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影响
杨泉焱 白金龙 王叶莲
【摘 要】内容摘要:人格的好坏、涵养的高低一定程度上是受人文素养的影响。而大学中文学教育的培养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有一些的影响。目前,在大学生中人文素养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所以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刻不容缓。鉴于此,本文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文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养之间的联系。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文学知识掌握程度越好,文学作品阅读量越大,人文素养也越高,这说明文学教育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但目前国内高校的文学教育相对不足,今后需要普及和充实大学校园的文学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期刊名称】《文学教育》 【年(卷),期】2019(000)015 【总页数】3
【关键词】文学教育 人文素养 大学生
一.引言
人在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水平及研究的能力称为人文素养,它体现的是将人作为对象和中心的精神,即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都被其包含在内。人文素养的最终目的是人文行为中展现的“技巧”和“能力”(陈曦,杨艳萍,2008)。人文素养与人格、涵养、思维、才能、民族存亡、国家兴盛、人类祸福密切相关。但是当代大学生(尤其是理科生)缺乏人文知识且缺少相关的学习兴趣,对国家及民族的历史认识充分,缺乏对世界文化的了解和民族认同感,在人文素养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赵磊,2002)。培育良
好的人文素养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弘扬民族精神、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龚光军,2007)。
文学教育即以文学为媒介来培养人的活动,它涵盖古今中外知识,不只是纯粹的对于文学作品的教学。文学教育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吴伟,2014)。文学教育在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中,除了能够传授文学知识、提高读写水平、增强审美能力、讲解文学作品,还可以传承民族经典文化、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净化心灵(李卉,2016)。但是,随着社会实用风气影响的加重,教育日渐呈现出工具性以及功利性的特点,文学视野狭窄、文学素养不高的迹象在当代大学生中频频显露(周寻,2015)。当前的实际现状为,许多学校文学教育课程设置极其不充分,导致对人文素养的培育不足,学校的教学重点偏重在传授学生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上,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林志坚,2018)。高校文学教育使用的教材史学资料丰富、学术及研究价值高、但对于学生来说难以掌握。因课时紧迫,教师只能选择将课程与考试相关,文学教育呈现边缘化倾向。 因此,加强文学教育以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让大学生学习并传承文化中的精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应对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问题的重要举措。
二.数据、变量与分析方法
1.数据与变量
本文采取网上问卷调查形式收集数据,问卷填写范围遍布中国十多个省的高校,涉及大学四个年级的学生。发放的问卷回收201份,其中有效问卷201份,样本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要求。
本文中的因变量为大学生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人文
知识、人文技能、人文精神(朱昱熹,2015),在这里的“人文”指的是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人文科学;而“素养”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人的内在修养(武惠营,2011)。根据以上定义,本文采用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对历史、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的自我评价作为人文素养的测量指标。自我评价备选答案为“1=非常好、2=比较好、3=一般、4=不太好、5=非常不好”。
本文的自变量为大学生文学知识掌握程度。大学文学教育学习的态度会在较大的程度上影响课程的学习效果,而在大学文学教育课程中取得的成绩直接反映了在该门课程中取得的成效,而成效会直接后期的应用,因此学习成绩也可能会影响文学知识掌握程度;大学生在文学教育课程中的学习时长及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是有限的,因此也需要在课堂外进行较多的文学作品的阅读。课外阅读文学作品的频率会较大地影响个人的文学积累,因此可能也会会影响文学知识掌握程度;一般说来,对文学教育课程的满意程度越高,学习的付出也就越多,学习绩效也与之成正比,反之也是,因此满意程度也可能会也影响文学知识掌握程度;各个大学生对大学文学教育的的必要程度的评价同时也会反映出他们对其的重视程度,这会影响他们在此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进而影响学习的效果。 根据以上论述,本文采用大学生对文学课程的态度、满意度,课程成绩、阅读文学作品的频率、对文学教育必要性的认知、对文学教育充分程度的认知等6个变量作为文学知识掌握程度的测量指标。6个变量的备选答案均为五个层次的李克特量表。 2.分析方法
首先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测量中,设计4个测量指标进行了因子分析。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