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总体上受以下三种因素制约:1)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2)社会的政治制度。3)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总体水平及特征。除此之外,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外国的先进经验也是制定新的学校教育制度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2、我国高等学校学制结构的基本状况; 答题要点:(第六章,第127—130页)
高等学校学制结构一般是指高等学校的形式结构和层次结构。从形式结构看,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两大类,还有高等职业学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形式;从层次结构看,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具体来说具有以下学制结构:(1)全日制高等学校。包括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高等学校,其中普通高等学校根据其培养目标及学习年限的不同,分为高等专科学校、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三种层次类型。(2)成人高等学校。它属于就业后的继续教育体系,一般以业余学习形式为主,但也有全日制或半日制的。成人高等学校有多种形式,如广博电视大学、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函授学院和普通高等学校附设的函授部、教育学院和中学教师进修学院、夜大学等。 3、我国高等教育学制结构的基本特点; ?答题要点:(第六章,第130页)
?从层次上,我国的高校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 ?从类型上,我国现在有理、工、农、医??等多种院校、多科系和多专业共同发展。 ?从办学形式上,我国主要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两类。 4、世界学位制度的改革趋势;
?答题要点:(第六章,第132-133页)
?(1)学位制度向国际化方向发展;(2)学位制度向广大自学成才者开放;(3)学位进入企业职工教育领域。
5、我国学位授予的一般程序; 答题要点:(第六章,第136页) 学位授权审核的一般程序为:高等学校及其学科、专业申请学士学位授权须经本校学术委员会讨论后,由学校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主管部门组织相同专业的同行专家评审通过后,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或其授权的省级学位委员会审批。
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及其学科、专业是否有权授予硕士、博士学位,一般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同行专家进行评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复核,再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和批准并予以公布。 6、我国学位制度的改革。
?答题要点:(第六章,第137—143页)
?我国的学位制度经过多年不断摸索,在总结自身与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已形成比较完善的学位体系,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学位授予权审定制度的改革。(1)学位授予权的审定制度要解决的是学位授予的法律依据和学位授予单位的资格问题,处理的是国家或社会与学位授予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2)我国学位审核制度大致经历了中央集权阶段、审核权力部分下放阶段、部分高校自主发展探索阶段。(3)我国的学位授权审定制度经历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一个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相互衔接的学位体系已经形成,学科结构逐步合理。但在层次结构上,仍需调整。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如何使学位授权审定工作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相适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学位申请者的培养制度的改革。(1)学位申请者的培养制度要解决的是学位授予单位与学位申请者之间的教育问题,它所处理的是学位授予单位如何培养、学位申请者如何接受教育或通过学习达到学位授予单位所确定的标准等。(2)在学位申请者的培养方面,我国的学位制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自我国于1981年恢复学位制度以来,至今已经形成了多学科、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一,多学科。我国在哲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等12个学科门类的学科体系下,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其二,多层次。自《学位条例》实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培养的学位培养制
36
36
度。博士后研究学习是博士学位的顺承。其三,多类型。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学位的培养制度从学位制度恢复初期的以培养单一型的学术人才转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部分学校进行了第二学士学位生的培养。(3)虽然我国的学位培养制度较以前有很大改革,开始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在培养方案和培养方式上还过于统一,各院校、科研机构的培养方式大同小异,无法体现出不同人才培养之间的差异性。 ?3)学位授予制度的改革。(1)学位的授予制度要解决的是学位授予单位授予学位的一些基本程序、仪式等,一般包括对学位的授予标准、授予程序等方面的内容。(2)我国的《学位条例》最初只对全日制教育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标准给予了明确的规定,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对其他学习者学位的授予标准也以文件的形式进行了规定,包括专业学位,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博士学位,名誉博士,第二学士学位等。(3)我国的学位授予制度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以适应经济等各方面发展的需要。各项措施的实施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学位类型和规格单一、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在学校授予程序的仪式上忽视学士、硕士学位的授予成语和授予仪式。对此,在今后的学位授予制度方面要进一步改革,将学位授予程序和仪式提到一个重要的地位上来。 ?4)学位质量的评价制度的改革。(1)学位质量的评价制度要解决的是科学的学位质量标准以及社会或学位授予单位如何评价学位质量的问题。(2)为保证学位授予质量,国家从学位制度恢复伊始就建立了各级监督管理机构,通过开展各种工作,如对学位授予单位的审定、学科授权评议、学位授予质量评估、学位论文抽查和优秀论评选等,对我国学位授予质量进行保证和监督。(3)随着质量监督和保证机制的不断完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检查和评价力度不断加大,评价方式不断丰富,初步建立了一套比较适合学位授予单位实际的评价体系,学位质量评价监督工作不断走向科学化、规范化。但我国学位质量的评价制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评价缺乏政策、法律依据,评价系统本身不够完善等。这就要求我们对学位质量评价活动实行立法,构建政府或国家评价、学位授予单位自我评价、社会中介评价三位一体的学位质量评价体系,推动我国学位质量评价制度不断走向完善。
第七章 高等学校教学
?重点: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和教学原则;高等学校新教师顺利走上新讲台的策略; 概念: 1、学科
从传递知识、教育教学的角度看,学科的涵义指的是“教学的科目”,即教与学的科目;从生产知识、学问研究的角度看,学科的涵义则是指“学问的分支”、科学的分支或知识的分门别类。在高等学校里,教学和研究都要由人去做,并且只有组织起来去做才是有效益和效率的,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学科的涵义则是“学界的组织”或“学术的组织”,即从事教学和研究的机构。“教学的科目”、“学问的分支”、“学界或学术的组织”是学科的三个基本内涵,只是在不同的场合时间体现不同的内涵。(第七章,第148—149页) 2、专业
专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专业是指知识的专门化领域。狭义的专业是指一种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教育实体。(第七章,第150页) 3、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是高校为了方便培养人才按学科分类或职业分工设置各种专业的活动,设置和进行专业教育就成了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第七章,第151页) 4、课程
课程是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是为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而创设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高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开设顺序。广义的课程,指促进学生发展的全部环境,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等都应包含在内。(第七章,第153页) 5、教学
37
37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双边教育活动,是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第七章,第155页) 6、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认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特定的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把学生培养成合格人才的过程;是学生以认识为基础,知、情、意、行结合,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的过程。(第七章,第156页)
7、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第七章,第159页) 8、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也称课程计划或培养计划,它是一个专业的全部课程所形成的体系结构,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育与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体现了社会对某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第七章,第163页) 9、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根据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本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第七章,第163页) 10、教材
教材又称教科书,也叫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地阐述某门课程内容的教学材料,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第七章,第166页) 11、教学测量
教学测量是根据某种规则或标准将教学现象予以数量化的活动。(第七章,第167页) 12、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定量或定性等可行的科学手段,对教育活动进行分析、价值判断,并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第七章,第168页) 理解
1、高校学科设置的影响因素。
答题要点:(第七章,第149—150页)
1)学科自身的发展。一个学科能否在高等学校中得到专门设置和发展,从学科自身的角度看,主要取决于两点:第一,学科发展的成熟水平;第二,学科的发展潜力。2)高校学科发展与布局的整体性。高校在考虑学科设置时,不仅要从学科自身发展的学术性方面来考虑,还要通过学校不同学科的结构状况来系统考虑不同学科的设置增减问题,考虑的出发点主要是高效的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3)社会因素。高校在考虑学科设置时,必须面对学科对现实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的问题。
2、高校专业设置应处理好的几方面关系。 答题要点:(第七章,第151—152页)
1)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之间的关系。现代高校专业设置的基本功能,是为培养具有相同学科基础的专门人才搭建教育教学的基本平台,因此,学科是专业设置的基础和依托。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专业设置只是高校对学科发展的简单照搬。高校中的专业设置,一是为整个科学发展的基本学科基础留有足够的发展余地,二是及时为那些既具有学科发展潜力,又具有良好社会效应的学科提供促进成熟和发展的条件和帮助,三是主动培植新的学科和专业增长点。2)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高等学校存在和发展的依据是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对高校提出不同的要求。3)专业设置与国家和民族特色之间的关系。即使在同一社会发展时期,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不同,这与高等教育的国家和民族特性及文化差异有必然的内在联系。 3、高等学校课程特点。
答题要点:(第七章,第153—154页)
38
38
高校的课程与基础教育课程相比具有其自身的特点:1)具有明显的专业性。高校课程组合基本上是以知识为导向的,以学科知识作为课程组合的经纬,这样使得高校课程具有典型的专业性质,专业性是高校课程的本质属性。2)具有前沿性。高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机构,而且是发展科学知识的策源地。这种教学与科研的结合要求高校课程的内容要具有前沿性;科学研究的发展需要从教学中汲取营养,而课程也必须吸收最新的呀牛成果才能不断发展。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高校是高层次的教育,高校的课程比中小学课程更加高深、复杂、尖端和开阔。高校课程的教学中往往渗透了教师的科研历程和思维方式,这样,能使学生明了本课程的科学方法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对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4、高校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
?答题要点:(第七章,第154—155页)
?1)课程的综合化;2)课程的多样化;3)课程的职业化;4)课程的国际化;5)课程的人文化。
5、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
答题要点:(第七章,第155—156页)
1)高等学校教学的任务有:(1)促进知识积累,提高文化修养;(2)促进智力发展,培养学生能力;(3)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合格公民。
2)高等学校的教学与中小学的教学有明显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1)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仅是对原有知识体系的重复,而且是在新的条件下,对原有的知识进行重新整理和加工;(2)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渗透了许多探索的成分。 6、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
答题要点:(第七章,第157—158页)
(1)专业化逐步提高,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统一; (2)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立性和创造性逐步增强; (3)教学与科学研究逐步相结合;
(4)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加。 7、高校学生的学习特点。
答题要点:(第七章,第158—159页)
1)学习内容的专业性和选择性。高校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以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为特征的活动,学生一旦选定了专业,学习活动就会围绕专业方向和需要进行。除了完成本专业的学习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选择辅修专业,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2)学习过程的自主性。自主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自觉、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3)学习途径的广泛性。学生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其他的渠道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学习。4)学习的创新性。创新性是指表现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造性活动。高校学生的学习已经具有研究和创新的性质。 8、高等学校教学原则的基本内容。
?答题要点:(第七章,第159—162页)
?根据高校教学过程的理论与高校教学实践的发展,高校的教学原则主要有以下六条: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既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知识,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使知识传授与思想培养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坚持这一原则时,要做到以下两点:(1)教师要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水平,跟上科学发展的潮流;(2)教师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做到教书育人。 ?2)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既要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要注重从知识到智能的转化,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这点的根本途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坚持这一原则时,要做到以下三点:(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2)重视基本能力的培养;(3)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其具备解决实际问题
39
39
的能力。在贯彻这一原则时需要注意两点:(1)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把理论知识讲透、讲活;(2)学校要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 ?4)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逐步地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态度和从事科研的能力,这条原则集中反映了高校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教师要搞好自身的科研工作;(2)寓科研于教学中;(3)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对学生进行科研方法的训练。 ?5)因材施教和统一要求相结合原则。这条原则是针对学生之间既有个性上的差异,又有处在同一年龄阶段和学历层次上所拥有的共同之处而言的。这一原则就是既要强调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共性中的个性,又要重视个性的发展离不开共性的支持。贯彻这一原则的要点是:(1)坚持对学生的统一要求;(2)加强调查研究,了解学生情况。 ?6)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与探索研究的能力。贯彻这一原则需要注意三点:(1)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使学生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3)对学生严格要求。 9、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的途径与策略。 答题要点:(第七章,第159—160页) 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既要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要注重从知识到智能的转化,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这点的根本途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坚持这一原则时,要做到以下三点:(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2)重视基本能力的培养;(3)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10、教学与科研结合的途径与策略。 ?答题要点:(第七章,第160—162页)
?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逐步地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态度和从事科研的能力,这条原则集中反映了高校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教师要搞好自身的科研工作;2)寓科研于教学中;3)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对学生进行科研方法的训练。 11、教学计划的编制。
答题要点:(第七章,第163—164页)
制定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一般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1)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具体规定各专业所要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规格。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一方面要体现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一般要求;另一方面,要根据专业的具体要求指出该专业人才所需要的特殊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2)选择课程内容。一个专业要选择恰当课程内容或教学形式,应在依据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遵循以下原则:先进性原则,课程内容要随时反映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并及时删除陈旧过时的内容;整体性原则,课程内容必须保证各门学科自身基本原理和知识在逻辑上的连贯和完整;经济性原则,课程内容以最少的课时、最轻的负担来达到目标,并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与达到目标不相干的内容;实践性原则,选择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必须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机会。3)组织课程内容。这要遵循以下原则:(1)从纵向关系看,一是要遵循“继续性原则”,它要求为了实现某一目标,必需使有关的课程在安排上能不断继续地、逐渐加深地为学生提供达到这一目标的训练计划;二是要遵循“程序性原则”,它要求后学习的东西须在先学的东西基础上更加广泛和深化。(2)从横向关系看,要遵循“统合原则”,它要求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各门课程和教学形式应注意其相互关联性。4)评价课程,这是为了改进课程而收集和运用信息的过程。它一般包括四个方面:(1)对课程制定过程进行评价;(2)对教学计划进行评价;(3)对教学计划实施过程进行评价;(4)对教学计划实施的结果进行评价。
12、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
答题要点:(第七章,第163—164页)
40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