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语文实践性作业研究阶段性总结
“小学高年级语文实践性作业研究”是我校于2008年2月向滨城区教研室申报并立项的教研课题,本学期刚刚开始研究,计划于2009年9月完成。 一、课题的必要性论证: 1、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作为教学有机组成部分的作业,必须强调其实践性。
在小学语文高年级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作业应该是课程动态的生长性的延伸,是对课程意义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学生在不断的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中成长;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它应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和学习需要。如果说在新课改的浪潮中课堂是主阵地,那么作业就是分战场。
然而,当我们认真审视当前语文作业设计时,可以发现种种弊端:(1)重习题练习,轻知识应用。(2)重练习结果,轻思考过程。(3)重双基训练,轻课外所得。(4)重统一训练,轻分层练习。从作业评价上看,评价方式单调,等级走过场,评语刻板教条,没有感染力……如此等等,这些都将导致作业的实效性差,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那么,在新课改的今天,怎样做作业、做什么样的作业、做多少作业,才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才能做到“减负不减质”呢?才能使学生变“苦做”为“乐做”,变“厌学”为“乐学”呢?教师在评价作业时,最好采用怎样的评价方式?我们认为,这些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鉴于此背景,我们旨在通过以作业为突破口,通过优化作业形式、优化作业内容、优化作业要求、优化作业评价,整合成语文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快乐幸福的作业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并且使语文课程通过作业实现向学生经验和生活的回归。彻底改革过去那种机械、枯燥、繁重的作业形式,着眼于未来,真正为学生发展而去设计作业的内容、形式与评价,以作业的完成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顽强的意志,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与能力。
基于以上的一些思考,我们提出了《小学高年级语文实践性作业研究》这一课题。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从国外看,西方一些教育先进国家的作业形式改革,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 美国的小学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而是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是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
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英国中小学生课程作业主要有四种类型:(1)探究作业。即指有教师指导的各种实验、独立观察、独立完成美术作品及各种动手能力的测试;(2)书面作业。即指客观性测试,其形式有回答简答题、抢答题、写随笔、论文、观察报告、评论、调查报告、科研项目等;(3)口头、听力作业;(4)表演作业。这些作业给我们的启发就是:教师应该更多的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来设计作业,而不应该仅从完成自身教学或增长学生知识的角度设计作业;作业的内容和要求应因人而异,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特长的目的;教师可以通过作业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合力等。
(二)从国内看,致力于此研究的老师也很多。特别是自从“减负”以后,很多学校对作业做了有益的改进与尝试,诸如:
1、徐州公园巷小学的赵萱教师作了对“小学生多元化、层次化”的研究与探索,即在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设计,以激起学生的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提供不同训练要求的作业,分类指导,分层考查,使课外作业成为促进小学生发展的一个生长点。
2、张家港兆丰中心小学宋卫群主张让学生个性飞扬在“自主型语文课外作业”中,即给学生布置自主型作业,让他们自己作主,自主安排作业内容,自我设计作业形式,增强作业的弹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此外,“开放性作业”、“主体性作业”、“个性化作业”等创新设计也层出不穷,在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等方面各施所长。本课题所倡导和实施的实践性作业,就是在综合上述一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型作业体系,它基于学生的发展,从学科教材出发,以双基的落实为依托,在教育改革的文化背景下,努力拓展作业形式与内容,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实践、深入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习最大限度地回归儿童生活世界,解放儿童的精神世界,构建起实践性作业操作体系,融入丰富的人文关怀,使作业改革走出工具化的误区,走入一条独特的教学改革之路。 3、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首先,在于遵循学生知识形成的一般规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基于这样的观点,实践性作业的形成也应该给予学生一个发现、研究、探索的过程。 其次,在于符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与操作也是在本次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中展开的,它带给学生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根本实现。 再次,在于对有关学习理论的进一步阐释。
在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与操作中应该融入先进的学习理论,以先进的学习理论来完成实践性作业的合理构想。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的学
习理论、巴班斯基关于“优化”的理论等都可以构成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全面发展的人是指“在体力和智力上各自充分和自由地发展”的人,认为人具有主动性、自主性、社会性及高度的创造性等基本属性,其中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最高表现,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层次,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和最高目标。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强调人的认识的能动性,认为主动性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反映。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教学只有通过主动学习的方式,将知识内化,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才能求得主动发展。
(2)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七种基本智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智力并非像传统智力定义所说的那样以语言、数理或逻辑推理等能力为核心的,也并非是以此作为衡量智力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而是以能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的产品的能力为核心的,也是以此作为衡量智力高低的标准的。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认为,知识并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意义建构方式。 (4)关于“优化”的理论依据。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将系统论、控制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引进教学论的研究,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这就是要根据培养目标和具体的教学任务,考虑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条件来制定一个最好的教学方案,然后灵活机动地执行这个方案,以期在规定限度的时间和精力内取得最大可能的教学效果。并从现代哲学关于联系的学说出发,分析了教学过程中多种因素之间的联系,认为在整个活动中,相互影响的联系有着决定的作用。他对教学过程的分析体现了整体性的观点、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动态的观点。作业设计(包括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优化特指“从一定的标准来看是最好的”,标准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效果和时间,既提高质量,又不增加负担。“优化”不等于“理想”,它是特指一定条件下的最优。
因此,在作业形成过程中,对相关学习理论的二度阐释,能够给研究者带来更多的启示,更能对实践性作业的开发与实施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 4、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实践性”指的是具有主体自主参与,自主活动,亲身经历的特性。
“小学高年级语文实践性作业”指的是在现行小学高年级语文课程体系下,挖掘教材中的实践活动因素,以作业形式来凸现语文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在实践探究的作业活动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发展听说读写能力,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获取生动、活泼、完满的发展。作业的设计强调学生是作业的主体,发挥学生作业的自主性,注重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小学高年级语文实践性作业研究”是指以新课标为指导,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作业理念,通过对小学高年级语文实践性作业设计与评价的研究,使高年级学生听说读写以及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而提高教育的效率和效益。 5、课题研究目标:
(1)构建一种合乎小学高年级学生发展要求的,顺应新课程标准思路的,课内外结合的高年级实践性作业设计与评价体系。打破原有落后、陈旧的作业模式,还语文作业以新的活力。 (2)通过实践性语文作业设计,体现语文学习的探究性、开放性。引导高年级学生走向更广阔的认知空间,走进社会,深入生活,开展各类语文的实践性体验活动,利用分布在每一个角落的语文教育教学资源让学生吮吸、探索、发现。
(3)使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让听、说、读、写全面开花,以“动”为主动,把知识的训练、技能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与操作、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贯穿起来,让作业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 6、课题研究内容:
(1)调查分析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现状。
(2)探究小学高年级语文实践性作业的布置内容及表现形式。
(3)进行多元化的实践性作业评价。使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综合表达能力。 7、课题研究重点:
设计小学高年级语文实践性作业,进行多元化的实践性作业评价,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语文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8、课题研究的价值: (1)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现代教学论认为: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可以在书本之外,可以在课堂之外,可以在学校之外。教育学理论认为:学生的活动应以现实生活中的实践为基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有益于学生的实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结合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丰富多彩的开放的实践性作业设计和多元化的实践性作业评价,让作业更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作业更贴近孩子的生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作业更富有探究性,拓展学生的学习宽度;让作业更加充满着人文性,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内在需要。
实践性作业体系更加淡化作业的功利色彩,着眼于未来,真正为学生发展而去设计作业的内容、形式与评价,以作业的完成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顽强的意志,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与能力。 (2)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随着教学行为的不断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对于新课程体系的评价也随之推陈出新,人性化的批改、考核与评价崭露头角,也是在这样的教改浪潮中,作业的改革也成为其中的亮点之一,快乐作业、多元化作业、个性化作业层出不穷,在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等方面各施所长。本课题所倡导和实施的小学高年级语文实践性作业,就是在综合上述一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型作业体系,它基于学生的发展,从学科教材出发,以双基的落实为依托,在教育改革的文化背景下,努力拓展作业形式与内容,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实践、深入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习最大限度地回归儿童生活世界,解放儿童的精神世界,构建起实践性作业操作体系,融入丰富的人文关怀,使作业改革走出工具化的误区,走入一条独特的教学改革之路。 二、课题的可行性论证: 1、课题研究思路:
通过调查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和评价现状,对影响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和评价现状的教学目标、方法以及学生的兴趣等方面进行了解和分析。研究过程中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结合小学高年级语文实践性作业设计和评价的要求进行取舍和改进,为我所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探索出可行的适合小学高年级语文实践性作业设计和评价的方法和途径。 2、课题研究过程:
(1)前期准备,开题实施阶段;(2008.1——2008.3)主要完成课题的申报工作、课题方案的撰写以及查阅和准备相关资料文献,收集信息。
(2)调查研究阶段。(2008.3——2008.9)开展调查研究,系统记录整理课题研究资料。 (3)研究深入阶段。(2008.9——2009.1)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课题方案,及时总结、整理,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
(4)结题阶段。(2009.1——2009.9)分析、反馈、总结、提高并撰写研究报告。 3、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深入实际,有目的、有组织、有步骤,通过问卷形式,准确了解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现状,掌握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2)行动研究法。在此课题实践中,教师既是教育实践者,又是教育研究者,教师可以根据教育实际情况的变化,调整研究内容、方法、步骤等。
(3)文献研究法。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借鉴各种教育书籍、报刊杂志中介绍的理论和经验,多聆听丰富经验和教学理论的学者讲学,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课题研究具有科学性。
(4)经验总结法。研究过程中,把实践的经验形成报告、论文,使研究成果具有科学性、真实性和实效性。 4、主要观点:
小学高年级语文实践性作业研究阶段性总结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