽培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2.3有机质肥料施用
据报道,太湖周围农事活动中肥料使用量大可能是造成太湖蓝藻暴发的原因之一。地处太湖之中的西山,必须综合考虑有机茶园的坡度、降雨和其他因素,利用生态平衡施肥方法,根据土壤肥力和茶树的营养需求进行科学施肥,降低肥料淋失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在当前的常规茶园管理中,适当降低用肥量,提高肥料利用率,是茶叶施肥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要正确理解减少肥料用量后第1年产量可能会有所下降的事实,但茶园土壤本身能自行重新恢复强的供肥能力。因此,在茶叶上可以利用春秋季的施用特点,进行适当调整,以减少由于肥量减少对产量的冲击。此外,茶园施肥还应完成从增加产量的施肥模式向量质并重施肥模式的转变。要完成这样的转变,迫切需要解决以下一些茶叶生产中的基本问题。
(1)加强新生产模式下茶叶需肥规律研究。施肥的重点应该放在冬季的基肥及早春的催芽肥上。
(2)测土配方施肥研究及推广应用。针对过量施肥的现状,一方面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以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茶叶品质,减少对环境的负面效应;同时也要进一步推广氮肥深施技术。针对当前的施肥体系,需要开发一种田间土壤养分速测技术以配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有效推广。当前最可能的技术包括:一是探讨SPAD技术在茶叶氮素诊断中的应用研究,建立起一套合适的模型并推广应用;二是发展一套田间养分速测技术。这样的研究属纯应用基础研究,不可能只依靠茶叶企业,需要有关科研主管部门予以支持。
2.4病虫草害防治
茶园系统内结构简单、功能单一,水、热、气、肥等因子不稳定,常常引发茶树病虫、热旱和霜冻等灾害的频繁发生。因此,需研究有机碧螺春茶园主要害虫生态学、主要害虫发生规律,建立适用于吴中区的有害生物综合管理(IPM)技术防治病虫害。同时,研究保持生态平衡及物种多样性的有效方法。
有机茶园病虫草害的监控。一是预测评估病虫草害造成经济损失的阀值,即人为干预杜绝病虫;二是预测主要病虫草害的防治适期,有的放矢,提高防治效果;三是确保病虫草防治措施的安全性,禁止使用化学农药和有机茶生产规程中规定不能使用的农药品种,注意植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药的使用条件、方法与安全间隔期。坚持“以防为主,综合控制”,从整个茶园的生态系统出发,统筹协调多种可持续的防治技术措施。
2.5有机茶园综合管理
(1)研究识别、评价和控制碧螺春茶有机栽培过程中的关键点,采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方法,建立碧螺春茶有机栽培管理体系,确定控制有机栽培关键点的技术方法,实行全过程质量监控,坚决把好关键监控点。有机茶生产在维持茶园持续生产力的同时,强调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控,包括茶园施肥监控和病虫草害监控,必须截断一切外来的污染源。
(2)加强有机茶园的生态建设,采用与自然和生态法则相协调的种植方式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有机茶成功开发的根本。遵循生态学原理,利用茶及其他作物的喜光耐阴等不同特性合理配置生态位,建立茶、豆、林等共生互惠的立体群落结构,充分利用生长空间和光能,提高绿色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基地茶园生态平衡。
(3)集成现有技术,实现“两高一优”茶叶生产。在确保有机茶安全质量的前提下,综合应用现有的先进实用技术,实行良种良法栽培与加工,提高茶叶的产量与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展望
茶叶的有机栽培是一种节约能源、循环利用资源、倡导物种共存的生态型农业,是为人类饮茶健康、地球环境保护而设想的一种经营方式。此外,优质有机碧螺春茶的销售价格普遍比一般茶叶要高,并且高品质的有机茶具有更广阔的出口和内销销路。有机茶种植基地的示范推广还可以有效地实现分散的茶农与大市场的顺利对接。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质量意识的增强,有机茶作为最高级别茶,将会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因此,建立碧螺春有机种植基地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能做到在不增加碧螺春茶叶产量的前提下,增加销售额,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现代茶叶生产已从过去的产量型向质量型转化。有机茶种植的实施,为把碧螺春茶打造成国际知名品牌,提升碧螺春品牌的内涵和科技含量,创立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品牌茶叶提供技术支撑,对于提升碧螺春茶品牌与产业化
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4参考文献
[1] 田永辉.茶树现代有机栽培法势在必行[J].贵州茶叶,1998(4):18.
[2] 新毛景.“十五”浙江省有机茶开发设想[J].茶叶,2001,27(4):6-7,14.
[3] 俞秋红,章建军.有机茶产业化的构想[J].茶叶,2001,27(3):46- 47.
[4] 吴洵.茶叶的“绿色消费”趋势[J].茶叶,2005,31(3):153-155.
[5] 王校常.当前茶园培肥管理中的几个问题讨论[J],贵州科学,2008,26(2):29,44-47.
[6] 翁伯琦,张文锦,李慧玲,等.福建有机茶发展的技术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60-63.
[7] 王庆森,吴广远,曾明森.有机茶园害虫持续控制[J].茶叶科学技术,2005(3):1-3.
[8] 张永波.无公害生态茶园病虫防治思路与对策[J].蚕桑茶叶通讯,2007(5):38-39.
[9] 雷良辉,有机茶园病虫害的防治技术[J].现代茶园,2007(2):7-9.
[10] 汪新开,单顺仙.有机茶园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关键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5,11(5):66-67.
[11] 汪莘野.有机茶与茶园产业化[J].茶叶,2000,26(4):188-199.
[12] 吴洵.对当前茶园生产的几点认识[J].福建茶叶,2005(1):28-29.
[13] 陈兵红.丽水有机茶现状及产业化发展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33-134,139.
[14] 刘新,傅尚文,张优,等.有机茶在我国的实践[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3(3):183-185.
[15] 吴光远,曾明森,王庆森,等.有机茶生产及其关键技术害虫生物防治研究[J].贵州科学,2008,26(2):25-2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