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课本P2~3图1.2,1.3)
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 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1. 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类型及特点(课本P5图1.6) 构成 类型 及 特点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课本P6~7)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地区差异 ⑴20世纪50年代后,发达国家进入现代型 ⑵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⑶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⑷中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已基本实现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一、人口的迁移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分类(课本P8~9图1.8) 人口迁移分类 国际人 口迁移 19世纪前 二战后 特点 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 籍管理制度,多是有计划、有组织的人口迁移,规模小频率低 方向 由于殖民扩,人口从欧洲迁往美洲和大洋洲 ⑴欧洲经济发展快,变为人口迁入地⑵拉丁美洲人口迁往美国、加拿大和西欧⑶西亚和北非由于石油开采,招募大批外籍工人 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 ⑴生产力水平是根本原因 ⑵国家政策 ⑶社会福利 ⑷文化观念 ⑸信仰 ⑹自然环境 判断方法 出生率和死亡率均﹥3% 自然增长率﹥1% 出生率和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1%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20世纪80国人 年代中期口迁前 移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由东部地区向西北和东北地区迁移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人口迁由地向沿海迁移;由农村向城市、工矿区迁移以 移; 自发迁移为主,流量大频率高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
.
★主要因素(课本P10~11) 其他因素 ⑴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等)和社会经济环境(包战争、、社会变革、国家政策 括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等)的变化。其中经济因素起重要作用 ⑵个人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三、美国的人口迁移(课本P10图1.10) 时间 19世纪中期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20世纪20—60年代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原因 南北战争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自然灾害、农业危机 新资源、新兴工业的发展 方向 人口大规模西移 由乡村流向城市 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从东北部工业区迁往西部和南部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课本P12) 概念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环境人口容量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资源数量。 ⑴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正相关); ⑵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 ⑶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 ⑷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反相关) ★合理人口容量 概念 意义 实现的措施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和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世界:发展中国家要尽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后质量的平等权利 各国、各地区: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 影响因素 二、地球上适合养多少人(课本P13)
★三、P14活动 1.我国环境人口容量评估依据是耕地资源,因为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 2.我国人口与耕地资源,人口与水资源关系特别紧.
3.改善我国人口与环境问题必须贯彻执行的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4.结合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现实,分析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⑴我国资源种类和总量丰富,但人均少,利用水平和开发技术低,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资源相对短缺; ⑵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基本进入现代型,但人口基数大,年净增人口数量大 ⑶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补充) 城市形态 团块状 组团状 地形限制、河流阻隔或规划控制 (地处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又是丘陵山区)、浦东新区 条带状 沿交通线分布,受地形限制或沿河分布 、、、 影响因素 平原地形,用地规整,形态集中 城市举例 、、华盛顿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 ★2.常见功能区: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课本P19~20) 功能区 形态特征 商业区 点状、条状 工业区 集聚成片 区位选择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城市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原因 交通便捷、市场广阔 减少对城区的污染,保护环境;交通便利,降低成本 住宅区 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建筑质量上出现高、低级住宅区的分化,高、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高级住 城市外缘地势高的地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宅区 方,与文化区相联系 人口素质高 低级住 城、工业区附近,与便于工人上下班;收入宅区 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低,文化教育程度低 三、城市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1.城市部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参看课本P22图2.6) 典型模式 同心圆模式 扇形模式 多核心模式 特点 由5个同心圆组成 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 由于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的核心 影响: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地租次高的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形成工业区 ★2.影响城市部空间结构的因素(课本P23图2.7,2.8) 主要因素 经济因素——地租(①地租高低决定于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②付租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其他因素 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和 历史因素:早期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课本P25~26)
等级划分标准及类型 城市服务围 ★城市等级和服务种类、服 务围、城市数目的关系 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 按人口规模划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城市本身、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 城市等级越高,服务种类越多,服务围越大,城市数目越少 地理位置、交通、资源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课本P27~29图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