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状况的变化影响着功能的实现。2)结构的变化若超过一定值,就将引起功能的变化。所谓结构的变化,是由系统内要素的变化引起的。要素的变化必然引起结构的变化,甚至是结构的质变。要素的变化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要素在数量上的变化;而是要素在数量上没有增减,但在性质上发生变化。为了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的功能,必须认真研究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合理结合方式和比例关系。3)高等教育功能的发挥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高等教育结构。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高等教育结构的变化处在量变的状态,因此高等教育的结构相对稳定,能够保证高等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当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高等教育系统受到很大干扰的时候,高等教育结构的巨大变化可能导致高等教育原有功能的异化和丧失。4)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能使高等教育发挥其积极的功能,反之,不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其功能则是消极的。所以,调节高等教育的结构,建立合理的、优化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是高等教育发挥其结构功能的必要条件。
3)高等教育功能反作用于高等教育结构。(1)在一定条件下,高等教育的结构决定高等教育的功能,同时,高等教育功能由于环境变化而做出调整会反作用于高等教育的结构,引起高等教育结构的变化。(2)不同历史时期,对高等教育功能的选择是不同的。当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功能提出新的要求时,高等教育功能会发生变化,功能的变化又促进了高等教育结构的变化,或者派生出新的子结构来。所以,高等教育结构的变化是以高等教育功能的选择为前提的。(3)高等教育功能的选择具有主观性,一定时期人们对高等教育功能的选择往往是由当时的社会需要决定的,这就有可能出现高等教育功能选择和高等教育内部规律相矛盾的情况。例如在未达到一定条件的情况下,选择不适合当时情况的高等教育功能,这可能导致高等教育功能失效,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以及资源的浪费。所以对高等教育功能的选择必须考虑高等教育的内部规律,选择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功能,这样才能使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不仅适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更符合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规律。 第三章 高等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重点: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概念:
1、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发展的要去与国情所制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是教育政策的概括。(第三章,第51页) 2、教育目的
简单地说,教育目的就是教育培养人的总目标。具体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方面的要求。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指对教育活动作用的目的领域;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的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得培养所确立的总要求。(第三章,第51页) 3、教育培养目标
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培养目标指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具体人才培养要求或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第三章,第51页) 4、通识教育
广义的通识教育是指大学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即大学给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包括专业教育和非专业教育。狭义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而言是指大学生均应该接受的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艺术等基本知识的教育。(第三章,第65页) 5、高等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体系中的基层目标。(第三章,第69页) 6、高等学校专业培养规格
高等学校的专业培养规格是指在高等教育完成以后,大学毕业生所应达到的要求和能从事的工作。(第三章,第69页)
7、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 (第三章, 第56页)
26
26
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理解:
1、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的区别? (背诵) 答题要点:(第三章,第51—52页)
教育目的是教育培养人的总目标,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1)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的主要区别在于:培养目标是可测量的,而教育目的是不可测量的;教育目的是向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教育对象提出来的;教育目的有终极含义,更加抽象;而培养目标则更倾向于阶段性,更具体。2)二者的联系在于:在教学实践中,随着一个个培养目标的实现也就逐步地达到了教育目的,二者彼此相关但不能取代。 2、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答题要点:(第三章,第52—53页) 1)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 2)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 3)文化本位论的教育目的。
3、个人本位教育目的、社会本位教育目的和文化本位教育目的的基本含义? 答题要点:(第三章,第52—53页)
1)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主要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之中,其代表人物有裴思泰洛齐、马斯洛和康德等。他们认为教育目的的制定应该以个人的价值为中心,以自身的完善和发展的精神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认为教育目的不在于谋求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的发展,因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
2)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是基于人的社会性、适应社会的需要提出的,代表人物有涂尔干等。该理论认为教育应该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
3)文化本位论的教育目的是由于文化教育学的张扬而形成的教育目的观中比较有影响的一种主张,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狄尔泰,斯普朗格等。他们认为教育史一种社会现象,与政治、经济相比,教育的本质更倾向于文化的范畴;认为教育活动是一种文化生产活动,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存在方式,通过教育使人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从而能激发人的动机,唤醒人的意念,提高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教育目的的作用?
答题要点:(第三章,第53—54页)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中的一种指向性规定,不仅是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也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有: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这不仅包含对教育活动努力方向的指向性和结果要求,还包含对教育活动的具体规定性。2)教育目的的规范作用。这种规范和调控作用不仅体现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还体现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和师生的行为上。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在不断地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教育目的是否实现及实现程度的大小是评价教育质量高低的直接依据。这些作用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共同发挥着作用,一起保证了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5、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答题要点:(第三章,第54—55页)
1)社会需要;2)个体内在需要;3)个体现实的需要使我们制定教育目的的出发点,未来的社会需要是我们制定教育目的的期望所在,它们一起构成了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6、全面理解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 答题要点:(第三章,第55—57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也是今后制
27
27
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的基本指导思想。要全面理解我国的高等教育目的,应把握好以下几点:1)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大学生强调全面发展是社会对其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2)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等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大都是高级专门人才,大都在社会各行业中起着骨干作用。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各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要也日益提高,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等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努力构建培养新型人才的育人环境,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道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3)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培养的大学生大都是高级专门人才,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上,是“建设者”;在社会主义信念上,是“接班人”。两者不能对立和分割,要统一于社会主义教育目的。 7、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答题要点:(第三章,第57-59页)
马克思所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针对工业革命以前人的片面发展而言的,他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德、智、体、美多维度又有重心的结构和整体统一的发展,是个体实现的一种充分的、自由的、统一的、和谐的发展。 8、人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涵? 答题要点:(第三章,第58—59页)
1)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在于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是道德品质和美的情操的高度发展;
3)人的全面发展是多维度的,不仅包括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还包括人的个性、潜质和一切兴趣爱好的发展。
总之,人的全面发展是理想的教育目的,也是当代教育所要追求的完美状态。 9、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答题要点:(第三章,第59—61页)
1)所谓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对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它包括以下组成部分:(1)德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政治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使其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2)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3)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身体保健知识、技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高等学校体育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锻炼身体,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4)美育,是指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5)劳动教育,是以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们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为目的的教育。
2)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缺一不可,它们之间不可分割又不可代替。不可分割是因为各育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智育是发展其他各育的基础;德育的进步又要依赖于智育的发展;其他各育的发展离不开体育造就的健康身体作支持;德育和智育会随着劳动教育的学习而更加有实践性。不可代替性表现在各育都有自己特殊的任务、内容和方法,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只有共同发展才能培养健全的人才。 10、当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论。 答题要点:(第三章,第63—67页)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的必要性;第二,加强通识教育的紧迫性。 11、开展通识教育的意义?
答题要点:(第三章,第66—67页)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蓬勃发展,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通识教育的发展道路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的选择,所以开展通识教育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在高等教育中实施将会带来一场新的教育革命,它将会纠正我国长期依赖实行的专业教育的弊端,使大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加全面的知识,摆脱传统教育对人性的压抑和限制,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追
28
28
求卓越的精神,提高他们“做人”和“做事”的能力。(2)通识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传统的按专业培养的教育已不再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的需要,并日益显示出不足,人是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必须通过全面发展的教育来实现自由的本质。通识教育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并且与终极的教育目的相一致,在更大程度上关注了人的存在,实现了人的自由理想。(3)通识教育的实施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有助于人们获得更广博的知识和新型的思维方式。 12、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制定要求? 答题要点:(第三章,第67—68页) (1)要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2)要符合高等教育的性质并能实现高等教育的任务,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随时与社会实际发展保持一致,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3)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并能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4)要与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衔接并涵盖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各级各类的高等学校教育,在普通学校教育目标基础之上,提出高而专的教育。
13、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应当处理好的几个基本关系。 ?答题要点:(第三章,第70—73页)
?(1)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关系。我国部分高校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过于注重对专业课程水平的要求而忽视了对综合素质的要求。就大学生的专业培养来说,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育的确是第一重要的,它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最基本条件,也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本钱。然而这并不是用来打天下的全部资本,社会发展到今天,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较高的人,光靠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有好多条件也是必须要具备的。一个人从事任何一种工作,他所发挥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整体人格表现出来的,业务技能方面的熟练和提高也往往与个人的思想品质、创造精神和敬业程度、责任意识等方面密切相关,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因此,高等院校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除了专业知识方面,还要充分地认识到其他方面素质提高的重要性,切实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 ?(2)精英人才与一般人才的关系。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外乎对两种人才的培养,即精英人才和一般人才。所谓精英人才,是那些具有突出贡献的,智能水平和道德素养能够在一个方面或多个方面对社会发展做出杰出的创造性贡献,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影响历史进程的人。高等教育应该把培养精英人才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为社会的发展作贡献。一般人才,或者说一般高级人才指的是知识、智能水平和道德素养能够满足某种复杂劳动职业的基本需要,并能在相应的职业劳动中从事富有成效的劳动的那些人。能够胜任工作是这些人最大的特点。一个国家的教育事业固然要把培养精英人才作为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但如果只盯住几个少数的精英人才而忽视对大批一般实用人才的培养,势必造成本末倒置,成为只有几个将军而没有士兵的场面,那么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案也是注定要失败的。因此,高等教育在培养精英人才的同时,要把培养一般高级人才作为自己最基本、最主要的任务,既实现教育的育人使命,也促进经济的发展。 ?(3)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无非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育才”,一个是“育人”。“育才”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的合格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作贡献。“育人”主要指培养个性充分的、自由发展的人,满足个人需要,实现人的自身价值。这两方面的目标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分割也不能相互取代。通过培养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才,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而个人只有在社会所提供的各种条件下才能实现生存和发展。因此,这两方面并不矛盾,是辩证统一、高度互补的,社会的需要同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在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目的中是一致的。 ?(4)高标准与可行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的关系。高等教育是高层次的教育,面临的任务是为各行各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这就决定了它的培养目标,不论是在专业知识技能方面,还是在道德素质方面,都比中小学生有进一步的要求,培养出的人才大部分都在社会各领域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因此,高等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也应该高标准,这样也更能显示出他们的优势所在。但是标准也应该有一定的度,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只有制定实事求是的专业发展目标,把标准定在大多数同学通过自身努力就能顺利通过的基础之上,这样
29
29
的目标才有激励作用,更有意义。培养目标要有一定的稳定性,不能经常变动,更不能朝令夕改,以免引起教育的波动,甚至造成人才培养的断层。但是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新的学科和领域不断涌现,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也在日益变化,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得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与时俱进,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弹性机制,只有不断的发展才能更趋于稳定和完善。从长远来看,处理好稳定性与可变性的关系不仅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也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教育及时回应时代的召唤,始终保持蓬勃健康的发展。
第四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与学生
?重点: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作用及任务;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素养及其提高。 概念:
1、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第四章,第91页) 2、学生观
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态度和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第四章,第95页) 理解:
1、高等学校教师地位的决定因素?
答题要点:(第四章,第76页)一般来说,衡量一种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如何,人们通常以经济待遇、社会权益和职业声望作为评价标准。 2、高等学校教师的作用?
答题要点:(第四章,第76—80页)
高校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历史文化的传承者;2)高级人才的培养者;3)科技文化创新的实现者;4)文明建设的推动者. 3、高等学校教师的任务?
答题要点:(第四章,第80—81页)
高等教育的目的决定了高等学校教师的根本任务。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而这三个职能的完成,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工作来完成。因此,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有: 1)教书育人,完成教学任务。2)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3)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发展。
4、高等学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答题要点:(第四章,第81—85页)
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有:1)坚定的政治方向。这是高校教师必备的首要条件,也是国家对高校教师的根本要求,集中体现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2)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师德的根本标志,也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部分。这里除了一般意义上的道德品质,还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3)合理的知识结构。现代科学的发展要求高校教师既要学有所长,又要广泛涉猎,做到既“专”又“博”。首先,高校教师必须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结构以及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应该涉猎与所教学科相关的学科内容和科学研究,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再次,还必须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4)优秀的教学能力。高校教师只有懂得教育科学,掌握教育规律,培养自己优秀的教学能力,并且把它们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去,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工作事半功倍。 5、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 答题要点:(第四章,第81—85页)
其教学能力具体包括:1)全面掌握并正确处理教材的能力;2)科学研究的能力;3)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4)良好的教学设计和组织管理能力;5)教育指导能力;6)终身学习的
30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