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 选择题
1.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微贱,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魏晋时期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这反映了秦汉至魏晋时期( ) A.宗法思想逐渐退出政坛 B.儒学被用于规范君臣关系 C.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 D.天下大同替换为社会不公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材料反映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微贱,到魏晋时期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说明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在官吏的选拔上强调出身、门第,因此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材料没体现。 2.魏晋时代,尚有很多人反对九品中正制,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已经很少有人反对这一制度。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B.世家大族逐渐走向没落 C.士庶阶层已经基本固化 D.考试选官制度初露端倪 【答案】C
【解析】据题干及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实际上是为世家大族服务的,官吏的选拔把持在门阀大族的手中,据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已经很少有人反对这一制度,说明士庶阶层已经基本固化,故选C项。
3.汉魏时期的“徒附”户,是豪强地主荫庇自己的宗族、宾客而形成的新的社会阶层。他们直接服务于豪强地主,逃避了朝廷的赋税和徭役兵役负担。以这一阶层为基础形成了庞大的田庄经济。这体现出汉魏时期的田庄( ) A.深受底层农民拥戴 C.能与政府分庭抗礼 【答案】D
【解析】汉魏时期的田庄制度之下,其“徒附”户逃避了政府的赋税和各种徭役兵役负担,但仍然要受到豪强地主的剥削与压迫,各个田庄都是一个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对政府来讲是一种分裂势力,这样不利于政府的统治,故选D项。
4.“梁初,惟京师及三吴、荆、江、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交、广地区由于对外贸易,则全以金银为货”。东晋南朝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并行,而且实物货币占主要地位。实物货币占主
第 1 页 共 4 页
B.自给自足程度较高 D.不利于政府的统治
体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混乱,货币不一 B.政府为加强金银收藏 C.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答案】A
【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治混乱,商品流通不畅,导致这一时期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并行,而且实物货币占主要地位,故A项正确。
5.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答案】D
【解析】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表明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而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宋朝,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主要使用金银作为货币,但无法体现发展速度快慢,B项排除。南北朝时期北方动荡影响手工业正常发展,C项不符合史实。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故答案为D。
6.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面记载的农具和农艺几乎都是两汉时期的,南北朝时期的农具和农艺反而几乎没有介绍。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 A.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动 B.先进的耕作方式主要分布在南方 C.北方小农经济发展停滞 D.地方割据不利于农业技术的交流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南北朝时期的农具和农艺反而几乎没有介绍”,说明南北朝时期农业没有多少发展,故C项正确。
7.佃农是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他们有一定的劳动工具及生产和生活资料。魏晋南北朝时,他们被列入豪强地主家籍,自由受到限制。唐宋时代,佃农阶层日益扩大,于是封建政权将他们列入户籍,取得封建国
第 2 页 共 4 页
家编户的地位。这一变化( ) A.增加了政府掌握的土地数目 B.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C.限制了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 D.减轻了佃农对地主的依附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佃农阶层日益扩大,于是封建政权将他们列入户籍,取得封建国家编户的地位”,可以得出佃农获得国家编户的地位,减轻了佃农对地主的依附,故选D项。
8.北魏文成帝兴安元年(公元452年),陕城镇将崔宽看到弘农(今河南灵宝附近)这个地方出产的漆、蜡、竹、木价钱比南朝市场上便宜好几倍,于是他利用职权走私,发了大财。这说明当时( ) A.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效卓著 B.官商勾结营私之风盛行 C.北方经济水平高于南方 D.南北地区经济往来仍在继续 【答案】D
【解析】孝文帝即位于471年,晚于题目中的时间“452年”,故A项错误;题目中未涉及官商勾结,故排除B项;题目中未对南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比较,故排除C项;由题目中的信息“崔宽看到弘农……出产的漆、蜡、竹、木价钱比南朝市场上便宜……利用职权走私”分析可知D项正确。
9.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秦重用中原的儒士王猛等人,大兴儒学;北魏孝文帝时期,儒学兴盛,更是“比隆周汉”。这说明( )
A.动荡时期统治者更依赖儒学巩固统治 B.儒学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主流思想 C.该时期实现三教合一,儒学发展兴盛 D.少数民族封建化完成 【答案】B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多重用儒士,发展儒学,客观上说明儒学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主流思想,故选B项。
10.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一些人崇尚“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这表明当时( ) A.文化观念呈现多元化 B.儒学失去了正统地位 C.道家思想被普遍奉行 D.三教合一有了新的发展 【答案】A
【解析】儒学在汉武帝时期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以后,一直居于正统地位。根据题干信息“非汤武而薄周孔”可知,官方意识形态受到挑战,这说明思想上不再是儒学一统天下,文化观念呈现多元化,故答案选A。儒
第 3 页 共 4 页
学从未失去正统地位,故B项错误;当时只是一些人崇尚“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并不能说明道家思想被普遍奉行,故C项错误;佛、道、儒三教合一应在隋朝以后,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摈弃之,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魏之衰弱,实肇于此。 ——马端临《文献通考》
材料二 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藉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吕思勉《中国通史》
(1)材料一作者认为“魏之衰弱”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的作者是如何反驳对孝文帝的指责的? (3)通过上述材料,你对民族发展和文明进步有何认识?
【答案】(1)急于汉化,矫枉过正;崇文鄙武(重文轻武),削弱军力。
(2)作者认为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符合进步趋势;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封建化)。
(3)中华文明是各民族相互融合共同创造的成果;善于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推动文明进步;融合发展中要注重保留本民族优秀传统。(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等信息分析作答。
第(2)问,结合“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等信息和所学知识综合分析作答。
第(3)问,属于开放性题目,可以从民族融合、民族发展等角度分析作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