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斑点追踪技术的临床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摘要】 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Three-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 technology ,3D-STI技术)是结合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与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而新近发展的一项新技术,可以从三维空间的角度来追踪回声斑点的运动轨迹,进而评价多个方向的心肌节段运动,能更全面、准确地评价心脏整体及局部功能,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此综述主要阐述3D-STI技术的基本概念与目前其在临床中的研究进展、局限性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三维;斑点追踪显像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799-02
一、三维斑点追踪技术的基本概念
斑点追踪技术可以识别心肌声学斑点、追踪心肌的运动轨迹并进一步测量心肌组织的位移,对心脏心肌运动轨迹的研究来说,是一种简便、无创的可靠方法。3D-STI技术则是通过对动态的心脏三维图像的分析,追踪心肌斑点在二维空间内的运动轨迹,从而计算出心肌运动的形变参数。3D-STI技术不受组织多普勒的角度依赖及二维斑点追踪技术二维空间的限制[1] ,进而得到心肌运动的三维应变参数,能更准确、更客观地评价心脏的功能。
二、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一)对冠心病室壁运动分析的评价
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室心肌收缩功能对评估整体心功能至关重要。朱文晖[2] 等选取冠心病患者150名,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狭窄部位分成左前降支组、左旋支组、右冠状动脉组及多支组,并选取正常对照组30例,用3D-STI技术对各病例左室各室壁节段及整体节段的应变参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各分组相对应节段收缩期峰值三维应变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应变下降节段的分布大体与冠状动脉造影所提示病变冠状动脉的心肌灌注区域一致。有研究[3] 进一步显示,对室壁心肌运动的分析,3D-STI技术与其他室壁运动分析如心脏磁共振检查等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研究[4-5]表明3D-STI技术更能反映心肌的力学运动轨迹,可通过检测冠心病心肌缺血坏死所致的局部或整体室壁运动改变,分析其对冠心病定性诊断、异常室壁运动区域定位以及狭窄对室壁运动造成的影响等,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二)对心肌病及同步化治疗后心肌运动的评价 1.扩张型心肌病是较常见而预后较差的原发性心肌病,准确评估左室收缩功能对其治疗及预后非常重要。Duan等[6] 用3D-STI技术对65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非缺血性)及59例健康者的收缩期峰值径向应变、圆周应变、各节段纵向应
变进行测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扩心病组各节段上述各参数应变均明显下降。
张瑞芳等[7] 应用3D-STI技术对25例正常人及21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行再同步化术前与术后左心功能及心肌非同步运动指标进行检测,测量指标包括左室平均长轴应变、平均圆周应变、平均径向应变、左室16节段面积应变达峰时间。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上述各项指标均较术前有所改善。研究表明,3D-STI技术能够简便、准确地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非同步运动的变化及再同步化治疗后心肌运动的变化程度,可作为一种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的评估手段。 2.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室腔进行性缩小,而心肌进行性肥厚为特征的一种心肌病。传统的超声心动图发现肥厚型心肌病的心室舒张功能障碍比较容易,但早期发现收缩功能的损害却相对比较困难[8] 。纳丽莎等[9] 选取早期肥厚型心肌病患者70例,选取健康对照者70例,并用3D-STI技术分析上述各组纵向应变、圆周应变、径向应变以及整体应变等三维参数。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早期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增厚节段纵向应变明显减低,而径向、圆周应变明显增加,整体应变无明显差异,室间隔厚度与室间隔纵向应变之间存在相关性。尹丽等[10] 的研究也证实3D-STI技术能够重复性、准确地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局部心肌功能,可以敏感地检测到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早期局部收缩功能的异常及
心肌力学改变,为临床进行早期诊治提供有价值的指导信息。
(三)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功能及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室功能的评价
1.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即使出现左心室肥厚,甚至到达充血性心力衰竭阶段,LVEF仍可以表现为正常,舒张功能异常易于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中发现,而收缩功能出现异常在早期却很难被检测到。李玉曼等[11] 用3D-STI技术对50例左室正常构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及29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左室纵向、圆周、径向应变均明显降低,而LVEF却无明显差异;研究发现,早期虽然LVEF正常,但左室纵向、圆周、径向应变均减低,而以上变化中以纵向应变的减低最为显著(P