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第四章 病毒的遗传和变异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四章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1、遗传:亲代与子代相似

2、变异:亲代与子代或者子代不同个体之间不完全相同。 遗传决定了物种的延续,变异有利于物种的进化。 核酸传递遗传信息的基础在于其碱基的排列顺序,病毒核酸复制时能够产生完全等同于原核酸的新的核酸分子,从而保持遗传的稳定性。 病毒的突变机率较高,决定了病毒遗传的变异性。

遗传和变异是对立的统一体,遗传使物种得以延续,变异则使物种不断进化。

流感病毒的抗原性会因为核酸的复制、装配等各种因素而发生变化,有了这些变化,流感病毒就可以有效地逃避宿主的免疫清除。

第一节 病毒的突变

病毒的突变(Mutation):基因组中核酸的组成或结构发生改变。 点突变(狭义突变):少数几对碱基的缺失、插入或置换。

大段染色体的缺失、重复、移位和倒位等较大范围内可遗传结构的改变(广义突变)。 突变体:携带突变的生物个体或群体、株系。 突变基因:包含突变位点的基因。

基本概念

病毒株(strain): 同一种病毒的不同分离株或不同来源的病毒系 病毒型别(type): 同种病毒的不同血清型别

病毒野生型( Wildtype): 从自然宿主中新分离出的, 或者是实验室采用的 病毒突变体(mutant):与野生病毒株的不同表型的变异株,已清楚其机理 病毒变异体(variant):与野生病毒株的不同表型的变异株, 并不清楚其机理

病毒准株(quasispecies):在一个宿主体内,子代病毒出现了与原始感染株不一致,该变异个体称为病毒准株。

第二节 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

病毒变异除自发、诱发突变外,还可能因混合感染引起的遗传重组。 病毒的变异主要源于其基因组的突变和重组。

1.自发突变:在无任何已知诱变剂的条件下产生的突变。 DNA病毒和RNA病毒的自发突变有明显区别:

DNA:有一整套完整的DNA复制、核对、修正系统

RNA:不能自动修复(RNA复制酶中缺少校正阅读活性)病毒复制比自发突变快得多,野生型种群处统治地位

突变效率:DNA 10-8~10-11

RNA 10-3~10-6

2.诱发突变:野生型病毒在各种理化因子存在的条件下提高突变力的措施 (适当的剂量、获得单一突变的突变体)

根据诱发突变的本质和途径分为: ?体外诱变剂(静态)

通过一些化学物质对核苷酸进行化学修饰 → 碱基配对发生改变 → (a.转换 b.颠换) 亚硝酸、羟胺、烷化剂等 ?体内诱变剂(动态)

a.碱基类似物:通过互变异构效应造成碱基的转换和颠换

b.插入剂:吖啶类染料插入到核酸分子之间,引起碱基堆积畸变,在下一步复制时造成核酸移码(碱基增加或缺失)→ 移码突变 这两种物质所引起的核酸的变异,都需要病毒细胞处于代谢活性状态,此时核酸处于复制阶段,对处于静止状态的病毒无作用。

?紫外线:对生物体的损害主要是形成嘧啶二聚体 ↗链间形成的嘧啶二聚体能破坏双链的拆分 ↘链内形成的嘧啶二聚体导致碱基配对的错误

DNA:嘧啶二聚体被切除、修复,但碱基配对时错误结合发生突变; RNA:UV诱变的机制不明。

第三节 病毒突变体的类型

根据突变效应分为:同义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和移码突变。 原序列 5′-AUG CCU UCA AGA UGU GGG Met Pro Ser Arg Cys Gly (1)同义突变 5′- AUG CCU UCA AGA UGU GGA Met Pro Ser Arg Cys Gly

(2)错义突变 5′- AUG CCU UCA GGA UGU GGA(又称为误义突变) Met Pro Ser Gly Cys Gly (3)无义突变 5′- AUG CCU UCA AGA UGA GGA Met Pro Ser Arg

(4)移码突变 5′-AUG CCU UCA AGU GUG GG Met Pro Ser Ser Val Gly:甘氨酸。Arg:精氨酸。Ser:苏氨酸。Val:缬氨酸 根据突变效应背离或返回到野生型方向上来讲: ① 正向突变:改变了野生型性状的突变 ② 回复突变

根据突变引起的遗传信息的意义改变: ① 同义突变(氨基酸序列没变)

② 错义突变(氨基酸序列改变) 沉默突变 ↗渗漏突变 ↘中性突变

③ 无义突变 (氨基酸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 根据突变所带来的表型分:

① 形态突变体(宿主细胞形态改变) ② 致死突变体 (流产感染)

③ 条件致死突变体(温度敏感突变体←错义突变)

④ 生化突变体(营养缺陷型突变体、抗药性突变体、抗原突变体):代谢途径变异

第四节 病毒变异现象

4.1毒力变异:

“毒力”表示毒株或毒型间病原性的差异,具体表现为所能感染的动物、组织和细胞范围及其引起的症状、死亡率和病变的程度不同。分为强毒株和弱毒株,后者可制成弱毒活病毒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由异种动物引用过来的毒株(牛痘病毒等)。

4.2抗原变异:病毒变异表现为表面抗原的变异。

如:流感病毒 (血凝素和神经胺酸酶的变异) 通常所谓的病毒“型”,实质上是病毒抗原性差别的表现。它们主要是用补体结合反应、沉淀反应、红细胞凝集抑制反应以及中和试验等血清学方法鉴别出来的;

病毒各个型之间往往不能相互免疫,或者缺乏足够的交叉保护力。如:流感病毒、口蹄疫病毒

4.3培养性状的变异

病毒的所谓“培养性状”,主要是指其在培养细胞上形成的蚀斑的形态和性质(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的特征)

(1)蚀斑的大小:决定于病毒的弥散和吸附率以及病毒复制、成熟、释放的速度和在细胞内外的死亡率等。

蚀斑大小的变异与病毒对乙醚的敏感性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对乙醚不敏感的病毒比对乙醚敏感的病毒更易发生此类变异。

蚀斑大小与病毒的毒力呈现一定的平行关系。(相对的)

(2)蚀斑的色泽:主要决定于蚀斑及其周缘的细胞的死亡与溶崩情况。(透明、混浊、有色) (3)蚀斑的形状:与病毒的弥散率及其导致的细胞病变率有关(圆或不规则、边缘清晰或弥散)

蚀斑性状的改变,常被视作病毒变异的一个重要指标,而蚀斑选种就成为挑选病毒变异株的一个重要方法。

某些可能是暂时的、非遗传的蚀斑变异。

4.4对温度的感受性变异

应用适当的加热处理或低温培育的方法,常可由原毒株中分离获得耐热株。

第四章 病毒的遗传和变异

第四章病毒的遗传与变异1、遗传:亲代与子代相似2、变异:亲代与子代或者子代不同个体之间不完全相同。遗传决定了物种的延续,变异有利于物种的进化。核酸传递遗传信息的基础在于其碱基的排列顺序,病毒核酸复制时能够产生完全等同于原核酸的新的核酸分子,从而保持遗传的稳定性。病毒的突变机率较高,决定了病毒遗传的变异性。遗传和变异是对立的统一体,遗传使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b3b272ri77s7tu43p391qw0b8cvba00t4y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